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 参见喻恒:《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参见龙献忠:《论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研究大学形成中的作用》,载《科技导报》,2003。[6] 参见庞青山:《德美两国研究生发展道路比较研究》,载《比较教育研究》,2002。[27] 参见刘献君:《发达国家杰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改革并加强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理论研究型和应用实践型精英人才的重要环节。为发挥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作用,在学术型学位教育方面,中国研究型大学应严格控制博士生教育的入口、过程和出口等环节,拓宽学术性学位获得者的综合素质,积极参与博士生质量认证和评估活动,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资源支持,严格评估博士生导师的指导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树立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最终培养出能够促进国家知识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型精英人才。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中国研究大学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细分的需要,增加专业学位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建立涵盖多层次、多领域的完善的专业学位体系,在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过程、导师选拔、质量认证和评估体系等方面同学术型人才培养有所区分,提高专业学位的办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实践型精英人才。

【注释】

[1] 参见曹秀平:《我国入世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参见喻恒:《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参见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载《江苏高教》,2009(1)。

[4] 参见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载《江苏高教》,2009(1)。

[5] 参见龙献忠:《论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研究大学形成中的作用》,载《科技导报》,2003(4)。

[6] 参见庞青山:《德美两国研究生发展道路比较研究》,载《比较教育研究》,2002(10)。

[7] 参见刘少雪:《从博耶(Boyer)委员会的“3年后报告”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载《中国大学教学》,2004(5)。

[8] 参见董秀华:《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历史分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9] 参见董秀华:《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历史分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10] 参见郑佳之:《一种个人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方法》,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6)。

[11] http://hcr3.isiknowledge.com/popup.cgi?name=hccom.

[12] 21个学科领域是分别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空间科学、工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农学、种植科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学、临床医学药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商学以及心理学/精神病学。

[13] 参见刘念才:《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2)。

[14] http://www.arwu.org/.

[15] 由于检索信息的不完整,另有3%的学位无法确定其学位层次类型。

[16] http://www.arwu.org/Chinese/ARWUFieldMethodology2010.jsp.

[17] 由于心理学/精神病学涉及社会科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大学科领域,跨学科现象突出,本研究中未统计心理学/精神病和社会科学两个学科的高引用科学家,也没有对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分析。

[18] 此处中国研究型大学包括位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进入ARWU 2010年排名的研究型大学。

[19] 参见徐祖广:《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20] 参见徐祖广:《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21] 参见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 参见林志永:《博士质量核心要素的构建及博士质量现状调查研究》,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3] 参见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4] 参见[美]阿特巴赫·菲利普:《美国博士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载《教育研究》,2004(6)。

[25] 参见林志永:《博士质量核心要素的构建及博士质量现状调查研究》,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6] 参见刘念才:《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7] 参见刘献君:《发达国家杰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www.xing528.com)

[28] 参见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9] 参见刘献君:《发达国家杰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30] 参见[美]阿特巴赫·菲利普:《美国博士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载《教育研究》,2004(6)。

[31] 参见[美]罗宾斯:《管理学》,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2] 不包括董事会中不参与日常管理的董事成员。

[33] 常见的一类高管职位名称包括: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CO-Chief Executive Officer,Chairman of the Executive Board,Chairman of the Management Board,President,党组书记,总经理,总裁。

[34] 常见的二类高管职位名称包括:CFO,Chief Administrative Officer,Chief Communications Officer,Chief Corporate Architect,Chief Corporate Development Officer,Chief Investor Relations Officer,Chief Corporate Officer,Chief Corporate Resources Officer,Chief Ethics and Compliance Officer,Chief Human Resources Officer,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hief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ficer,Chief Legal Officer,Chief Marketing Officer,Chief Medical Officer,Chief Operating Officer,Chief Private Brand Officer,Chief Security Officer,Chief Stores Officer,Chief Strategy Officer,Chief Supply Officer,Chief Technology Officer,Director,Executive Vice President,Executive Director,Group Director,Group Executive Director,Group Managing Director,Managing Director,Member of Group Management Board,Member of Executive Board,Senior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Vice President,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总会计师,以及副总经理等。

[35] 财富前200名企业的高管信息收集于2010年5月之前完成,300~500名企业的高管信息收集则集中在2010年8月完成。

[36] 2009年财富五百强企业排名中68个日本公司由于网站信息和语言等问题均未检索到相关高管信息,未能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37] 在实际数据分析过程中,当高管的毕业学校有多个分校并且无特殊说明时,如果该校存在旗舰大学,统计时记作旗舰大学,例如亚利桑那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如果无旗舰大学,则该结果记作无效数据,不参与分析,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得州大学、伦敦大学等。

[38] 为与研究对象的数据收集时间保持一致,故此处选择2009年的ARWU排名,没有选择最新的2010年排名。

[39] 由于高管简历中教育信息的不完整,有28%的学位无法辨别其层次类型。

[40] http://rankings.ft.com/businessschoolrankings/global-mba-rankings.

[41]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500/2009/.

[42] 包括总部位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企业

[43] 包括进入2009年ARWU排名的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研究型大学。

[44] 参见曹秀平:《我国入世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5] 参见董秀华:《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历史分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37~46页。

[46] 参见李素敏:《美国赠地学院发展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47] 参见田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8] 参见张海英:《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9] 参见潘金林:《多元学术能力:美国博士生教育目标新内涵》,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50] 金海燕、王沛民:《美国重新规划Ph.D.述略》,载《高等工程教育》,2004(1),53~62页。

[51] 参见张海英:《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2] 参见田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3] 参见田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4] 参见潘金林:《多元学术能力:美国博士生教育目标新内涵》,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55] 参见张济洲:《近年来美国博士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73~77页。

[56] 参见饶燕婷:《挑战与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博士生教育的改革动向》,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