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是由劳动生产力所决定的比较成本差异造成的,并没有考虑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至此,比较优势理论已发展到较完备的阶段并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升较快,我国棉花生产成本偏高。

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确定

1.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劳动成本的差异,各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劳动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就能获得比较利益。这个理论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是处于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从而,各个国家就可根据相对优势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但是,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是由劳动生产力所决定的比较成本差异造成的,并没有考虑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

因此,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这之后又被其学生俄林接受并加以发展,形成了赫-俄理论。该理论指出,各国由于资源(要素)禀赋不同,由此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也不同,这样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要素的比例也就不一样,因此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即相对价格较低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在此基础上,一国通过自由贸易和如此安排的专业化生产,就可使该国福利水平提高并使全世界的产出达到最高水平。

但是,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发现,作为资本相对丰裕的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相对密集的商品。作为对此的解释,出现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收入偏好相似理论等一系列新的比较优势理论。至此,比较优势理论已发展到较完备的阶段并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在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比较优势学说又有了新的内容,除了劳动、资本等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外,信息、人力资本的新因素也成为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对高新技术的占有,不仅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新能源新型材料航天生物、计算机软硬件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交换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

总之,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俄(H-O)定理,还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比较利益新的认识,都把比较利益看成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的产物。只不过决定成本的因素有所不同而已。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在于它坚持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方法和在客观上反映了生产力的活动规律,所以,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活动中,只有充分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后,才能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获得好处。

2.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确定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许多农产品的产销量均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13亿人口衣食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农产品来支撑。

(1)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法计算农产品比较优势。国内资源成本法(DRC)是

考察一国国内资源用于某产品生产时,每一边际资源的投入,可以获得或节省多少单位的外汇量,以衡量本国生产该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国内资源成本法(DRC)是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衡量某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其计算公式为:

DRC=(产品生产耗费的国内资源成本)/(产品外汇收入-进口性投入成本)

DRCC=DRC/R

其中DRCC为国内资源成本系数;R为汇率。DRCC>1,无比较优势;DRGC=1,利益均衡;DRCC<1,有比较优势。

(2)我国棉花产业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从棉花价格分析,在1991年(www.xing528.com)

前,我国棉花价格一般低于国际市场,1992~1993年与国际价格接近,从1994年开始高于国际价格,1996~1999年我国棉价比国际价格平均高出32.6%。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升较快,我国棉花生产成本偏高。由此可见,我国棉花在成本和价格上不具有竞争优势。

从棉花质量分析,我国棉花品质与世界其他产棉大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棉花品种更新换代慢、优质高产品种少,纤维粗,类型单一,异性纤维含量高。在棉花高新技术领域差距更大。为了适应市场对原棉多规格、多类型的需求,世界各大产棉国均按生态区域布局本国棉花产区,多类型生产,并着力提高棉花内在品质与性能。

从棉花产业化组织程度和社会服务程度分析,虽然我国棉花总产量较大,但劳动生产率非常低,生产方式很落后。世界上一些产棉大国,如美国,经过近百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与法规,规范了棉花经营企业与棉花农场主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了规范的棉花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落在了实处。以获取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为目标,以总量控制为手段,无论国际棉花市场如何波动,总能使棉花经营者与生产者的基本利益得到保证。另外,我国棉花产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也很低,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埃及等国则不同,棉花良种繁育、种子精加工、种子供应均有专门机构负责,棉花生产者均不留种,播种用种子均使用注册品种,由专门公司供给,美国棉花品种布局区域化,一般一个生态区只种植同一品种,这样既保证了种子的纯度,又增加了棉花的类别,我们在这方面差距也很大。

从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分析,美国90%以上的棉花由家庭农场生产,平均种植规模在180公顷以上,澳大利亚则在1000公顷以上,乌兹别克斯坦的私人农场平均种植规模也在9公顷以上。而我国每户平均种植面积不足4亩,在新疆每户平均也仅约18亩。以新疆为例,由于棉花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低,在棉花收获季节仍显劳动力不足,每年约有50余万人来新疆采棉。我国的生产经营规模太小,机械化程度低,是我国植棉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

从棉花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分析,与一些棉花生产大国相比,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不能向市场及时披露有关棉花产量、质量、消费量和进出口量等信息。市场相对封闭,外界可供分析与推算的信息不仅稀少,而且不可靠。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发布各自的信息,不能协同作业,形成系统的信息发布网。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棉花参与国际竞争,在质量、价格等方面都不具有竞争优势。

二、提升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用足“绿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WTO有关棉花条款的规定,我国在属于“绿箱政策”范围的支持空间还很大。国家应对棉花生产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一是加大对棉花科研、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建等“绿箱政策”的支持力度。应设立专项育种科研支持基金,加快棉花优质品种选育,缩小与国外棉花的品质差距。加强棉花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病虫害防疫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棉花竞争能力。二是根据WTO“微量允许标准”建立棉花价格支持制度,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当国产棉花受到进口损害时,对棉农予以适当补贴。三是尽快建立棉花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棉花进口监测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利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机制,加强棉花的进口管理。

2.加强宏观指导,调整棉花生产布局

按照产需平衡原则,研究制定棉花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在制订规划时,要因势利导,适当缩减面积防止盲目发展,稳定宜棉区,严格限制次宜棉区发展,品质差、亩产皮棉低的地区应把棉花种植面积压下来。鼓励具有优势的棉区发展,把棉花产业品牌做强做大。如新疆棉花纤维长、含杂少、品级高,棉花综合品质超群,应巩固其作为全国最大棉花生产基地的地位。

3.创新棉花产业体制,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

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今天,要与国际强手在竞争中取胜,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棉花产业体制,大力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鼓励棉纺企业到棉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多种形式与棉农建立利益共同体。

一是建立完善的棉花产业化经营组织,就是要通过市场整合,培育出具有特色的强势龙头企业集团,改变我国目前棉花经营过度分散,各地各厂“散兵游勇”“钻”市场的现状。二是以建立产业化经营组织为核心,以建设“龙头”企业为主线,以打造特色名牌产品为重点,建设好专业化与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实现棉花生产、加工、纺织、销售一体化经营。三是以资产为纽带,以大型有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势企业为龙头,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企业抗衡的棉花产业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四是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包括贷款额度、财政商业化专项贴息、扶贫等专项资金的扶持;实行税收优惠,如降低收购农产品的增值率,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龙头企业可申请减免所得税率等;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征用土地、产品运销等方面予以优先、优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