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足汉中焦点现实:汉中长篇小说创作综述

立足汉中焦点现实:汉中长篇小说创作综述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足本土关注现实——汉中长篇小说创作综述刘清河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极“左”政治思潮结束后,我们这个国家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气象。长篇小说《山祭》和《水葬》代表了汉中长篇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迄今为止,本土长篇小说创作仍然没有超越这个高度。这两部作品既是本土长篇小说创作的标杆,也是起点。

立足汉中焦点现实:汉中长篇小说创作综述

立足本土 关注现实——汉中长篇小说创作综述

刘清河(1)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极“左”政治思潮结束后,我们这个国家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气象。在这种背景下,汉中的本土文学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汉中本土作家作者队伍日益壮大,文学得到空前繁荣,本土文化因此得到累积发展。我们今天梳理和盘点汉中文学创作,是回首过去,给历史一份交代;也是展望未来,为本土文学的将来增加一份动力。文化是靠着一代代人的承传才得以积累和发展的,同样,后代作家的创作也是站在前辈作家的肩膀上的。优秀的本土作家,既为自己的时代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和才气,也为将来树立了一个标杆、开拓了一片沃土。本届“金贤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专项评奖,回顾三十年来汉中长篇小说创作,表彰近期汉中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为了激励本土作家创作出更多的长篇小说精品,使汉中本土文学创作得到促进,繁荣文学创作、促进文化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这正是当代作家应有的责任。

一、以《山祭》为发端的汉中长篇小说创作,为汉中本土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汉中并没有长篇小说出版。文革十年又是文化荒芜的十年,汉中也没有出现长篇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不仅仅使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也使民族文化得以复兴。在那百业俱兴的大潮中,思想文化界呈现出活跃的局面。文化思潮此起彼伏,艺术形式异彩纷呈,文学格局多种多样,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也在进行着他们的艺术探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陕西青年作家群也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汉中本土作家王蓬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经过十多年的阅读和思考、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实践之后,他于1985年写出了长篇小说《山祭》。这部小说1987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建国后汉中本土产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受到省内外文学界的关注,陕西文学界的老一代著名作家胡采、王汶石等分别在北京《文艺报》和上海《文学报》发表文章,给以高度评价。对于汉中本土文学来说,这部作品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仅是作为汉中本土第一部长篇小说填补了本土文学样式的空白,而且也因为它是立足汉中,关注本土,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而写作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在汉中本土也带来巨大的反响。几十年来汉中没有以本土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第一部不单单是文本形式上的突破,也是汉中本土文学的新的突破。在它的影响下,一些本土作者开始了长篇小说创作尝试。1990年银行职工赵智明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早春的雾》。这部小说创作历时数年。作为基层作者,探索长篇小说这种文体形式,为此付出了心血和辛劳。小说以陕南城乡为背景,叙述动乱年月及改革初期一群青年男女的独特遭际,受到本土读者的关注。这也是继《山祭》之后汉中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1991年王蓬创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水葬》,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问世,并于1993年获得了陕西省“双五文学奖”。这部作品作为《山祭》的姊妹篇,同样以汉中本土为背景,受到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热烈关注,同时也激励更多的本土作者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的尝试。此后,南郑县的乡镇文化站干部张今悟也在艰难的条件下痴心执著于长篇小说创作,辛勤笔耕,历时十年写作出版了《残月》等三部系列长篇小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汉中本土长篇小说创作日益活跃,众多的作者尝试长篇小说创作,迄今为止,已出版了几十部作品。这些作品大多立足于本土,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

二、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以较高的艺术价值,为本土作家树立了标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蓬作为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曾经长期生活在汉中农村,对秦巴山农民生活熟悉而且体验深刻,后来又通过求学深造、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训练,经历了一个作家的自我训练和成长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山祭》《水葬》两部长篇小说。

《山祭》和《水葬》都以汉中为背景,描写了在闭塞山地演绎的一出出悲喜剧。着眼于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存状态,描写了秦巴山区农民的生活,关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作品中有大量对于山区生活、风情、民俗的描写,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秦巴山区农民生活的风俗画卷。《山祭》出版后著名作家王汶石撰文称赞这些风俗画读来“令人心醉,”“描写是很成功的”,他还称赞王蓬是“描写山村女子的能手”。

《山祭》和《水葬》也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优秀作品。著名作家陈忠实曾经专门著文,对这两部作品的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陈忠实指出:“这些在中国乡村和城市发生过的影响到所有人生活的重大事件,无一遗漏地进入王蓬严峻的视镜,纳入秦岭或巴山某个村寨,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正可当作生活的教科书和历史的备忘录,留给这个民族的子孙,以为借鉴和警示。《山祭》《水葬》等小说的认识价值和不朽的意义,就在于此。”陈忠实还认为,“就全国范围来讲,《山祭》和《水葬》是写那个时代生活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王蓬也是最前趋的思想者和最具勇气的探索者之一。”

长篇小说《山祭》和《水葬》代表了汉中长篇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迄今为止,本土长篇小说创作仍然没有超越这个高度。一部长篇小说的成功,熔铸了作者许许多多的心血,也是作者文学功力和思想素养的集中体现。

这两部作品既是本土长篇小说创作的标杆,也是起点。受到这两部作品的影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的汉中本土作者,很多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它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近年来,汉中长篇小说创作日渐活跃,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局面(www.xing528.com)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汉中本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非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十多位作者创作出版了三十多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作者正在写作尝试之中。这些作品,大多以本土生活为题材,描写发生在汉中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大多坚持了现实主义写作的风格,艺术特色各异,呈现了不同的创作个性。一批本土作家关注现实,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了富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长篇小说作品。陈兴云的《机关》,以官场为背景,描写了特定环境中的人性的冲突,引起了本土读者的阅读兴趣。周俊的《真爱无言》、段继刚的《昨夜青鸟》、宁慧平的《桃之夭夭》等都是站在当代纷纭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来书写各色人的故事,表现了对现实的热切关注,也体现了本土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理性体悟。本土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还体现在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中,这些作品是试图从更远的时空来把握人的命运、展示时代的画卷。长篇小说《二奶》是本土青年作家周吉灵的首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讲述秦巴山区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他们在不同的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风雨中演绎自己的故事,也延续了家族的悲喜剧。作品审视了不同时代人的道德良知,特别是对当代社会中道德沦丧、良知缺失的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拷问。闫丰的《陕北后生》、孙华的《红云》都把故事演绎的时段拉到几十年之长,展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风云和人的命运。类似的还有张今悟、陈登科、江戈等本土作者创作的长篇小说。近年来汉中长篇小说中,也有以本土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作为题材的。张树岗的《碧落黄泉》、蔡嘉俊的《巴山荒流》都取材于上个世纪前半叶横行川陕大巴山地带的土匪王三春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具有传奇色彩,形式上也趋近于传统的章回小说,故事跌宕起伏、大悲大喜,语言通俗、叙述畅达,富有悬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刘建的《青泥何盘盘》则取材于新中国成立前宁强青木川地主魏辅堂的故事,作者同样坚持了传奇性,但是在形式上借鉴了传统的编年史的方式,以编织草莽传的形式,书写了特定时代的人的命运。从历史中寻找题材,构建新的叙事框架,赋予历史传奇以形象的故事。这也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所谓新瓶装旧酒,给人产生的是陌生感的审美体验。近年来汉中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杨建中的《长恨歌全传》、程文徽的《女巫的魔法》、刘建的《高粱叶子青》、张树岗的《香妃传奇》等长篇小说,均属于在历史传奇的基础上进行虚构,显示了作者把握历史和民间题材的功力,也体现了本土作者对长篇小说题材风涵和形式的探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作家寇挥的长篇小说《怀想一个部落的湮灭》,这是汉中长篇小说中少有的具有前卫性的作品。这部作品虚构了一个部落的灭亡悲剧,文中充满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荒诞离奇,作者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作品隐喻了人类生存发展历史上的悲剧,显示了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大胆探索的勇气。

汉中本土还有一些身处底层的作者,他们也在尝试着长篇小说创作。略阳县白水江镇的农民文国杰历时数年,写作了长篇小说《桃花镇》,描写了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讲述的是农民的故事,反映的是农民的命运,具有现实性,表现了良好的文学功底。洋县城郊的农民吴宝善也写作了多部长篇小说,作者对文学的痴迷令人赞叹。

汉中籍的在外作家也有多部长篇小说出版。曾经生活在汉中的作家爱琴海、部队作家李彦青、冯德富等创作的长篇小说《狼在何处饮水》《白戈壁》等,受到文学界的关注。

梳理三十年来汉中本土长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本土作家潜心写作、辛勤笔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汉中长篇小说创作所显现的不足也值得关注。总的来说,下边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与思考。

其一,一些长篇小说作者缺少小说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急于追求写作的数量,满足于简单的编织故事,缺少整体构思、缺少个性化的表达、也缺少对文本的基本把握,造成了许多作品质量不高,平淡浅陋,缺失长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其二,长篇小说作为一种厚重的文体,需要对社会对时代乃至对历史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全面地反映。考察汉中长篇小说,会发现许多作者仅仅满足于对生活或者个人经历做表象性的铺叙,缺少思想的力量,缺少深刻的生命体验,甚至缺少独到的个人体验,从而使作品显得粗糙,缺乏深度,也缺少打动人的力量,使长篇小说变得浮泛而轻飘。

其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长篇小说对叙述语言的要求尤为严格。我们的许多作者显然缺少语言的必要准备和训练,叙述多于描写,这就造成许多作品缺乏审美张力和艺术冲击力。

除此以外,还有题材的陈旧无新意、语言的苍白粗糙、内容和形式上对别人的重复乃至模仿等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在我们这些长篇小说中,需要引起本土作者的注意。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日益走向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我们国家文化繁盛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中本土才有了这些异彩纷呈的长篇小说作品。总的看来,汉中长篇小说创作是活跃的,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本土优秀作品问世。

【注释】

(1)刘清河(1950- ),男,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现主要从事地域文化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