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电视时代的受众研究:从历史到现状

数字电视时代的受众研究:从历史到现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众测量的发展脉络受众测量的历史是伴随着电子媒介发展的历史而几乎同步发展的。由于近代广播电视的肇始和商业化是以美国为主轴发展起来的,因此受众测量的诞生、商业化和快速发展也有着浓重的美国色彩。这从客观上促使了对广播受众有效的、持续的测量成为广播行业追求的目标。“克劳斯利收听率”可以说是受众测量行业的鼻祖。

数字电视时代的受众研究:从历史到现状

受众测量的发展脉络

受众测量的历史是伴随着电子媒介发展的历史而几乎同步发展的。由于近代广播电视的肇始和商业化是以美国为主轴发展起来的,因此受众测量的诞生、商业化和快速发展也有着浓重的美国色彩。同时,由于从诞生之初受众测量就以一种独立的商业形态存在,同时连续性的受众测量组织复杂、成本巨大,不可能以一种个人或公益性的目的存在,因此整个受众测量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受众测量公司发展、奋斗和兼并的历史。

广播受众测量发展的历史

从广播诞生的第一天起,广播业就试图了解它的听众。但是在广播发展的初期,各种了解手段却非常粗陋和简单,例如一些广播电台用统计收音机销量和观众来信的方法试图描述受众的规模、分布、收听习惯等情况,显然这些方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上世纪20年代末期,广播节目进入成熟时期,同时因为1929年至1933年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广播电台不得不更加依赖广告而生存。这从客观上促使了对广播受众有效的、持续的测量成为广播行业追求的目标。

克劳斯利收听率”可以说是受众测量行业的鼻祖。1927年,克劳斯利商业调查公司(Crossley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在美国率先使用电话调查广播受众,对广播广告的效果进行测量。1930年,该公司正式推出CAB(广播联合分析),即业内所谓的“克劳斯利收听率”,通过电话回忆法对全美广播网的受众进行测量,并提供相应的月度(后改为两周)受众测量报告。

1929年,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采用实时电话调查法来帮助扬罗比凯广告公司(Young & Rubicam)进行广播受众测量。1934年,在乔治·盖洛普的帮助下,克拉克-胡佛(Clark-Hooper)公司在全美16个城市运用实时电话调查法进行了收听率调查,后来这种收听率被称为“胡佛收听率”,并逐渐在竞争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在“克劳斯利收听率”和“胡佛收听率”占据主流收听率市场并激烈竞争的同时,1941年悉尼·罗斯陆(Sydney Roslow)采用“节目单回忆法”在地区性市场上抢占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其产品名称是“纽约脉搏(The Pulse of NY)。得益于二战后广播电台数量的飞速增长,到上世纪60年代初,悉尼·罗斯陆提供测量服务的地方广播市场已达250个,这使得他成了美国地方性广播数据的主要提供商。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机械/电子方式的记录仪器成为收听率测量的研究方向之一。1942年,尼尔森公司的前身利用收购并改进的音频测量仪(Audimeter)技术,推出了尼尔森广播指数NRI(Nielsen Radio Index),并开始逐步取代胡佛在收听率测量方面的统治地位。

1949年,阿比创(Arbitron)的前身ARB(American Research Bureau)开始运用日记法进行收听率测量,在整个50年代成为尼尔森强大的竞争对手。1993年,阿比创退出了收视率市场,专注于全美收听率市场。

电视受众测量发展的历史

电视作为大众媒介,晚于广播出现在受众面前。同时,收视率的发展也体现出后发优势,即直接吸收了广播受众测量的经验和先进方法——日记法和测量仪。(www.xing528.com)

1950年,尼尔森推出了尼尔森电视指数NTI(Nielsen Television Index),以测量仪的方法进行电视受众的测量。而几乎与此同时,ARB开始在美国多个城市运用日记法进行电视受众的测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来自欧洲的受众测量公司开始崭露头角。AGB率先于1981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不但可以测量收看节目变化,还能够测量收看人数和特征的人员测量仪(People Meter)。英国、意大利、爱尔兰等欧洲国家先后使用了这种新的测量仪进行电视受众测量。[16]随后,AGB携人员测量仪进军美国市场,但是随着1987年尼尔森开始提供全国性的基于人员测量仪的收视数据,AGB最终退出了美国市场。

人员测量仪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SRI率先推出一种名为SMART的电视测量与报告系统,“采用无线技术记录电视信号中的代码,这种节目代码可以准确地追踪各类电视节目”[17]。随后尼尔森也推出了类似的主动/被动测量仪(Active/Passive Meter)来应对SMART的竞争,2004年尼尔森正式开始为样本户安装主动/被动测量仪。[18]

1999年,阿比创开发出更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测量仪——个人便携测量仪PPM(Portable People Meter),并在欧洲和美国进行了相应的实验。[19]2004年,PPM开始在比利时正式商用。随后,加拿大、英国、挪威、哈萨克斯坦、美国、丹麦、冰岛也被纳入了阿比创的PPM监测网络。[20]

新兴媒体的受众测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新兴媒体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受众测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也开始改变受众测量的技术结构。

最先,影响受众测量的是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本身的技术特征,最早的互联网受众测量数据直接来自网站的服务器,通过对服务器的日志分析来分析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情况,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根据IP地址来提供用户的粗略地理位置(无法识别使用代理服务器的用户),但是“无法提供用户的人口统计特征和个体信息”[21]

随后,以Media Metrix(后被comScores收购)、Hitwise为代表的互联网受众测量公司开始使用软件来测量样本用户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以投资公司William Blair & Company评出的“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受众测量服务提供商”comScore为例,其固定样本组包括全球范围内接受连续测量的近200万用户,其中100万为美国居民,其余100万用户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2]

但是由于互联网网站的数量浩如烟海,对于网站而言,根据样本数据推及的数据往往只能相对准确地反映流量较大的网站,而流量较小网站“基于服务器获取的数据和基于样本户推及的数据差异巨大”[23]。因此,目前以尼尔森Netrating为代表的互联网受众测量机构选择以“专利仪器和普查为基础的技术”[24]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受众测量。

其次,户外媒体特别是户外电子媒体的受众测量成为诸多媒体测量公司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14日,分众传媒(FocusMedia)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总额高达1.7亿美元,不但创下了中国概念股在纳市的最高融资记录,同时也使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进入了主流广告市场。对户外媒介的受众测量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除去采用人工统计人流量等效率较低、精确度较差的测量方法外,技术领先的户外媒介受众测量公司(例如:Quividi,Cogno Vision,Trumedia等)均采用了依托于计算机面部识别技术的方法,借助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捕捉和测量受众,以准确地识别受众的数量和性别。Cogno Vision推出的系统甚至具备根据识别出的受众男女比例调整广告内容的功能[25]

同时,这种影像识别技术也被尼尔森公司用来配合人员测量仪进行家庭成员的识别,以期消除样本户不配合带来的诸多问题。[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