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口贸易的内涵与特征

出口贸易的内涵与特征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出口贸易的内涵与特征2.1.1相关概念界定1)贸易、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贸易是指自愿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特定的产物。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对于众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5)出口主体结构出口主体结构是指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商品在出口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出口贸易的内涵与特征

2.1 出口贸易的内涵与特征

2.1.1 相关概念界定

1)贸易、对外贸易、出口贸易

贸易是指自愿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特定的产物。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因此,在提及对外贸易时要指明特定的国家,如中国的对外贸易等。广义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和服务的对外贸易,而狭义的对外贸易则仅指货物贸易。国际间商品的交换活动则是国际贸易,亦称为“世界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商品交换市场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涉及国际间商品交换的运行机制,再加上各国的文化背景、商业习惯,以及货物的大小、贵重程度、运输距离等的不同,使得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为复杂,风险也较大。

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分类,国际贸易可划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其他国家市场进行销售,又称输出贸易。进口贸易是指将其他国家的商品或服务引进到本国市场上进行销售,又称输入贸易。过境贸易是指甲国向乙国运送商品,由于受地理位置因素制约,必须通过第三国。对第三国而言,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此项交易,但商品要进出该国的国境或关境,构成了第三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量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大规模地销往国外,出口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不仅为中国累积了巨额外汇财富,而且也为稳定社会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中分析的出口贸易主要是指出口货物贸易,而不包括服务和技术出口。

2)出口结构

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出口贸易中各种出口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经济联系。通常包括参与出口贸易的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

出口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出口结构是指出口商品结构。通常意义上的出口结构也即出口商品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国际分工地位等的综合反映。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对于众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广义的出口结构包括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以及国际区域结构(出口的市场流向)和国内区域结构(出口的区域差异)等。不同的出口结构,虽然其形式不同,却均以商品结构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中,在多种贸易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出口结构往往相互交叉、相互替代。

3)出口商品结构

出口商品结构是各类商品在出口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出口商品结构对于考察一个国家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商品种类繁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世界上有两套国际通用的商品分类标准。一套是联合国秘书处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SITC。SITC的最初版本是在1950出现的,后来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并且与当时广泛采用的海关税则目录相协调,进行了多次修订工作。SITC采用经济分类标准,即按原料、半制品、制成品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部门来源和加工程度。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为十大类,其中0~4类商品称为初级品,把5~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第9类为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初级产品、制成品在进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就表示了贸易的商品结构。另一套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目录》(CCCN)的基础上结合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法》制定而成的《商品分类和编码协调制度》,简称《协调制度》或HS。HS于1988年1月1日生效,是一部多功能的结构式商品分类目录,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HS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22类,98章,章以下再分为目和子目。“类”基本上是按照经济部门划分,“章”通常按商品原材料的属性或商品的用途、性能划分,章内再按原料或加工程序排列出目或子目。HS的各章均列有一个起“兜底”作用、名为“其他”的子目,使任何进出口商品都能在这个分类体系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与《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目录》相比,HS使用更为广泛,它不仅使用于普惠制,还大量地使用于航运业、国际经济分析及国际贸易中。中国的海关统计采用SITC编码系统,但已于1992年1月1日正式采用HS系统。SITC和HS具体商品分类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2-1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3)

img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表2-2 HS分类标准

img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4)出口方式结构

出口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商品交易时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等。出口方式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中各种出口方式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方式主要由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构成,其他贸易占的比重比较小。

传统意义上的一般贸易是指单纯或绝大部分依靠本国资源或材料进行生产或出口的贸易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规定,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www.xing528.com)

5)出口主体结构

出口主体结构是指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商品在出口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出口主体结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结构,反映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地位,同时是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变,出口主体结构也由国有企业一支独大向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发展。因此,对中国而言,研究出口主体结构变化意义很大。

6)出口区域结构

学者们在研究时对出口区域结构并没有特定的称谓,亦可称为出口的市场流向、地理结构、崎岖分布和空间结构等等。出口区域结构通常包括国际区域结构和国内区域结构。

出口的国际区域结构通常用于反映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是用该国(或地区)向世界各国、各地区出口的贸易额占同一时期该国(或地区)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出口的国际区域结构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商品的市场流向,由这一指标可以考量该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程度。出口的国内区域结构是一个部分的概念,是将某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考察整体中各个区域、各个部分出口的商品在整个国家(或地区)所占的比重。中国的出口国内区域结构一般是指各省、市、自治区,或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它是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

2.1.2 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征

1)出口贸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出口总额看,由1980年的182.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8 986亿美元,增长约103倍。近两年,中国政府为了防止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货币政策和相应措施,使得中国的出口环境进一步改善,出口额进一步提升。2009年,中国的年出口贸易额首次超过德国,占据世界出口规模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出口贸易大国。

2)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出口贸易总额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1985年开始,中国实现了向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跨越;二是1995年,中国的出口贸易实现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机电类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类产品并从此占据出口贸易的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采取了出口导向型战略,促进了工业制成品的极大发展。到2011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为10 84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为5 488亿美元,占整个出口总额的39%,分别排在出口总额的前两位。

3)一般贸易出口比例进一步提升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从1992年开始,中国的出口贸易中,虽然加工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一般贸易增速强劲,正在逐渐缩小与加工贸易的差距。一般贸易占整个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41.60%上升至2011年的48.31%。推动一般贸易高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到2011年为止,民营企业的出口份额已经占据整个出口贸易总额的1/4。

4)出口贸易主体结构进一步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出口贸易的主体结构一直沿袭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对出口贸易实施严格的管理控制,由12家国有外贸企业对出口贸易实施绝对控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主体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国有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民营企业也逐渐在出口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5)出口贸易市场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从洲际分布上看,中国出口商品的洲际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其他洲占中国历年总出口额的比重非常小,亚洲、北美洲、欧洲三洲的比重占中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但是三洲的总体份额在下降,北美洲和欧洲所占的份额虽不及亚洲的将近一半,但是二者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份额也呈上升趋势,2008年,三地区出口份额合计首次突破了10%。中国对亚洲市场出口份额的下降趋势和对其他洲出口份额的上升趋势说明,中国对亚洲出口的过度集中现象有所改善,出口贸易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明显。

从十大主要的出口市场来看,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10个国家和地区:即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法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这10个国家和地区所占的份额历年均超过出口总额的70%。对相关统计资料进一步分析则发现,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和日本这三个国家和地区,但近年来三地合计份额却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国内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整体发展比较平稳,同时在调整中趋于优化,市场仍然很集中,但是中国出口市场依旧过度依赖中国香港市场及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同时,从出口的国内地区结构来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善。据统计,近年来,中国中西部出口增速明显快于沿海,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重庆。2011年,重庆出口额较2010年同比增长1.7倍,河南增长约70%,贵州增长约60%,江西增长近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