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犹太哲学史:上帝创造世界的原型与蓝图

犹太哲学史:上帝创造世界的原型与蓝图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帝借助于《托拉》创造了世界。上帝创造智慧或《托拉》是有目的的,这就是为创造世界提供原型或蓝图。据此,熟悉希腊哲学的人认为,犹太教的上帝是借用这些早已存在的“质料”创造世界的。因此,上帝是“从虚无中创世”,而不是从已有中创世。

犹太哲学史:上帝创造世界的原型与蓝图

五、上帝与世界

如果说哲学起源于人的好奇心,即追根求源的认知本性,那么,宗教则源于人的信仰,它反对刨根问底的认知理性,而抱定信仰并付诸日常的行为。因此,作为拉比犹太教典籍的《塔木德》和《密德拉什》,并没有像哲学著作那样系统阐述上帝和宇宙的关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拉比文献中有关上帝和宇宙的关系的见解。

上帝借助于《托拉》创造了世界。《箴言》说:“在耶和华创造的开始,在太初创造一切以先,就有了我(智慧——引者注)。在亘古,在太初,在未有大地之前,我已经被立。”(8:22-23)据此,圣哲们推知,智慧是上帝最先创造的,它先于万物的被造。而智慧就是《托拉》。上帝创造智慧或《托拉》是有目的的,这就是为创造世界提供原型或蓝图。一则《密德拉什》说:“《托拉》说,我是神圣上帝的建筑工具。世俗的国王营造宫阙时,他并不是依照自己的想法而是根据建筑师的构思去施工。……同样,上帝借助于《托拉》,并据此创造了宇宙。”(《大创世记》1:1)

上帝在虚无中创造了世界。《圣经·创世记》开篇谈及世界创造时使用了“混沌”、“水”、“风”之类的字眼,还说什么“渊面黑暗”。据此,熟悉希腊哲学的人认为,犹太教的上帝是借用这些早已存在的“质料”创造世界的。换言之,在他们看来,有些元素在世界之先存在,世界不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圣哲们则引经据典予以反驳:混沌与虚空、光与黑暗、水、风、深渊,等等,都是上帝创造的,有《诗篇》为证:“他一发令,它们就都造成。”(148:5)还有,“他造了山,创造了风”(《阿摩司书》4:13)。圣哲们不厌其烦地详细描述:“第一天,创造了10样东西,即天与地、混沌与空虚、光明与黑暗、风与水、昼与夜”(Chag.12)。一切存在,包括智慧和元素,都源于上帝的造化。因此,上帝是“从虚无中创世”,而不是从已有中创世。这既是对哲学家意见的反驳,也是对《圣经》之“从虚无创世”理论的进一步明确、强调和补充。

当然,拉比文献不是严谨的哲学著作,圣哲们是用故事或比喻表述其观点的,而且对于这些物质元素的产生顺序、本质、作用等,也是各抒己见,观点不一。例如,关于创造的过程和次序,希勒尔和夏迈两派虽然都承认天、地、水是创世的三元素,其他物种均从它们衍生而来,但是在创造的次序上却各持己见。希勒尔派认为地创生于第一天。它等待了三天——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然后生出了三个物种,即树木、牧草和伊甸园。天创生于第二天,并且等待了三天——第二天、第三天和第四天——然后生出了三个物种,即太阳、月亮和星辰。水创生于第三天,并且等待了三天——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然后生出了三个物种,即鱼、鸟和海兽。拉比阿扎利亚(Azariah)对此持有异议,并依据下面这句经文进行了争辩,“在耶和华神造天地的日子”(《创世记》2:4),有两件东西是基本元素(即天和地)。它们分别等待了三天,第四天它们的工作便完成了。天是先创造出来的,这与夏迈学派的观点一致。“它等待了三天——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然后其工作于第四天完成。它完成的作品是什么呢?太空的天体。地创造于第三天,并产生了其最初的产品。它等待了三天——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然后其工作于第六天完成。它完成的作品是什么呢?人。”(《大创世记》12:5)虽然圣哲们观点不一,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都认为三元素和万物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上帝创造的,从而加强了上帝从虚无创世的论证。(www.xing528.com)

上帝与宇宙的关系,除了创造与被造之外,还有超越与内在的关系。说上帝是超越的,是指它超越于宇宙万物之上,超越于人的感觉经验之外。上帝创造万物,但区别于万物,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与上帝并驾齐驱。关于这一点,某拉比在解释《出埃及记》中的“摩西之歌”时说:“兽中之王是狮子,家畜之王是牛,鸟中之王是鹰,人高居于它们之上,而神圣的上帝则凌驾于他们全部乃至宇宙之上。”(Chag.13b)(24)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和他的造物主有着本质的区别。上帝是非物质的,因而不占有空间,无形无相可见,所谓“大象无形”。在这个意义上,上帝是超验的。

上帝虽然至高无上,与万物和人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又内在于世界和人类之中,是“内在的”。关于上帝的内在性,圣哲们在《塔木德》中有形形色色的表述。有拉比说:“神圣的主似乎遥远,但其实却是很近。”“无论上帝是多么高远,人只要走进圣堂去,立于柱子的后面,并低声祈祷,神圣的主就会倾听他的祈祷。还能有比这更近的神吗?上帝距万物犹如到耳朵的距离。”(25)

希伯来语中有shechinah一词,音译为“舍金纳”,字面意义为“居所”,指的是“临在的上帝”,即存在于日月山川、城市、乡村、学校、圣堂、街道、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上帝。由于上帝内在于世界和人群,和人亲近密切,所以才得以倾听人的祷告和呼求,才能够成为人们敬拜的对象。纯粹超越的上帝,很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根据,成为哲学理性思考的对象,而不能成为信徒们对之倾吐心声和顶礼膜拜的上帝。尽管上帝无处不在,但在神圣的场所里,人们更易于和他接近。例如,在圣经时代的圣殿里,在拉比时代的圣堂里,以及人们读经的地方,上帝就在人们中间。有拉比说:“无论正直的人去往何处,舍金纳与他同往。”(《大创世记》86:6)(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