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希腊哲学与犹太教信仰:《犹太哲学史》一书精彩成果

希腊哲学与犹太教信仰:《犹太哲学史》一书精彩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庆幸的是,希腊哲学的生命力一直很顽强。在此期间,阿拉伯人相对宽容的政策使得大量的希腊哲学著作得以保全,并以阿拉伯译文的形式广泛传播。毫无疑问,上述关于上帝的看法正是希腊哲学的典型。

希腊哲学与犹太教信仰:《犹太哲学史》一书精彩成果

二、希腊哲学犹太教信仰

考察哈列维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就会发现,当时的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基本上等同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等同于希腊哲学与各种宗教的关系。我们知道,自亚里士多德逝世以后,希腊哲学就在精神上告别了自己最辉煌的时代,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希腊城邦的逐渐消亡,希腊哲学在物质上也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果说柏拉图的思想虽然经过了改头换面的调整还能出现在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的话,那么到了黑暗时代的欧洲,希腊的智慧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值得庆幸的是,希腊哲学的生命力一直很顽强。即便是务实的罗马人关闭了所有的哲学学校,它仍然随着流亡东方的学者们继续着自己的旅程。在此期间,阿拉伯人相对宽容的政策使得大量的希腊哲学著作得以保全,并以阿拉伯译文的形式广泛传播。在这些著作中尤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不仅著作的大部分被译成了阿拉伯文,而且在翻译和注释的过程中产生了如阿维森纳、阿维洛伊等著名学者,以后者的名字命名的流派更是构成了中世纪颇为显赫的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主干。(8)哈列维正是生逢这一时代。在他接受的教育中,除了正统的《塔木德》和拉比犹太教教义之外,哲学也占据了相当的地位(9),在他生活和游历过的大部分地区也深受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影响,这些使他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教条知之甚详。而且事实上,在《库萨里》中以哲学家的名义表述的大多数观点都可以在与哈列维同时代的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如伊本·巴加(ibn Bajja)的著作中找到相应的原型。因此,在下面的具体分析中出现大量的亚里士多德式的名词术语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哈列维看来,哲学(家)对信仰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上帝。哲学家的观点是:上帝是完满的,他超越于所有的欲望和感情之上,不具备任何的人格。也就是说,他既不会要求什么,也不会喜欢或不喜欢什么。哲学家的理由是,欲望的原因在于缺乏。(10)任何欲望都必须有可欲的对象,我们不会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感兴趣,值得我们追求的必然是我们尚不具备的。如果上帝也要有所欲求,那么就意味着上帝有所缺乏,这是不合上帝本性的。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将是:上帝不需要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包括这个世界本身在内。除此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上帝并不了解或知晓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这并不是说上帝缺乏用以感知世界万物的器官。真正的原因在于,既然上文已经说过,世界万物由于缺乏而运动、变化,因而关于它们的知识必然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如果上帝有关于世界万物的知识,那么也就意味着上帝所拥有的知识也是变化着的,而这显然同样不符合上帝的本性,因此,上帝必然不知晓我们这个世界的事情。

毫无疑问,上述关于上帝的看法正是希腊哲学的典型。我们知道,希腊哲学具有强烈的反神人同形同性论的特征,如果可能的话,哲学家们都不愿让神来干涉属于“自然”的世界,神和这个世界几乎毫无瓜葛。对哈列维说来,这样的看法显然是很成问题的。跟这个世界尤其是这个世界上的犹太人毫无瓜葛的上帝肯定不是犹太人的上帝。

关于上帝的种种属性及其与人的关系下文将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先谈一个并非无关紧要的问题:当哈列维否定了希腊哲学的上帝观之后,是否会倒退到希腊神话中去,给犹太人的上帝一个人的形象。对此,哈列维相当坚决地否定了上帝的物质性或有形体性。(11)这一论断的根据来自于十诫的前两条。我们知道,这两条戒律中的第一条规定了上帝的存在的唯一性,第二条紧接着规定了不可以有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idolatry)。按照哈列维的解释,上帝的唯一性和不可有偶像崇拜意味着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像”上帝,不可能跟上帝有一丝一毫的相似性,所以,“支撑这一戒律的原则即是我们不能把全能的上帝看做是有形体的(corporeal)”(12)

哈列维本人,其实也是所有其他主张上帝的无形体性的宗教哲学家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解释《圣经》中大量出现的关于上帝的形象的描述。对此,哈列维的回答包含了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上帝的角度来说,全能的上帝只要愿意,当然有能力以物理的方式对人类“说出”他的要求,给人类“写下”他的戒律。对此,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但上帝如何把整个世界从无中创造出来同样也不能为我们所理解,所以我们是否理解无关紧要。(13)另一方面,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对(在异象(14)中)看到“上帝的样子”、看到“神车”等事件是不可否认的。其原因在于,人们不可能像哲学家们那样仅凭词句、推理、思辨等方式达到事物。正像哈列维所说的那样,一个美丽的形象只有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才能变成人们爱慕的对象。(15)上帝也是一样,关于他的连篇累牍的论述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地信仰他,反而使人心中因缺乏确切的知识而充满了疑惑。因此,有关上帝的种种“异象”就不仅不是对上帝的否定,反而成了坚定对他的信仰的非常有力的途径。哈列维指出:这些异象的“目的在于在人心中植入对上帝的敬畏,正所谓‘……因此叫你们敬畏他,因此你们就不会犯罪’(《出埃及记》20:17)”(16)

第二,关于创造。哲学家的观点是:如果哲学家曾经做出过上帝造人的判断的话,那么这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的说法。(17)上帝不会直接干预他的造物的生活,在他和他的造物之间并未发生过“创造”的事件。说上帝是造物主,无非是说他是创造的理由,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原因的原因或第一原因(prime cause)。非常清楚,这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典型说法:上帝是整个因果链条中的第一环。

哲学家既然在一开始就排除了上帝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那么接下来的两个结论就顺理成章了。第一个结论是,世界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由特定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它是无始无终的。“造物主并非是以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创造了世界万物,后者是从前者中‘流溢’出来的……最初的原因由其自身引起了第二个原因,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如此等等。原因和结果的结合即是发展(development),后者在自然现象中向我们展示出来。既然最初的原因不可能再有原因,(因而必定)是永恒存在的,那么遵循自然发生规律的因果关系的发展也不会有开端。”(18)第二个结论是,人类也不存在作为其始祖的亚当和夏娃,其繁衍生息也是无始无终的。人的本性(nature)、精神力量(spiritual powers)、个性(characters)和属性等等都与上帝无关,纯粹依赖于自然的因素,如遗传、住所、气候、营养等。(www.xing528.com)

哲学家既然排除了从上帝到人的直接的联系,那么反过来说也就是切断了从人通往上帝的道路。作为初始因的上帝与人之间存在着无数的中间环节,人的理智可以沿着因果链条追溯到一个无法再追溯的开端,但任何人都无法跨越中间的数不清的环节。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只能局限于自己的卑贱的地位,他多少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具体而言,这一作为就是努力使自己同能动的理智(active intellect)合而为一。在哲学家看来,既然人的资质是由纯粹的自然因素决定的,那么不同的自然因素会导致人的不同的资质。一部分人由于拥有充分的自然资源,因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身的完善,但另一部分人可能天生缺乏某种促成其潜能实现的自然因素,因而无法使自身完善起来。(19)当然,这两部分人都是有其具体的所指的:前者自然指的是哲学家,后者则是以库什人(20)为代表。前者可以获得包括伦理科学和实践方面的完善,而后者则只限于最低级的人类的水平。

能动的理智不过是在人跟上帝之间的诸多环节中最接近人的一个,却已是人类之中的最聪明的人,即哲学家们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目标了。能动的理智模仿上帝,既无形体,同样也不会有人格。人要达到能动的理智,与其融合的话,就必须超越肉体和人本身的羁绊。与之相适应的是,有关上帝的知识,即所谓的“神的知识”(divine knowledge)必定是与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毫无关系的知识。这个看上去颇有点柏拉图意味的结论构成了对犹太人的信仰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因为为犹太人的信仰奠定基础的正是犹太人引以为豪的无数次的眼见为实的经历。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犹太人才坚定了对上帝的信仰。而如果按照哲学家的意见,用肉体的眼睛看到的恰恰不是真实的话,那么犹太人的经历也就无关紧要了。

第三,关于不同的宗教。首先,需要表明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被几乎所有宗教派别所强调的宗教仪式在哲学家的上帝面前统统都是无效的。哲学家的意见是,或许我们能够以比喻的方式谈论“上帝的意志”(will of God)(21),但遵循这一“意志”的做法却绝不存在于任何形式的宗教仪式之中。事实上,达到了或想要达到与能动的理智合一的人必须抛开所有的宗教仪式,而把自己的目光专注于净化自己的灵魂和掌握事物的真理上面(22),这样或许能够为上帝所“喜悦”。总之,哲学家的见解集中在上帝与人(是否崇拜)无关上。其次,哲学无意根除宗教,它容许某种意义或某种程度上的宗教存在。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就是说,如果那些能够达到能动的理智的人们愿意的话,他们可以选择某种宗教,用以规范他自己并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指导他的亲朋和同胞。而且,这一宗教的作用仅限于此,至于它本身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使用何种语言将是无关紧要的。(23)对于没有能力达到能动的理智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只需听从哲学家的吩咐,按照哲学家们灌输给他们的宗教行事即可。(24)总而言之,哲学家把信仰置于理智之下,信仰要么接受理智的指导,要么干脆放弃自己的生存权利。

在这一原则性问题上,哈列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

首先,单纯的信仰远比经过理性的分析之后得来的信仰优越得多。哈列维指出:不加怀疑地接受上帝的教诲自然要比经过一番审视之后再接受来得直接和真切。后者层次较低,可能导致的后果也有两种:一方面,因为后者的信仰是建立在某种深思熟虑之后的,因此可以避免错误的观点和怀疑主义的影响(25),从而达到坚定信仰的效果;另一方面,因为后者习惯于对信仰的审视,那么也有可能因经不住检验而放弃其信仰。(26)

哈列维相信,信仰优于理性的分析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单纯的信仰不会受到理智的困扰,而理智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排除了困扰之后达到的却不过是单纯的信仰一开始就达到的境界。为此,哈列维通过对元素派的世界观的批判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所谓元素派的世界观是指世界万物由火、气、水、土四元素组成的观点。这一来自早期希腊哲学的观点被当时的人们当做经由理性思辨而得来的世界图式的典范而被接受。(27)哈列维针对这一学说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如果世界是由此四元素组成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无法在事物中观察到四元素?同样的,事物消亡后为什么未见其转化为四元素?而且,四元素构成世界的说法还会导致与上文中曾提到的世界永恒存在论的直接矛盾,等等。(28)相反,如果一个人相信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那么他就不会被诸如物质从何而来、灵魂如何同躯体合一等问题所困扰。(29)因此,哈列维从某种意义上的思维经济的原则出发,坚持信仰比理性思辨显然更可取。

其次,犹太教的基础不是随时有可能被反驳的哲学论证,而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的事实。哈列维指出:哲学家们所推崇的宗教是一种教条化和程式化的宗教,这种宗教仅凭推理的力量即可理解,但正因为如此,它也可能被单纯的理性所反驳,至少也会引起无止境的争论(30),对此,单单举出哲学家们从未在其基本概念上达成过一致这一点就够了。因此,哲学家们所推崇的宗教就像他们的哲学一样充满了争论。而犹太教则不同,促成它的信仰的是被无数人所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实,哈列维为此举出以色列人之出埃及和上帝惩罚埃及人的十种灾难为例,表明这些事实并非以色列人一相情愿的杜撰,作为以色列人对手的埃及人也目击了这些事实。而事实的存在不以人的理性为转移,不需要人的理性来证明,人的理性也无法否证它。(31)简单地说,哈列维的目的表面上是区分哲学家的宗教和犹太的信仰,但实际上却是给犹太的信仰一个无可置疑的基础,而这个基础,至少在他看来,是不能通过纯粹的理性来建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