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格蒙特序曲》
在贝多芬的创作盛期,他为戏剧、歌剧和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曲及序曲同样受到广泛好评,影响较大的有《科里奥兰序曲》、《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和《爱格蒙特序曲》等,其中以这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
《爱格蒙特》是歌德有名的戏剧,作于1786年。爱格蒙特是16世纪荷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领军人物,他奋起反抗西班牙的统治和奴役,热衷调节西班牙驻荷兰的公爵和当地加尔文教派狂热分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是由于公爵的食言、不守承诺,英雄爱格蒙特最终被捕入狱,被判死刑。爱格蒙特被杀的消息激怒了被压迫太久的人民群众,他们顽强反抗,最后取得胜利。1810年,贝多芬读到此剧,为爱格蒙特崇高的英雄形象和悲惨的命运所感动,于是,凭借这部感人的著作萌发的灵感,为其配乐,谱曲。贝多芬为这部戏剧写的配乐共有十段,除序曲外,还有四段幕间曲,为爱格蒙特的女战友克雷馨写的两首歌曲,克雷馨之死的场面和爱格蒙特临死前在狱中独白的配乐,以及最后的“胜利交响曲”。
这首序曲的中心就是围绕英雄的爱格蒙特展开的,通过刻画爱格蒙特不懈的斗争和其不幸的遭遇,来体现他的抗争结果,也就是人民大众最后获得胜利的局面,简言之,就是“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写作逻辑和表达方式。
该序曲用戏剧性矛盾冲突显著的奏鸣曲式写成。在强有力的和弦之后,迎来低沉、缓慢的第一主题,由飘忽不定的小提琴和低音区大提琴的忧闷呈现出来的,两个八度之间下行,同时采用古老的西班牙宫廷舞曲——萨拉班德舞曲的节奏写成,音乐消极、悲戚,一幅统治者血腥镇压群众,魔鬼般恐怖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谱例46
第二主题出现的却是一个截然相反的旋律形象,与第一主题形成对置。这一部分选用音色哀伤的木管乐器组演奏,把音区转移到高音区上来,所以,音乐充满痛苦、凄凉的感觉。
谱例47
之后,呈示部延续两个主题的对比,做再一次陈述,力度和情绪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引子中这两种力量的对峙,始终贯穿全曲,而且这两种音调为戏剧性的音乐发展做好了铺垫。原本是表现人民苦难的第二主题在这里转化为温柔抒情的歌唱性旋律,调性为bD大调。
谱例48
上述旋律过后,坚定,勇敢的革命气势代替之前的悲戚、哀婉情绪,这象征着荷兰人民在爱格蒙特的带领下,正以饱满的热情、激扬的斗志向残暴的统治者宣战。(www.xing528.com)
谱例49
副部主题的材料来自引子中第一主题的材料,选用弦乐器、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多重音色,色彩明朗,音乐铿锵有力,仿佛是西班牙统治者的蛮横与霸道,同时也含有人们崛起抗争的因素。
谱例50
在呈示部中,代表双方形象的两个主题交织发展,定音鼓密集的鼓点宣示斗争越来越激烈。代表恶势力形象,管乐器扮演的主题逐渐压倒代表“人民形象”的主题音响。乐队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奏出强势的旋律后,邪恶的吼叫吞没了微弱,悲悯的音调,直到一组惨叫式音符的出现,我们了解到,英雄的爱格蒙特牺牲了。
谱例51
沉默过后,几个伤痛的和弦音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当时人民的悲愤,只是,这不是沉浸伤痛的时候,只有团结起来,奋起反抗,人民的事业才会走向胜利。这一部分成为整个戏剧发展的顶峰,也是序曲的一个重要转折。
尾声,“胜利交响曲”,材料上延伸“人民形象”这一主题,调性从f小调转到F大调,从阴郁到清晰,乐队全奏,宏大的音响响彻云际,强调人民通过斗争迎来胜利,最终获得自由的欢乐情绪。
谱例52
贝多芬,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一位共和主义的响应者。贝多芬之所以为歌德的这部具有悲剧色彩的戏剧配乐谱曲,与他受到的“平等、自由”启蒙思想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英雄性质的音乐材料是贝多芬向来热衷的。歌德的《爱格蒙特》,只是恰巧出现,恰巧符合作曲者的音乐构思。大音乐家李斯特曾说:“现代音乐家往往从接触的诗中获得灵感。贝多芬是最初的一个。”《爱格蒙特序曲》的构思之宏伟,结构之严整,形象之生动,感染力之强烈,而且,它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大众共鸣,所以,他成为贝多芬序曲创作中的代表,也时常作为独立的交响乐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