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性学导论:教学理念与方法

女性学导论:教学理念与方法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性主义教学法的特色是创设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过程或氛围。女性学作为一种以女性主义方法为特点的跨学科的新型课程,它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个人经验和强调改造社会的实践功能即行动性,所以它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学科也有明显的不同。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女性学课程确立之时,女性学教学方法就被提到了研究日程中。

女性学导论:教学理念与方法

一、女性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女性主义致力于对男权文化下旧的秩序的颠覆,包括对男权知识体系的颠覆。女性主义教学法的教学目标(理念)是一个把课堂当作自由环境的设想,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教与学的过程是把自我(参与者的经验)投入到持续的反思过程,同时尊重彼此的差异;从已经熟知的材料中超越种种“疆界(地域的、阶级的、民族的、性别的)”“偏见”;在互动中共同努力整合和增加知识。女性主义教学法的特色是创设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过程或氛围。它强调的是权力(尤其是发声的权力)和经验的分享;创设一个鼓励冒险、积极思维和反馈的“积极的课堂”;即致力于成长、更新、鲜活和可持续的课堂。女性主义教学法追求的效果是学生与教师学会以新的、批判的思维方式不断地质疑和明确假设;在课堂的互动中提升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的“整合能力”(71)

女性学作为一种以女性主义方法为特点的跨学科的新型课程,它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个人经验和强调改造社会的实践功能即行动性,所以它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学科也有明显的不同。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女性学课程确立之时,女性学教学方法就被提到了研究日程中。美国女性学者G.魏尔斯与R.D克莱因,在20年前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她们认为“从理想的角度而言,女性研究的课堂应创造一种气氛与环境,在这里学生要学会运用女性主义的原则来分析问题,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学习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学者”,(72)“女性研究的课程应该是民主的、合作的、从经验出发的,既有认知方面的学习也有情感方面的学习,赋予学生个人创造和变革社会能力。”(73)英国女性研究和社会史学者C.卢贝尔斯卡在她的《女性研究教学方法:挑战主流》一文中对女性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比较全面可行的建议,反映了女性学与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的区别与特点。她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尽可能多地组织研讨会和以课题为基础的活动,而将讲授限制在最低限度,尽管这样可能会使学生不大习惯,或受学生知识框架和方法的制约,但至少应尽可能地朝这方面努力。

第二,教师与学生需要利用所有可能得到的证据,重新评价一些资料,学生由此可以明白为何妇女处于从属的地位。教学中还应从以妇女为中心的观点出发对传统的材料进行重新考察。例如,对同工同酬、性骚扰、性虐待、色情描写等问题的政策、法律和传媒进行跨学科的分析,其结果将有助于形成对压迫妇女的结构、过程和思想体系的深入认识,提出挑战性的措施。

第三,女性研究的课题设计由来自各个学科的女性学者共同进行主题研讨会,吸引来自多个学科的妇女共同探讨一些介于学科间的问题。(www.xing528.com)

第四,女性学课程的学习受一种个人色彩极为浓厚的经验影响,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余地,让她们自己设计自己的课题和作用,通过灵活的作业形式鼓励她们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不是无所不知的权威,而只是与学生一样的一名参与者,她们应尽力向学生学习,并随时改变自己的观点(74)

香港台湾有着与祖国内地相似的文化传统背景,港台开设女性学课程的方法也值得学习借鉴。

香港大学的女性主义教学法有这样一些特征:(1)从女性真实的个案出发,把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放到探讨的问题中;(2)鼓励从网络的而不是直线的逻辑看问题,网络思维是联系的而不是单向的;(3)刻意制造一个平等的气氛,使师生平等相处、相互学习,打破了阶级阶层的界限;(4)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5)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工作;(6)强调课堂知识要运用于社会,与实际相联系,社会知识要带进课堂(75)

台湾自1985年之后,妇女与性别相关课程几乎都起始于通识课尔,后才逐渐成为系所课程,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下,台湾的妇女学研究者获得试验其女性主义的教学理念的机会,即理论与实践并重;师生互为主体,多向沟通;肯定个人经验重要性,关照个别差异;培养独立思考批评与反省能力。落实在教学方法上就是:(1)课堂座位以圆圈方式排列,以便参与者互相看到;(2)教师放弃权威指导者角色,以平等方式对话;(3)小组讨论,增加个人表达机会;(4)个人成长史、家族史和生活经验、社会事件的反省等(76)。由于女性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授课方式上既要注重研究性和学科化,又要实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结合课堂研讨、放映教学录像片、实地考察、撰写小论文等方式(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