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教育:师生共写随笔,共创教育生活

中国新教育:师生共写随笔,共创教育生活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教育实验的第二项行动“师生共写随笔”,就是指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的写作在教育生活中进行,才能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现在,在新教育实验学校,有一大批老师坚持在网上开自己的专栏,坚持在网上写日记并及时上传学生的日记,他们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快速成长。

中国新教育:师生共写随笔,共创教育生活

教育实验的第二项行动“师生共写随笔”,就是指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如果前面是读的话,那么这里就是写。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之所以要“师生共写随笔”,是因为教育随笔(日记)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如果一位内行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其一生的创造活动时,把他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的一切成就都带进坟墓的话,那将失掉多少珍贵的教育财富啊!”对于学生而言,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是一笔人生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终身受益。“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和超越自我。有人把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我看不仅如此。试想,我们的老师如果每天坚持写一篇千字文,10年就是写了3650篇,就有300多万字了。教书育人怎么可能不得心应手?

当然,“写”只是形式,以“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为什么要强调师生共同去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的写作在教育生活中进行,才能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有人说,教师的负担已经够重了,你还让教师们读书写作。我说,这与负担没有关系。反思本身是教育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孔子很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永远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教育。一个平庸的教师,很可能是教了一年书,重复了三十年,重复了一辈子。但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两年,就认真教了两年,他认真教了五年,就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优秀教师。(www.xing528.com)

我一直说,我们的“师生共写随笔”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让教师和学生生活得更精彩,因为只有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才能真正写得精彩。我们要求老师和孩子一起写,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写作对学校来说有重要的价值,一大批老师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很多老师很难真正地坚持下去,其实只要这些老师坚持下去,最终他们会发现,这样的生活让教育变得精彩,让平淡无奇的教育,甚至过去枯燥无味的教育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为他用心去生活了,用心了就有发现,用心了就有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孩子的自主成长就会顺利进行。

当然,我们写日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发表只是“额外的奖赏”。老师和学生们在写日记的时候能够自己和自己对话,而自己和自己对话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法宝。一个人不能总处在外在的压力和要求下。只有找到自我成长的途径,他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每天写一点日记,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欢乐和烦恼,记录自己的生活,对中小学老师的成长很有益处。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是大教育家,他们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随笔。有人说日记缺少安全感。当然,我们曾经有过因为写日记而遭受磨难的故事。“文化大革命”中把日记作为批判的对象,但是我相信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即使你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过磨难,但是这些日记也已经成为珍贵的史料。有一个家庭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记他们家庭的流水账,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结果这些流水账被博物馆以很高的价钱收购了。这是珍贵的社会学资料啊!对于学生来说,孩子通过写日记,不仅文笔更加流畅,不仅文字变得更漂亮了,关键是他们学会了道德的长跑,学会了意志的磨炼,学会了自我的检点、自我的激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日记是中国人的“礼拜”,是反省自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博士长期坚持写教育日记,他在教育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他二十多年来写下的教育日记。素材靠回忆是很痛苦的,也是不精确的。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把我们的所见、所思、所感记录下来,相信这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我想,通过教育随笔这种形式,教师也能够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为什么我强调师生共同去做?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榜样激励,很难让孩子们真正热爱读书、热爱写作。读书写作是需要气氛的,是需要感染的。我们很多参加实验的学生就问老师:“老师,您要我们写,您自己写不写?”现在,在新教育实验学校,有一大批老师坚持在网上开自己的专栏,坚持在网上写日记并及时上传学生的日记,他们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快速成长。总之,写和不写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学校都重视科研,校校有科研,人人有课题,但缺少让教师们真正投入其中并在其中成长的科研途径。而坚持写教育随笔,老师可能几个月就有了变化。有一所实验学校做写日记实验,校长告诉我说,仅仅做了一段时间就已经感觉到老师们的精神状态不一样了,老师变得更加有心了,更加有精神,更加主动了。江阴市有一所学校,在新教育实验开展之前我在那里作了一次报告,提倡写日记。结果孩子们写了半年就出了两本书。我给他们取了一个书名——放飞希望。学校老师对我说:“过去孩子们都讨厌写日记,现在不讨厌了。以前写东西像挤牙膏一样,现在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我说,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是文字的精灵,是丰富的情感,是思想的火花。学生如此,教师如此, 日记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们就是要通过新教育实验,让更多的学生、老师来领略这种神奇,来展示这种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