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义的人交天下,信念转变人生

重义的人交天下,信念转变人生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2课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恭敬忠信即为大义,义者不孤义者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与人为善是一种“义”,无偿地帮助他人也是一种“义”。重义的人身边自然会有很多朋友和仰慕者,他们看上去总是愉快的,反之,难免孤零零落单,遭人排斥。不论奉献爱心的义行还是援助他人的义举,做比说要好。始终将他人放在心中,他人自然也会惦记着你的好,所以义者不会孤单。

重义的人交天下,信念转变人生

第12课 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

恭敬忠信即为大义,义者不孤

义者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这样教导他的弟子:

君子想要安身立命,只需记下四个字——恭、敬、忠、信。”

孔子又进一步解释这句话:“恭,就是对人真心诚意,这样就不会被周围的人排斥;敬,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和习惯,这样才能被他人喜爱;忠,就是依从本心,有分寸、有原则地做事,这样才让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共事;信,就是讲究诚信,让人信赖。这四点能够让人安身立命,避免灾祸,赢得尊重,做出一番事业。”

孔子这些教诲,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义”。

“义”,是我国古代人们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义”代表公正,凡事都要有客观的立场,平等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义”代表道义,是道德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要求;“义”代表正义,要求人们拥有正直的人格,不畏外界的压力……孔子以恭、敬、忠、信作为对弟子的要求,就是教导弟子知晓大义,无愧为人。古代人看重义胜过自己的生命,所以有个成语叫“舍生取义”。

即使在今天,“义”仍然有广泛的意义。一个人想要有丰富的人生,就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精神基础。“义”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但懂得“义”的人很少偏离人生的大方向。懂得真诚,就能有良好的心态;懂得尊敬,就不会无视他人;懂得忠诚,就不会勉强自己,也不会背弃他人;懂得信用,就能有好的形象。

修禅者也要懂“义”,因为禅心的基础不是自私,也不是避世,而是为了和世界共处,和他人友好,并以善心对待他人。这就是一种高层次的“义”。相反,现代人如果偏离了修禅的本意,只顾着远离烦恼,置自己的责任于不顾,他们修得的不是禅,而是一己清净与冷漠。由此可见,“义”,是为了保证禅心的清明与端正。

有两个擅长钓鱼的人喜欢在湖边钓鱼。那个湖是一个钓鱼俱乐部常去的地方。这两个人钓鱼技术高,连俱乐部的人都常来与他们切磋。

不过,这两个人的性格却不太一样,一个瘦瘦高高,对人爱答不理,别人问十句,他最多答一句。另一个人心宽体胖,爱交朋友,不论别人问他什么,他都热心地教导。他说:“钓鱼就是个爱好,大家玩得开心最重要,自己会什么东西也不必藏着,一起交流,互相进步。”

不久之后,胖子身边总是围满了人,大家都会跟他亲亲热热地打招呼。瘦子呢,孤单一人在湖边,觉得很闷,渐渐不再喜欢钓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经常听到“义”这个字,甚至以为它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仔细观察,“义”仍然存在于大多数人心中。与人为善是一种“义”,无偿地帮助他人也是一种“义”。“义”不必说出来,更无须着意夸奖,它会以最自然的方式作用于人际关系。重义的人身边自然会有很多朋友和仰慕者,他们看上去总是愉快的,反之,难免孤零零落单,遭人排斥。

“义”的高尚在于它的无偿性,这种没有目的的特性能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纯净温暖。人心有时就像一床棉被,你刚刚接触的时候,会发现它是冰冷的,如果你这个时候放弃它,那你和棉被就都是冷的。相反,如果你愿意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它,很快它也会生出热度,反过来帮你抵御寒冷。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不要挂在嘴边,特别是“义”这种概念更应放在心中。不论奉献爱心的义行还是援助他人的义举,做比说要好。如果整天把这些概念对别人说,别人难免觉得你太过矫情,只要记得为人要重大义,处世要有义心。始终将他人放在心中,他人自然也会惦记着你的好,所以义者不会孤单。

一诺千金,信用是无价的财富

讲信用的人,就像有坚固房梁的房子,永远不用担心它塌下来。

古时候,有个国王接到一个犯人的请愿书。这个犯人犯了死罪,他惦记家乡的母亲,想要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希望国王宽宏大量,能够给他这个机会。他向国王发誓,行刑当天一定赶回来受死。这封请愿书最后由一位大臣转交。

“你为什么要把这封信转给我?”国王问大臣。

“我认为一个孝顺的年轻人应该得到您的恩准。”大臣说。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代替他进到牢房,我就放他回家看母亲。”国王说,“难道你愿意为这个孝顺的人进牢房吗?”

“如果没有其他的人愿意代替他,我愿意这样做。”大臣说,“我相信孝子会讲信用。”

“如果他没有按期赶回来,那走上断头台的人就会是你。”国王警告,大臣表示同意,其他大臣都认为这个大臣疯了。而那个被放回家乡的犯人一直没有消息。转眼,就到了行刑的那一天。大臣却没有表现出后悔的神色,无所畏惧地走上绞刑台。

这时,犯人从远处飞奔而来,对国王说:“对不起陛下,我回来时,路上发生地震,我好不容易才能走到这里。幸好还来得及,请释放那位慷慨的大臣,现在我可以了无牵挂地走上绞刑台了!”国王听了感叹:“你不但孝顺,还是个有信用的人,这样的人应该继续活着,我决定让你当我的秘书官。至于我那位慷慨的大臣,这样的气度,应该出任宰相一职!”

很多时候,人格不仅是内在的修养,还需要一个外在标度,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守信最被看重。就像故事中的犯人与大臣,大臣相信他人的信用,也要维持自己的信用;犯人为了一句承诺同样历尽艰苦。国王对两个人的重用,反映的正是人们对有信用的人的评价:他们值得信任,值得托付,不论何时都值得尊重。

中国古代有个叫季布的人非常讲信用,当时有人夸奖他“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做纽带,那么人际关系将只剩下欺骗与相互利用,再也没有感情可言。所以,人们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誉度,一旦被贴上“不讲信誉”的标签,他人就再也无法对他信任。

“信”是“义”的重要部分,答应过的事一定要做到就是信用。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信用没有大小,最小的事,如约好了时间却迟到,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即使是这样的失信,也需要检讨和道歉。唯有如此,才能养成自己守信的性格。凡事在于点滴积累,注重日常小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懂得守信的人。

老贾是某工厂的车间主任,也是业务高手。厂长经常对人称赞:“我们厂的老贾一点也不‘假’,有了他,我从不担心厂里的事!”

去年,工厂遇到了麻烦,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劲打击,销售量出现下滑趋势,偏巧这个时候厂长生了重病。厂长对老贾说:“老贾,我知道厂子现在效益不好,我把它暂时交给你,你帮我看着,等我病好了立刻回去。”老贾郑重答应了卧床的厂长。

厂里的效益连连下降,不少人跳槽,也有人劝老贾:“别在这个厂子耽误时间了,这个厂子的产品早就没有市场了,偏偏没有生产新产品的机器,而且连资金都没有,这个厂子早晚会倒闭。你年纪这么大,应该趁还有精力,赶快跳槽。再过几年你也不值钱了。”

老贾不为所动,他说:“既然我答应了厂长,就算倒闭,我也要撑着。”很多工人被老贾感动。半年后,厂长身体康复,重新整顿了工厂,贷款买了新设备,终于使厂子起死回生。厂长说:“这家厂子还能存在,最大的功臣不是我,是老贾,老贾不假!”

信用是无价的财富。信用就是“不假”。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厂商、商店还是饭店,越是大型的企业,越重视自己的信誉,不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力图使影响变得最小。因为一个品牌得到信誉靠的是日积月累,但一个微小的疏忽换来顾客的质疑,这个品牌的生命力就岌岌可危。

做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你可以张扬个性,但不能失去信用这个底座,否则就是无耻小人。信用代表真实,失信代表虚假。人与人的关系不只靠感情来决定,有时也靠信用来决定。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老贾,他能够得到旁人的尊敬,就是因为他能够放弃一己之私,完成别人的托付。因为有信用,他的名字就是一道牌子。

诚信是一张通行证,不仅可以伴随你闯过事业的门槛,还能对你的人生大有助益。一个讲求诚信的人处处都让人信赖,因为别人放心他的人格,也就能够安心地与他共事、与他交往、对他倾诉肺腑之言,相交莫逆。

信用也与一个人的禅性有关,因为它能够让你通向别人的心灵深处,让你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自然也就看得透。而有信用的人不会为他人的行为更改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定性。信用与定性相辅相成,故修禅者讲求信义,心正神明。

信任,有时是对他人最大的帮助

相信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人。

一位禅师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家人说他的侄子性格顽劣、行迹浪荡,不管家人如何劝说,依然不务正业。家人希望禅师回来劝劝这个侄子。

禅师接到这封信后即刻起程,赶回家乡。家人团聚,欢天喜地,侄子特意邀请禅师在自己家中过夜。晚上,禅师对侄子说:“我接到家书,原为来劝你浪子回头,但我今日看你性格热诚、生性憨实,并不是奸邪之辈,可见众人误解了你。我明日一早便要回返,你要保重自己。”侄子连连点头,连夜为禅师准备行李。

禅师回寺后,又接到家书,家人说侄子脱胎换骨,如今再也不做过去的浪荡之事。

什么是真正的“信”?这个字应该看两方面,不但要让他人信任,还要信任他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甚至荒唐的时候,但一时的错误并不等于一辈子的错误。就像故事中的禅师,对顽劣的侄子没有说教,只是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对方:“我相信你的人格。”就是这种无言的相信让犯错的人反省自己,引导人走向正途。

相信他人的悔过,就等于给别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会有错误,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错,这时候你提醒他,是一种信任;有些人知错不改,你指正他、相信他,仍然是信任。信任是对他人人格的最大尊重。如果你信任一个人,即使只是一句言语,也会给人以巨大的力量,让他相信自我,欣赏自我,进而超越自我。

森林里的狐狸经常有小偷小摸行为,不是偷鸡就是偷粮食。森林之王狮子将它训斥一顿,然后说:“为什么你就不能洗心革面?难道你不想堂堂正正地生活?”

狐狸惭愧地低下了头,它在所有动物面前发誓,今后一定不再偷窃

新生活的道路是艰难的,动物们早就把它当成惯犯,谁也不肯相信它。它去花园赏花,猫以为它要偷架子上的葡萄,大喊大叫;它去河边洗脸,鸭子以为它要偷鸭蛋,紧张地盯着它……狐狸在这些怀有敌意的目光下,渐渐开始绝望,决心再干自己的老本行。

它准备先偷一只鸡填饱肚子。刚刚打定主意,就看到一只小鸡正在路边哭。狐狸走上去,小鸡说:“狐狸先生!太好了,遇到了您。我迷路了,你愿意送我回家吗?”

看到小鸡信任的眼神,狐狸觉得很自豪,它立刻打消了吃掉小鸡的念头,将小鸡平平安安地送回家。

对那些思想不够坚定的人,行善还是作恶有时候是一瞬间的事,身边的风气好,总有人倡导为善,自然无从产生恶念。但如果本身就有前科,身边的人还不信任,很容易旧病复发,一错再错。有时候一个人的人格想要建立,需要旁人的帮忙,最好的帮助就是信任与认同,就像故事里的狐狸,感到小鸡真诚的信任,立刻就有了力量。

信任是清泉,能够洗涤他人心中的污垢。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在灵魂深处,都有些不为人知的污浊念头。有些人喜欢贪小便宜,遇事就想占点便宜;有些人喜欢造谣生事,听到闲话就想推波助澜……但是,在一双信任的眼睛面前,他们却会收回自己已经伸出去的手,闭上自己已经张开的嘴巴。因为他们知道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一旦破坏了自己的形象,这种信任就会荡然无存,从此再也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对他人的信任,无疑是对他的一种监督。

修禅的人能够坦然地相信他人,即使是骗过自己的人,他们也不吝惜自己的信任,愿意一次又一次给他人机会。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才会欺骗,才会做坏事,只有他人的信任才能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完善已经有了缺失的人格。重义者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相信世界上更多的人和你一样,愿意给予信任。既然他人的信任曾经给过你笑对人生的自信,你也要用自己的信任给人以力量,给人以追求。

良心使双脚笔直,原则使心灵坦荡

世上最可悲的事,就是背叛你自己的良知。

一位禅师在和三个弟子谈心,他让弟子们分别说一说各人做过的最自豪的一件事。

大弟子说:“我对自己最自豪的事是察觉我是个不贪心的人。有一次,有个异国的商人将一袋珠宝放在我这里,他并不清楚里边究竟有多少珠宝。而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没有拿他一分一毫。”禅师说:“这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你如果暗中拿了他的宝石,你现在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弟子说:“有一次我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他的父母拿出厚礼谢我,我分文不取。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仗义的人。”禅师说:“这是你应该做的,假如你见死不救,你会良心不安。”

三弟子说:“我一直很自豪我是一个仁慈的人。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人就要掉入悬崖,我将他救了起来——这个人是我的仇人,他一直在背地里中伤我,还害过我很多次。”禅师说:“以德报怨,的确是值得赞扬的事。不论是难做的,还是易做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良心,都是可贵的,你们三个都有可贵的品质。”

存大义的人必有良心,良心也可以称作良知,是那种被社会认可、被舆论接纳、被自己承认的道德行为准则。这个故事中的三兄弟,他们的作为都从自己良心出发,得到不一样的赞誉。一个人做该做的事,不忘良心,才不会有侵犯的过失;做原来不易做到的事,就更能彰显良心的光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良心比任何东西都可贵。

一个有良心的人不会侵害他人的利益,因为他会时时提醒自己他人的存在,他人的不易。良心常常与善良相连,不忍心看到他人遭遇不幸,不忍心置困境中的人于不顾,也不忍心让他人陷入危险。有良心的人很少做坏事,因为他们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他们害怕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内疚后悔,不得安宁。

良心能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呼唤良知与奉献,法律固然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但人们如果仅仅依照法律条文,不做违法的事,也不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多管闲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麻木而冷漠,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会渐渐变成有血有肉的机器人。

红叶禅师和他的弟子在雪地里行走,弟子惊奇地发现,红叶禅师的脚印印在雪地上,是一条笔直的线,而弟子们的脚印却歪歪扭扭。他们问:“师父,为什么你的脚印是直的,我们的脚印却是歪斜的?”

红叶禅师说:“那是因为我走路时一直看着远处的那座山,有了这个目标,路就会变得笔直。而你们走路时心有旁骛,东看看西看看,自然就会歪歪斜斜。”

看到徒弟们若有所思,红叶禅师继续说:“还有人走路只盯着自己的脚,走歪了路还不自知。如果没有固定的目标物,人很容易就走上歪路。”(www.xing528.com)

听了禅师的一番话,徒弟们按照红叶禅师的说法走路。果然,他们的脚印变得笔直而整齐。

有经验的人常常奉劝后辈:“人不怕走错路,最怕走歪路。”错路有回头的余地,而歪路却能让人麻痹大意。因为一直在同一个方向行走,人们察觉不到自己已经有了偏差,继续走下去,偏差越来越大;走得越远,错误就越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人生的路程也容易出现偏差,因为我们的心不是时时刻刻都能端正。我们常被外界迷惑,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这些都能使我们本来笔直的心开始歪斜,想要放纵自己进行尝试。如果一个人没有原则和底线,极易在诱惑之下迷失自我。

如何才能让双脚走得笔直,让心境始终澄明?故事中的红叶禅师说出了答案:“要确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我们对人对事的良心、为人处世的原则。修禅的人的心中始终都有这样一个准绳,就是凡事不违背自己的本心,与自己的良心相违背的,就算有巨大的利益也不会去做;而那些与原则符合的,即使让自己为难,需要作出牺牲,也要义无反顾。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不会遇到“舍生取义”的机会,所以才更要从点滴小事上注意自己的道德积累,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广结善缘,情多路多快乐多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古代印度有个国王,他和王后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性格孤僻,整日愁眉不展。国王和王后为了让儿子高兴,供给儿子最精美的衣物、器具、饮食,可儿子仍然闷闷不乐。

这件事急坏了这对夫妻,国王找来全国最有名的高僧,请他帮助王子。高僧听了情况后对王子说:“我这里有一个获得快乐的秘方,你如果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就能变成一个快乐的人。”王子听了很感兴趣,对高僧说:“我希望能得到您的秘方。”

“这个秘方就是——每天做一件帮助别人的事。”高僧说。

王子决定实行这个秘方,他每天走出王宫,看看有没有需要他帮助的人。有时候,他帮农夫耕地;有时候,他帮花农锄草;有时候,他帮牧民牧马……喜欢王子的人越来越多,王子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他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很快,他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世事难两全,有阳光就有阴影,优越的生活环境会造就一个人优秀的能力,也能让一个人的心灵产生空虚。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有,却又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抑郁便不请自来。故事中的王子无疑是个忧郁少年,高僧给他开的药方是帮助他人,让他人快乐。

也许我们都和忧郁王子一样掩不住心中的疑问:“想要快乐难道不是要从自己身上做文章?为什么要帮助他人?”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们保持快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娱自乐,一种是让他人开心,自己也享受到快乐。一个人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是偷着乐;帮助别人后却能享受着他人感激和钦佩的眼神,这时候心中升起的是虚荣心也好自豪感也罢,那飘飘然的感觉让我们立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认可了自己的能力。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回农村继承父母的杂货店,做着普通买卖。他没有什么特长,只有一个特点:脾气好。他的朋友中,有的人性子暴躁,经常大呼小叫,惹是生非;有人嗜酒如命,常常喝得烂醉如泥;还有人孤芳自赏,常常看不起他人……这些人却把年轻人当做好朋友,因为年轻人经常在他们急眼的时候规劝,喝醉的时候搀扶,刻薄的时候一笑了之。人们都不明白年轻人为什么要交这样的朋友,年轻人却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交朋友看的是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当然也要容忍别人的缺点。”

后来,年轻人的朋友越来越多,人缘越来越好。当他开始做别的生意时,朋友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的生意一帆风顺,成就了一番事业。

对自己的要求要严格,对人的要求不用太多,如果只盯着别人的缺点,世界在你眼中一塌糊涂,根本没有乐趣可言;如果总是发掘别人的优点,世界就变得情趣盎然,随时随地都有快乐。与人交往不必计较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人,该帮助的时候不能推脱,这才叫心胸开阔。更重要的是,你要行得正、做得直,让人信服。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当你好心好意帮助了他人,多半会结交一个或多个朋友,因为大家觉得你仗义,想要与你接触,更愿意在你有困难的时候报答你。你的朋友越多,无形中就得到了很多帮手,说不定哪一天,当你为一个难题愁眉不展时,有个朋友一拍大腿说:“这事儿我最擅长!我帮你!”互相帮助的人通常能够成为好友,即使不是朝夕相处,至少也能心领神会,帮助他人就是广结善缘。

在修禅者看来,帮助他人就是结善缘,他们笃信善缘会有善果。你真诚地帮助别人,是善行,是义举。也许得到帮助的人并没有能力回报你,但你身边会招徕一些欣赏你、与你志趣相投的君子,他们愿意扶助你、与你分担喜悦艰辛,而你也会一一记得,一一感恩。于是善缘善果不断,你的人生自然会比他人更平顺、更舒心。

无人分享的人生是一种惩罚

无人分享的人生,就像独自一个人打篮球赛。

一个自私的和尚犯了错误,禅师决定惩罚他,派他去一块丰硕的土地去挖红薯。和尚没想到会有这么个美差,兴高采烈地在地里挖出一个又一个大红薯。

“师父,犯了错应该受罚,你这哪里是惩罚他?”其他徒弟说。

“我就是在惩罚他,等会儿他回来,你们谁也不要理他,谁也不要跟他说话。如果他跟你们打招呼,你们看也别看。”禅师说。

晚上,犯错的和尚背着一筐上好的红薯回到寺里,他很想和人炫耀一下自己的收获。没想到,寺里的和尚们看也不看他一眼,他和人打招呼,别人充耳不闻,好像他这个人并不存在。和尚越来越别扭,越来越难受。禅师对弟子们说:“快乐的心情无法与人分享,就是最大的惩罚。”

人们为什么害怕孤单?是害怕困难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事实上帮助只是辅助,多数时候我们都要靠一个人的力量生存发展;是害怕难过的时候无人安慰吗?自己的痛自己最清楚,就算没有安慰我们依然有坚强的品格……我们真正害怕的并不是一个人做什么,而是做到了什么没有人分享,就像故事里的和尚看上去幸运,收获的却是煎熬。

人生需要分享,没有人分享的人生,哪怕面对快乐,那也是一种惩罚。不会与别人分享,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快乐分给大家就会成倍地增加;悲伤有人承担,伤心也会成倍地减少。相反,如果独自一个人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只会落得郁郁寡欢。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人分享,快乐就会加倍,失落就会减少。他人的陪伴能够让你宽心,让你坚强。

什么样的人总是拒绝分享?除了自闭症患者,一种是自私的人,一种是亏心的人。自私的人害怕别人分到他的好处,总是藏着掖着,生怕别人觊觎,事实上他们的成就别人并不放在眼里;做了亏心事的人更无法与他人分享,他正被自己的良心指责,更害怕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从此失去个人形象。这两种人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前者小心翼翼,后者鬼鬼祟祟。

一家公司的大老板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五十个生日,他是个事业有成的男人,但妻子早已跟他离婚,孩子在国外上学,公司的员工们象征性地送他礼物,他身边没有多少朋友,生日当天,他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喝酒。

这一天本来是值得骄傲的一天,他牵线研发的新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反响非常好。在公司,他踌躇满志,给所有参与研究和销售的员工发了奖金。但回到家,他却不知该向谁述说自己的喜悦。他坐在客厅反思自己,他是个暴躁的人,经常乱发脾气,身边的秘书换了不知道多少任。他知道不是别人有问题,是他自己个性太孤僻。究竟什么时候,能结束这种孤独的状况呢?他喝了一杯又一杯,却没有人告诉他答案。

值得骄傲的人生不一定是幸福的人生,也有可能充满失意和痛苦。当喜悦的时候端起酒杯,对面却无人愿意和自己干杯,这样的感觉不只是孤独,更是悲凉。故事中的老板到了50岁,身边却没有一个愿意与他分享人生的人,就算借酒浇愁,又能浇开多少苦闷?

修禅的人一向倡导做人不能太“独善其身”,要注意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一个善行如果没有人接受,就不能成为善行。在生活中,我们要有一种与他人分享的心态,特别是那些积极有益的事,更要经常惦记他人。这其实也是一种“义”。所谓“义”,简单地说来其实就是把坏的留给自己,好的留给他人。

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分享的心态,就像你一个人在夜路上行走,抬起头看到满天灿烂星斗,你觉得很美,这时候如果你能告诉身边的人,才能真正觉得快乐。相反如果身边没有人,你只能自言自语,再多的星星也并不能让你快乐。学会分享,当你一路跋涉,忍受孤苦艰辛,知道前方有人等待着你凯旋时,你才会得到力量,明白旅途的意义。

善意地看待他人,善意地对待他人

喜悦并非行善的报酬,而是行善的本身。

有个姑娘护校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大医院。她成绩优异,很快就成了护士中的佼佼者,后来又成为护士长。她经常给新来的护士讲自己的经历:

“我实习的时候,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以为当护士只要做好本职工作,拥有优秀的技术就行。有一次,我护理一个病人,病人问我他究竟生了什么病,我认为病人有权利知道自己的病情,就告诉他是肝癌晚期。带队医生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我,他说医生和病人的家属都知道病情,为了让病人有开朗的心情,他们都没有告诉他,希望他能在良好的感觉中走完生命中最后一段路。

我将真相告诉了病人,病人整天忧愁,病情更重,很快就去世了。我将这件事告诉你们,是希望你们能有一颗为人着想的心,时时刻刻为病人的心情考虑,这样才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种下善因,才能收获善果,如果种下恶因,只会让自己后悔。”

佛家讲究慈悲,对他人要心存善意,才能种下善因。那么什么是善意?善意不是单纯的好心,机械的重“义”,若不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只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就算是好心也会办错事。就像故事中的护士,她以为自己做得对,却造成了一个生命的过早离世。

想做个有善意的人,首先要对他人心存善念。据说成功大师卡耐基小时候常做坏事,他的继母却认为小孩子的教育在父母,坚持说他是个好孩子——这就是以最善良的目光看待他人,即使他人有缺点,也要看到闪光的一面、有潜质的一面。

有善良的眼光还不够,还要有善良的行为。不要按照自己的观念去想别人,而要看别人需要什么。设身处地考虑到别人的心情,才称得上真正的善待;否则就像对一个聋哑人唱歌,你的本意是安慰他的伤痛,他却认为你在讽刺他,贬低他。

一位大官六十大寿,达官显贵们都来庆祝。有个与大官交好的商人也来庆祝,他送上贺礼,那贺礼是一幅名家牡丹图,珍贵的丝绢上,一朵朵牡丹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在古代,商人一向被人瞧不起,有个官员故意挑刺,指着牡丹图说:“奇怪,这牡丹花画得是不错,怎么最上边那朵只有一半?这画不全,不就是‘富贵不全’的意思吗?真不吉利。”商人一看,牡丹花果然缺了半朵,只好检讨自己不够认真。

主人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牡丹代表富贵,半朵代表‘无边’,这幅画的寓意就是‘富贵无边’,这真是一幅好画!”在主人善意的解说下,商人紧皱的眉头才渐渐松开,宾主尽欢。

每个人个性不同,有人心细如发,有人粗心大意。粗心的人做事往往考虑不周,有时会得罪你,有时会耽误你,这个时候如果急躁起来,伤害了他人的美意,也显得自己不够体谅别人。故事中的商人送了一份残缺的牡丹图,旁人看着晦气,主人却知道商人的本意,一句“富贵无边”既保住了朋友的面子,也显示了自己的豁达。

及时察觉别人的善意,是人际交往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候善意不一定以你想要的方式到来,比如你做错事想要一句安慰,朋友却对你当头训斥一通。这个时候你应该知道朋友的本意是怕你下次继续犯错,千万不要计较善意的形式,最难得的是有人肯关心你,提醒你。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即为义。如果我们都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生活中不知会减少多少纷争和误会;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善待身边的人,我们就会终日生活在温暖的关爱中。一个懂得修心的人不需要要求别人什么,他们明白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善心生善行,善行种善因,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便会充满大爱,暖若三春。

与贤者交,如入芝兰之室

交一个读破万卷书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

古时候,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二人每日一起读书,关系十分亲密。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花园里锄地,刨出一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而不见,华歆却捡起来细细观看,露出贪婪的神色。他见管宁不说话,连忙将金子扔掉说:“君子不爱财。”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坐在席子上读书,外面传来一阵喧哗,是一位大官的车队经过。华歆立刻扔下书本,跑到门外观看大官的排场,十分艳羡。他正想回头让管宁一起来看,却看到管宁拿出一把刀,将他们坐的席子从中间一分为二。

“你这是在做什么?”华歆问。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从今天起我不再是你的朋友。”管宁回答。

“管宁割席”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何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选择朋友的标准很严格,他希望自己的朋友不仅仅是个书生,还是个不醉心于名利,不贪恋于富贵的君子。友谊的最高境界是一曲《高山流水》,如果是污浊的小溪,哪里会与巍峨的高山相交相惜?交友如此,对待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也要有基本的原则。

人以群分,想做一个重义的贤者,就要结交那些心地磊落、行为端正的君子。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日子久了自然心领神会。看到的想到的都是高尚的,自己做起来就不会偏离。如果整日与汲汲营营的小人为伍,自己也会成为苍蝇群中的一只,藏污纳垢,渐渐失去本心,变得污浊不堪。更可怕的是,你未必能察觉到自己的改变。一个人若想远离堕落,就要远离那些行为不检点、品德不过关的人,否则百害而无一益。

一头驴子和一个金色的铃铛成了朋友,铃铛就系在驴子的脖子上,驴子走路的时候,铃铛就发出清脆的响声和它说话,它们每天都很快活。当驴子拉着沉重的货车返回村庄时,铃铛会故意发出很大的声音,让周围的人都看过来。人们发现驴子勤勤恳恳在劳动,都忍不住夸奖:“这真是一头好驴子!”驴子很喜欢这个朋友。

一次,驴子看到菜园里的青菜冒出头,它吞吞口水,把头探进菜园,想要吃点鲜嫩的叶子,没想到铃铛突然大声叫了起来。菜园主人听到声音,拿着一条皮鞭冲了出来,将驴子打了好几下,驴子慌忙逃跑。

跑到安全的地方后,驴子埋怨铃铛:“你真不够朋友!怎么能提醒别人来打我!”

“朋友相处要有原则,我这是为你好!”铃铛严肃地说,“好朋友固然要帮助你,在你犯错误的时候,更应该提醒你!”

有人说最难说的话就是真话,因为真话有时伤人,说出口就会得罪人。故事里的铃铛在驴子犯错误的时候大叫,让驴子恼怒,但真正关心你的人不怕得罪你,如果因为别人的一句实话就大动肝火,只能说明你的心胸太过狭窄,没有雅量更没有进步的需要。

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厚如棉,有时薄如纸。很多人碍于情面,从不给你提意见,对你的缺点视而不见。这样的人也许会让你感到舒服,对你却没有什么好处。真正关心你的人敢于坚持原则,他们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退步,更不会放过你的错误。只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接受他们的监督和教诲,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比起得罪你,他们更怕你今后吃亏,这才是真正的关心。

修禅者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高尚的交流氛围。他们与人交往,在乎他人的品性,也会主动远离那些举止有违道义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心灵如同一面镜子,上面纤尘不染,看到的便是完整的自己;如果上面污浊不堪,看到的只是一团黝黑。一个人自己要重视大义,修养品德,更要结交那些令名君子。有美德傍身,有知己相伴,这样的人生永远不会孤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