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食禁火与清明升烟:中国忌讳揭示古代节日文化

寒食禁火与清明升烟:中国忌讳揭示古代节日文化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寒食禁火与清明升烟《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在古代,寒食禁火,官府管之极严,如果某家炉中有温度,便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羽毛变焦了,便犯了死罪。因为寒食禁火,各家各户在节前几日纷纷制作甜饧(麦芽糖),佐食冷粥干饼,以便于下咽充饥。唐代是清明前两日禁火,到了第三天清明节晚上,由宫内传火炬出来赐予近臣,而民间到此时亦可举火升烟了。

寒食禁火与清明升烟:中国忌讳揭示古代节日文化

寒食禁火与清明升烟

《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旧俗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它的起源据说与春秋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之推有关: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介之推护驾有功。当重耳返回故国即位,介之推却躲入深山避官。重耳以放火烧山的方式,企望逼出介之推,不料却把介之推烧死了。后人为纪念介之推,便有禁火之举。《后汉书·周举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

在古代,寒食禁火,官府管之极严,如果某家炉中有温度,便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羽毛变焦了,便犯了死罪。因此在寒食前一日,各家便将炉火泼熄:“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唐·韦应物《寒食日寄诸弟》);“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唐·王昌龄《寒食即事》)。寒食不但禁灶火,连灯烛也是不许点的:“此时寒食无灯烛,花柳苍苍月欲来”(唐·李宣古《寒食日十二时亥时》);“夜半无灯还不寐,秋千悬在月明中”(唐·薛能《寒食》)。

因为寒食禁火,各家各户在节前几日纷纷制作甜饧(麦芽糖),佐食冷粥干饼,以便于下咽充饥。寒食节里,街上卖饧的小贩特别多,并吹箫招揽顾客。“草色引开盘马路,箫声催暖卖饧天”(宋·宋祁《寒食假中作》);“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唐·李商隐《走笔答评事翁家赐饧粥》)。(www.xing528.com)

在寒食节,即使是皇帝赐宴,也是冷菜冷馔:“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亦未休”(唐·张籍《寒食日内宴》)。

唐代是清明前两日禁火,到了第三天清明节晚上,由宫内传火炬出来赐予近臣,而民间到此时亦可举火升烟了。“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唐·韩睿《清明赐公卿新火》);“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唐·权德舆《清明日次弋阳》);“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俱见蜡烟新”(宋·欧阳修《清明赐新火》)。

清 郎世宁 《踏青》

在今天,寒食禁火的习俗已了无踪迹了,几天的吃冷食毕竟对身体有害,它的消泯应是一种社会生活形态的进步。但介之推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精神,倒是值得纪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