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顾坚为何被称为“昆曲鼻祖”

顾坚为何被称为“昆曲鼻祖”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顾坚为何被称为“昆曲鼻祖”至今我们掌握的关于昆曲鼻祖顾坚的资料,源自于魏良辅的《南词引正》第五条:“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顾坚为何被称为“昆曲鼻祖”

13 顾坚为何被称为“昆曲鼻祖”

至今我们掌握的关于昆曲鼻祖顾坚的资料,源自于魏良辅的《南词引正》第五条:“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关于顾坚,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在《昆曲大辞典》中补充了一句:“清顺治刻本《重修顾氏大宗世谱》列有昆山顾坚一支的世系表,说他是‘国子生’(秀才)。族伯顾敬是诗人,但生平事迹无考。”

1960年夏天,吴新雷在北京拜访文化部访书专员路工,路工先生把他在明末昆山人张丑的手抄本《真迹目录》中新发现的魏良辅《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拿了出来。《南词引正》全文仅有一千多字,但吴新雷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份资料的珍贵,在征得同意后,请钱南扬教授对《南词引正》作了校注,然后发表在《戏剧报》1961年第7、第8期合刊上,引起了昆曲界的轰动。董每戡、蒋星煜、黄芝冈、顾笃璜等人纷纷撰文考证,把昆山腔——昆曲起源的历史,从明代中叶向前推到元代末年,一时引发了探讨昆曲渊源的热潮。

张丑(1577—1643),明代书法家、鉴藏家、文学家。爱好字画,精鉴藏,著有《清河书画舫》十二卷、《真迹目录》七卷。对黄庭坚仇英赵孟頫等人的作品有精到的评价。张丑是昆山人,他在《真迹目录》中收录魏良辅的《南词引正》,鉴藏昆曲及其渊源,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在茫茫史海间,顾坚的资料再也无法寻觅,哪怕是一鳞半爪。他的形象依然是模糊的。始终有人怀疑顾坚的真实存在。理由有两条:一是各种昆山地方志都不载顾坚其名,明清时期昆山人的著作也只字不提顾坚;二是《南词引正》中的顾坚仅仅是孤证,魏良辅把黄番绰和顾坚抬出来,是在给自己成为“曲圣”造势。

最近,有一位顾姓无锡游客在参观千灯镇顾坚纪念馆后,心情十分激动。他告诉工作人员说,他们的这一支顾氏,就是从昆山迁往南通的。生活在元末的昆曲鼻祖顾坚,正是他们的先人。不久,我有机会读到了《南通顾氏宗谱》。其中果然列有顾坚一支的世系表,并且说明南通顾氏是“元季兵乱时”从昆山迁往南通的。

顾氏宗谱对于始祖的记载有两种方式,或者以东周时期的安朱为始祖,或者以南朝梁、陈之间的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顾野王为始祖。由《南通顾氏宗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支顾氏家族,如果以安朱为始祖,顾坚当为第四十一代。上溯至第三十八代,为顾巽之,他生有两个儿子顾瑢玉、顾瑶玉。顾瑢玉生顾敬(字思恭,号灌园翁,元代有《灌园翁稿》传世,与顾阿瑛、杨维桢、倪瓒为友)、顾严;顾瑶玉生顾贤、顾高、顾庄。顾贤生顾鉴,顾高生顾坚。也就是说,顾坚的曾祖父是顾巽之,祖父是顾瑶玉,父亲是顾高,堂兄是顾鉴。有一个族伯顾敬是诗人,在文学界有一定影响。

当我们研究这部宗谱时,有人提出顾鉴很可能是顾炎武先生的先祖。也许,顾坚与顾炎武是族亲。顾鉴确有其人。据沈嘉荣《顾炎武论考》载:“顾鉴,顾氏十一世祖,字仲明,号默庵,封刑科给事中。世家太仓,嘉靖三年公始迁昆山千墩里。”顾炎武的先祖顾鉴和顾坚的堂兄顾鉴恰巧同名同姓,但从年代分析,他们并不是同一个人。明代嘉靖三年(1524)刚刚迁移到千灯镇的顾鉴,是不可能和元末的顾坚成为堂兄弟的。(www.xing528.com)

看来,从各地迁移到千灯镇的顾氏家族,不止一两支。从《同里西宅别业顾氏族谱》也可以发现,从同川顾氏老二房迁徙昆山千墩一支,在以后接上了同里的时茂支仁派的宗谱。明代,顾氏与戴、叶、王、李为昆山望族。入清以后,徐氏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接连及第,地位迅速上升,顾氏则渐渐衰落。

据《南通顾氏宗谱》记载:“元末避兵乱自吴郡寓居高邮,旋迁通州,居于城西。”《南通顾氏家谱》中也列有昆山顾坚一支的世系表,并说明是“元季兵乱时”才从昆山迁往南通的。两者的记载没有什么差异。顾炎武家世则清楚地表明:“先生本吴人,南朝顾野王者,即先生之始祖也。五代之际,顾家自吴迁徙至滁。宋南渡时,有名庆者,又徙海门之姚刘沙(清崇明县)。庆次子伯善,再徙昆山县之花蒲保(明七浦塘南双凤里,清太仓州之六都)。伯善九传至鉴,始迁昆山县之千墩镇。鉴生济,济生章志,章志生绍芳和绍芾。绍芳生同德和同应。绍芾生同吉,同应娶何氏,生五四女,先生其仲子也。同吉早卒,未婚妻王氏归顾守贞,抱先生为嗣子。”(见周可真《顾炎武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尽管顾坚和顾炎武都以南朝顾野王为始祖,也都以千灯为居住地,在各自的领域里创建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两支族系迁徙的途径不同,时间也相差了很多。

千灯秦峰塔,塔下有顾坚纪念馆

然而,顾坚实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即便根据有限的资料,我们也可以勾勒出他的家族背景和个人形象。顾坚生长在一个知书识礼的家庭,早年考中秀才,后迷恋文学和戏曲,“精于南词,善作古赋”。不仅在千灯镇潜心钻研,也常常外出交友,与艺术家们切磋技艺。顾坚的生卒年月不可考,但从他相交的朋友杨维桢(1296-1370)、顾阿瑛(1310-1369)、倪瓒(1301-1374)等人推算,他从事戏曲活动的时间,当在元末至正年间,比活跃于明嘉靖、隆庆间的魏良辅大约早两百年。

顾坚自号“风月散人”,这让人想起苏轼的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或许他愿与“风月主人”的倪瓒一样,借散曲感叹历代兴亡,追求闲适自在的乐趣,所以不再追求功名,终日寄情于戏曲,散淡处事。这恰恰是符合“水磨腔”特征的。顾坚的著作《陶真野集》、《风月散人乐府》仅存书目,无法窥见他的艺术才华。然而魏良辅说他“善发南曲之奥”,名声之响、影响之大,连元末著名将领、中书丞相扩廓帖木儿都“闻其善歌”。偏偏顾坚竟“屡招不屈”,刚正不阿,丝毫也不给扩廓帖木儿面子。从另一面看,恰恰由于顾坚学识渊博,功底深厚,才名闻遐迩,乃至将近两百年以后,魏良辅还在《南词引正》中为他记上厚重的一笔。

据考证,“陶真”是宋元明民间说唱技艺的名称,并不是戏曲。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唱涯词只引子弟,听陶真尽是村人。”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也有记载:“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由此可见,“陶真”是民间艺人随口说唱的一种样式。尽管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陶真与昆曲的关系,然而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是发韧于民间说唱艺术的。他居住在千灯古镇,酷爱说唱音乐,必然与乡俚野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昆山的各种志书中都不见顾坚的名字,这毫不奇怪。历代的修志编史者大多尊崇诗文,鄙视戏曲,戏曲家之不被列入方志是常有的事。而文学家也往往不屑与伶人戏子为伍,轻易不会给他们作传。只有身为民间乐工曲师兼医生的魏良辅与顾坚社会地位相仿,又志趣相投,才为之写下那一段文字。何况,顾坚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被人们找出来,戴上“昆曲鼻祖”桂冠的。假如没有《南词引正》的发现,顾坚或许至今仍然被淹没在泛黄的故纸堆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