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溯源中的顾阿瑛贡献:南戏复兴与昆山腔产生

昆曲溯源中的顾阿瑛贡献:南戏复兴与昆山腔产生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秋明《昆曲溯源》中,认为顾阿瑛的贡献有两点:支持了南戏的复兴;支持了昆山腔的产生,对于顾坚创行昆山腔,积极参与,创造条件,为日后昆曲形成奠定了基础。可见王最看好顾阿瑛在昆曲起源时所作的贡献。

昆曲溯源中的顾阿瑛贡献:南戏复兴与昆山腔产生

一 昆曲的产生

中国昆曲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有多个用名:“昆山腔”、“昆调”、“南曲”、“南音”、“吴歈”、“吴歌”、“雅部”及“正昆”与“草昆”、“北昆”与“湘昆”等等。不同的名称是因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理论工作者不同的称呼习惯的结果,如:昆山腔在顾坚等人创立时因其地处江苏昆山而得名,经魏良辅改革后,昆山腔成为时调而成昆曲,梁辰鱼创作《浣沙记》成功,标志昆剧的出现。明清时期人们一般称“昆山腔”或“昆曲”,近代多称“昆剧”,就目前全国的情况,以“昆曲”涵盖昆剧及其演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称其为“昆曲”。

1.昆曲的渊源

昆曲的前身是昆山腔,昆山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是昆山地区的民间曲调与宋元南戏演唱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而起源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它的音乐一是来自宋词和里巷歌谣,二是来自大曲、曲破、佛曲、舞队、戏影、古板、唱赚等。昆山腔与浙江海盐腔关系最近,声腔时有混用,和余姚腔和弋阳腔也有联系,文献里有昆山腔吸收其他声腔的明证。宋元时期,江浙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富商众多,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里不但盛行南戏,而且也有许多杂剧上演。因此,一切新生事物的出现绝不是割断历史、从天而降,而是在旧事物基础上,向前跨出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可能导致了重大创新的出现。

2.昆曲的出现(www.xing528.com)

从论者姚旭峰《二十世纪昆剧研究综述》讲到,关于昆剧的产生主要有两种说法(这里的昆曲、昆剧都指昆山腔):元末明初和明嘉靖年间。多数论者同意前者。但也有人认为昆山腔起源于唐玄宗时期。按照陆蕚庭在《昆剧演出史稿》的说法,昆山腔出现较早,明代初中期,仅用于民歌、散曲,用于戏文则是嘉靖中期以后的事,也就是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成功之后。关于昆曲的出现有几位重要且有争议的人物,他们是黄旛绰、顾坚、顾瑛。

其一,关于黄旛绰,魏良辅《南词引证》有这样的叙述:“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旛绰所传。”同意该观点的文章有:徐秋明著《昆曲溯源》和王晓文著《昆曲发源地——绰墩山》,徐文指出,昆山正仪是昆曲的发源地。其论据为昆山市正仪镇境内有两处地名——绰墩、傀儡湖,跟唐朝艺人黄旛绰有关。地方志还记载了黄旛绰墓地具体位置和其他情况。黄是唐代中期宫廷艺人,擅长演参军戏,入宫30多年,侍奉唐玄宗。晚年流落昆山,为生存糊口,表演参军戏,由于他所用的是宫廷中的演词音调,当地百姓听不懂。他又将盛行于唐代的傀儡戏在当地表演。随着时间推移,黄学会了当地方言,用吴语声调来表演参军戏,这就产生了昆山的土戏。后人为表达对黄旛绰的崇敬之情,组织戏班到其墓地——绰墩演出,停泊戏船的地方叫“行头浜”,角色的服装穿戴叫“行头”。黄旛绰与绰墩,以及它有关的遗风遗迹,证明江苏昆山正仪镇是昆曲最早的发源地。王文认为,黄旛绰在昆山传教参军戏,为昆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古代“净”的角色是“因明皇奉黄旛绰首而起”,当地人一直把黄奉为昆曲的祖师爷。黄旛绰是否是昆山腔第一人,胡忌著《昆剧发展史》中给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昆山腔为黄旛绰所传,自是一种传闻。黄是唐代著名艺人,死后葬于昆山绰墩,和昆山腔所唱的南北曲中有源于唐曲成分这两点看,这个传闻也不是完全捕风捉影之谈。后胡忌接着强调,关于昆山腔的形成应从顾坚说起。陆蕚庭在《昆剧演出史稿》中指出,魏良辅“拉上黄旛绰,大配市民的胃口,属于俗的一手,何况黄旛绰在民间本是歌舞的行业神”,这是“魏良辅与文人交游所弄的一种玄虚”。本人以为,唐朝黄旛绰对昆曲有贡献是可信的,因为昆曲里面是融入了唐大曲、参军戏等音乐形式的血液的,即使不是黄旛绰,也一定有李旛绰、王旛绰的,而且传递戏曲音乐、唱腔的人也绝不止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使者,只不过没有文献留下他们的名字。

其二,对昆山腔创立作出重要贡献的另外两位重要人物顾坚和顾瑛(也叫顾阿瑛),对于两人所作贡献专家们存在争议。魏良辅《南词引证》提到:“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对于魏良辅肯定的顾坚具有昆山腔创始人元老的地位陆蕚庭持反对态度,说魏捧出顾坚是为了赢得士大夫对于自己改革昆山腔的支持,是“与文人交游所弄的一种玄虚”。并且也不同意明初就有用昆山腔来搬演《琵琶记》的说法。与陆观点相反,胡忌《昆剧发展史》中,援引施一揆《关于元末昆山腔起源的几个问题》证明朱元璋召见周寿谊问昆山腔一事和顾坚为昆曲创始人可信。但同时强调绝不是顾坚一人创立一种新腔,杨铁笛等人同样功不可没。徐秋明《昆曲溯源》中,认为顾阿瑛的贡献有两点:支持了南戏的复兴;支持了昆山腔的产生,对于顾坚创行昆山腔,积极参与,创造条件,为日后昆曲形成奠定了基础。徐明确提出昆山腔创始人是顾坚,顾生于元末明初,“将当时昆山的歌谣小曲,加工整理成一种不用乐器伴奏,清唱与和唱的声腔,曲调悦耳动听,逐渐形成为昆山腔。”王晓文在《昆曲发源地——绰墩山》说绰墩山在顾阿瑛时代,达到繁盛的顶点。可见王最看好顾阿瑛在昆曲起源时所作的贡献。俞为民著《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鲜明提出:“元代有两种昆山腔,一种是顾坚等文士创立的清唱昆山腔,一种是民间艺人创立的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从陈兆弘著《昆曲源头在巴城》可知顾瑛成就最高的是写诗,而顾坚不仅善发南曲之奥,且是位出色的作家和歌唱家,是在顾瑛等文士的支持下,创立了昆山腔。可见顾瑛虽出身官宦之家,就其昆山腔的创立,依然是顾坚功劳最大。当然在昆山腔创立过程中,其他许多文人、曲家、歌唱家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人们只对最杰出的人记忆最深,当然这也是不公平的。例如到过顾瑛玉山草堂的词曲家共有7人,这7人中有3人是浙江人,却鲜为人知,他们是:赵孟颊,元代著名书法家,浙江湖州人;杨维桢,著有《铁崖乐府》,浙江诸暨人;张雨,道士,著有《贞居词》,浙江钱塘人;3位剧作家中有2位是浙江人:柯九思,浙江天台人,著有北曲12本,编写名剧《荆钗记》;高明,浙江瑞安人,编写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曲之宗”,是保留折子戏最多的一部南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