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盲人文学家张大复昆曲百问

盲人文学家张大复昆曲百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2盲人文学家张大复怎样记录昆曲史料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张大复,自称是病居士。张大复的命运不可谓不坎坷。然而,34岁那年,张大复才勉强考中了秀才。显然是因为生活在昆曲发源地,而娄江畔的片玉坊又是诸多词曲家和优伶的聚集之地,张大复时常参与其间。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张大复是苦行僧、书呆子。张大复谈书法,也是颇有真知灼见的。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张大复同样判析得理。

盲人文学家张大复昆曲百问

32 盲人文学家张大复怎样记录昆曲史料

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张大复,自称是病居士。40岁以后,他除了在昆山片玉坊(今南街)闲居读书,就是生病,偏头痛伤寒,一年要发作几次肺炎,及至因青光眼而双目失明。

然而,这位布衣文人蜗居在息庵(或称梅花草堂)那几间祖传的平房里,难得外出,却始终心安理得。他把自己独坐息庵的感觉,与归有光先生居住在项脊轩相类比。归有光“辄扃其戶,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而他是“邻家树能分绿荫,娱人春鸟滑滑如簧”。恰如归先生所说,扬眉瞬目有奇景。可是他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归有光先生读书于项脊轩,心中怀有“丹穴陇中之想”。张大复也不觉得疾病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多少危害,相反从理性的层面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价值,以一种特异的姿态对待周遭的一切,且思想不息。

读他的《梅花草堂笔谈》,不难发现有“独坐”一节:“月是何色,水是何味,无触之风何声,既烬之香何气。独坐息庵下,默然念之,觉胸中活活欲舞而不能言者是何解。”这正是张大复的自我写照。病居士甘心情愿地“块处一室,梦游千古,以此终其身”。事实上,他的思想并不虚妄。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上有许多事物,往往在静观中,在无意间,会令人得到哲理的启迪。

张大复游弋在他构筑的精神世界里,面前并非混沌一片,乌黑一团。哪怕息庵内药气蒸鼻,愁声溢耳,僵臥床上如坐在釜甑中,还有蚊蚋撩乱。他走到庭院里,看见曙光初露,太阳即将探头,心里就感到很高兴。尽管自己也明白,家里已“粟无徵君之瓶,薪无怪魁之山,庭无高安之菊”。天亮以后,妻子烧早饭,洗净了镬子问他要米,他根本拿不出来。张大复足以自慰并不断自励的,是自己所居住的息庵,“大是学问之具”,眼前所遇到的那些困难,何足挂齿?

张大复的命运不可谓不坎坷。他自幼聪慧,又十分勤奋,在父亲张维翰的传授下,10岁时《论语》的功底就可以反过来做塾师的老师了。17岁时,他的文章已名扬苏州。然而,34岁那年,张大复才勉强考中了秀才。考中秀才几个月,父亲张维翰突然撒手人寰,自己的身体又每况愈下。最初,他仅凭一线微弱的视力,仍坚持著述,挣钱养家。后来不得不典卖了祖传的字画和良田,请江湖游医铁鞋道人医治,视力却丝毫不见好转,终致双眼失明。但他不愿与世界隔绝,依然设法找各种机会与朋友披襟长谈,然后在息庵独坐静思,以自己口述,请人记录的方式,写下了整整十四卷《梅花草堂笔谈》和《嘘云轩文字》、《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张氏先世纪略》等著作。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梅花草堂笔谈》,一共记载了八百五十三则,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侣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红尘梦境,无不耐人寻味。彼时的人物风貌、社会习俗,栩栩如生。

显然是因为生活在昆曲发源地,而娄江畔的片玉坊又是诸多词曲家和优伶的聚集之地,张大复时常参与其间。他对于度曲技巧的理解就非常专业:“喉中转气,管中转声,其用在喉管之间,而妙出声气之表……”与此同时,他还把那些奇闻轶事记录在“笔谈”里。其中关于梁辰鱼(伯龙)的几则是最生动的:

梁伯龙风流自赏,修髯美姿容,身长八尺,为一时词家所宗。艳歌清引,传播戚里间。白金、文绮、异香、名马、奇技、谣巧之赠,络绎于道……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人有轻千里来者……(www.xing528.com)

风筝一名纸鸢,吴中小儿好弄之。然当其抟风而上,盖亦得时,则驾者欤。梁伯龙戏以彩缯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伯龙死久矣,其新翻杂调往往散入侯王将帅家,至今为侠游少年所传咏。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梁辰鱼这位既能引喉度曲,又擅长写作传奇的昆曲创始人,在民间有多少人追随。娄江俞二娘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作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这个感人的故事,也是由《梅花草堂笔谈》记载的。

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张大复是苦行僧书呆子。其实他很懂得生活,也很能享受生活,不妨举三个例子。一是品茶。他说,名茶须用名泉之水相配,凡善饮者,均十分讲究茶之用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有人甚至认为,假如把他在《梅花草堂笔谈》里谈论品茶的文章拿出来,也可以印成一本书。二是品鳖。有一个官家子弟吃鳖肉,方法与众不同。先把鳖放进金铁锅里加水,用文火煮,锅盖上有几个小孔,鳖受热难忍就把头从孔中向外伸,这时用佐料汁喂它们,直到把鳖煮熟,其味自然佳美。三是品橘。他写道:“橘之品出衢、福二地者上。衢以味胜,福以色香胜。”一直到今天,浙江衢州的人们还用他的这段话作为衢橘的广告。我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发帖说,经过多年品种不断改良,现在衢橘的口味更好了。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吃桔子,我家的10万斤桔子如何吃销售

张大复谈书法,也是颇有真知灼见的。他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此善论也。字渐玄妙方可草书,而世人竞率意为之,自谓天放,岂复有书意乎……古来疾书无如怀素颠旭。古诗云:‘兴来绝叫三两声,粉壁纵横千万字。’读此者要得其踌躇满志之态,正不当先以豪放目之也。病久废书,今日独坐息庵下,戏取粉板作掌大数十字,如壮士囚缚,愈法愈野,不觉哑然自笑。”字里行间,充满了艺术辩证法。“如壮士囚缚,愈法愈野”这一句,更是形象地表明了如何掌握书法的法度,令人玩味无穷。

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张大复同样判析得理。他说:“世间会讨便宜人,已是世间曾吃亏过者。何也?会讨便宜的人,灵利玄通其于天下一切情形,精微透脱,无不照了,然后熟审便宜所在而力就之。如老聃冯道之徒,胸中垒块无所不抹杀,故无所不便宜……”随即,他又借用别人的话说,最讨便宜的,那还不如那种没有孔窍的人,饥食渴饮,夏葛冬绵,胡乱酣酣醉,随地昏昏睡。

对于世相的讽刺,实在是一针见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