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宏观金融在农村的实践成功

宏观金融在农村的实践成功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安康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是中央银行责无旁贷的使命。“安康模式”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行动,赢得了地方党政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不仅扩大了人民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也使货币政策传导在农村地区更为顺畅和有效。

宏观金融在农村的实践成功

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农村“安康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是中央银行责无旁贷的使命。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有利于一些先进的金融工具如银行卡的推广使用;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消费信贷市场的潜力,促进扩大内需;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教育也是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方法,有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推广普及社会公众金融知识,提高金融服务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陕西安康是全国有名的连片贫困山区之一,虽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全市9县1区总人口295万,其中农业人口251万。考虑到现代金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为了让农民了解更多的金融知识,掌握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增强广大农民的金融法制观念、信用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农民的家庭理财能力,人民银行安康市中心支行从2007年秋季开始在有条件的农村先期建成一批驻村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以满足广大农民对金融知识的需求。人行安康中支创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政策,展示金融产品,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知识”为目的。

人行安康中支将“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定位为人民银行宣传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金融机构推介金融产品、了解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窗口”;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金融知识宣传之家建设实施方案》和《金融知识宣传之家建设长期规划》,明确了各金融机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使全市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全市依托农村文化活动室、人口之家、党员学校科普培训室建成“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149家,培训了1135名驻村金融知识宣传员。“安康模式”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行动,赢得了地方党政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二、安康市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的有益探索

(一)精心组织实施,确保“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建一家成一个。人行安康中支按照“立足农村、固定平台、长期运作、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率先在辖区紫阳县开始试点。2007年年初,由人行紫阳县支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在人行安康中支和人行紫阳县支行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9月21日全市首家“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在紫阳县蒿坪镇金石村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安康市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建设进入到全面整体推进阶段。《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金融》《西部金融》《西北金融通讯》杂志,《金融时报》《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众多宣传品进了“家”,并且做到及时更新,选择了责任心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来“管家”“建家”。《金融时报》的保险版块和农村金融周刊成为农民最爱看的内容,《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一书也成为“抢手货”。全市广大农民有了就地就近接受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了解金融政策的有效平台。

(二)结合山区实际,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宣传教育新路子。“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建设突出“三农”特性,即:建“家”在农村、由农民主讲宣传、以农民为主要宣传对象。为此,“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建设领导小组选择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村镇建立“金融知识宣传之家”,对金融素质较高的年轻农民经过培训后聘请为宣传员。充分发挥农民宣传员熟悉当地情况、与村民便于沟通的优势,使金融知识宣传内容更贴近农民生活、形式更易为农民接受、语言更通俗易懂,收到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农民朋友说“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让金融不再神秘,让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句,让金融也能融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三)以“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为平台,构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一是以“家”的形式搭建农村金融宣传固定平台,扭转传统金融宣传“拉横幅、摆桌子、发传单”的落后方式,使农村金融知识宣传从“游击战”转变为“阵地战”;二是利用长期设立在村民身边的宣传之家,对周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金融知识宣传,使农村金融知识宣传从“突击战”转变为“持久战”,扩大宣传范围和效果;三是以农民宣传员作为农村金融知识需求的交流反馈平台,使金融宣传部门能及时掌握农村金融发展动态,不断调整金融宣传工作侧重点,确保金融知识宣传工作“有的放矢”,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为农村居民学习了解金融知识打开了新的窗口,探索建立了金融知识进农村的长效机制。人行安康中支帮广大农民在自家门口建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使农村居民能够就近就便学习阅读到最新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搭建了让广大农民能够直接受益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平台。“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的建成,可谓是一项利民利农工程和信用工程,这种固定平台,长期运作,辐射影响农村的宣传方式,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深受农民群众欢迎,金融的社会职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长效机制的建立,密切了银政、银农关系,有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www.xing528.com)

(二)扩大了人民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使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更为有效。“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的建立,帮助农民开阔了眼界,武装了头脑。以前山区农民只知道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所,对人民银行的职能和作用知悉不多,了解不够。通过“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这个平台,农民朋友不仅知道了人民银行是印票子发票子的银行,还知道人民银行是不发放贷款和办理存贷款业务的银行,但又管着信贷投放和金融市场的银行,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发挥着宏观调控的重大职能。尤其是面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弱势群体(中小企业、三农)提供多种多样有特色的金融服务。人民银行每年都要根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时出台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把货币政策传导变为实实在在的支农扶农新举措。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不仅扩大了人民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也使货币政策传导在农村地区更为顺畅和有效。

(三)增强了农村居民现代信用意识,促进了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的建成,让金融知识走进农村,贴近农民,让广大群众了解到最新金融动态,并运用金融知识武装头脑发家致富。农村居民金融素质、科学理财知识的丰富和提升,不仅使乡亲们学会了与金融部门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农村居民的现代信用意识。以往农民只知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债还钱、天经地义”等传统而又朴素的信用道理,现如今,山区农民不仅知道传统意义上的信用观念,还知道如何利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借鸡生蛋”“借梯上楼”,实现积累,滚动发展,进而实现发家致富的目的。如紫阳县金石村二组廖为详在银行贷款的支持下发展家庭养殖业,目前存栏生猪110余头,出栏后不仅能还清贷款,个人获利也相当可观。在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地一批小老板、专业户成为致富领头雁。个人征信、生源地助学贷款、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人民币的演变历史、鉴别假币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农民朋友的诚信意识风险理念不断增强,辖区信用环境日益改善,使全辖形成共建、共保、共享的良好信用和金融生态环境。目前,全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已达40余亿元,已调查摸底建档的农户达50.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8%。已经发放贷款证46.7万户,全市已达标验收信用乡镇20个,信用村388个。

(四)加快了现代金融知识、金融工具在农村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协调发展。驻村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学习现代金融知识,掌握运用现代金融工具,促进了现代金融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和拓展。农民工银行卡、小额信贷、助学贷款、个人征信、人民币知识、反洗钱等现代金融知识和先进的金融支付结算工具被农民所接受。信贷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在农村快速铺开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金融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了银农双赢。“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已经有相对固定的群体队伍。主要是25岁以上,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经济基础的中青年群体,“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已经成为村民了解金融信息的一个固定窗口,成为村民经济生活一道不可或缺的信息大餐。“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为和谐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地农村也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相信科学、祟尚文明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思想解放、掌握技能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多了,酗酒滋事、打架斗殴少了。“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不仅解决了农民获取金融知识难题,还丰富了农村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农民欢迎。目前,人行安康中支已要求各县支行把建设“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和农村文化活动室、人口之家、党员学校、科普培训室等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和科普讲座。进一步了解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配备书籍,以养牛、养猪、种植为主,增加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刊投入,切实增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进一步做好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进农村的几点思考

(一)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应更多关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受人力、财力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金融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国家持续实施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伴随农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多和金融意识逐步增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需求十分旺盛。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十分迫切。

(二)设立长期固定的宣传点,能较好兼顾金融宣传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金融知识具有专业性强、不易理解的特点,仅靠“宣传月”和“宣传周”等集中时间的突击性活动,难以实现广大公众金融素质的真正提高。通过创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实现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的固定化和长期化,能够有效扩大金融宣传知识的覆盖面,解决金融知识教育“零打碎敲”问题,对于建立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三)正确认识农村群体差异,才能切实提高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实效。安康中支在建设“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之家”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农民对金融部门的宣传资料难以看懂,学习金融知识比较吃力。说明当前金融宣传设计未体现出不同职业、不同认知水平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影响了宣传效果。因此,应针对农村地区推出浅显易懂的宣传教育读物,着重宣传小额信贷、农民工银行卡、反假币、残损币兑换和农业保险等与农村生活关系度高、农民普遍关心的内容,以提高金融知识宣传对广大农民的吸引力,增强宣传效果。

(四)加强金融宣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是确保金融宣传教育持续开展的关键。长期以来,基层人行金融宣传活动习惯于自上而下统一部署,宣传中关注活动参加人数多,关注受众实际需要少,造成宣传教育活动针对性差,对受众的吸引力下降。通过建立长期固定的金融知识宣传点,收集反馈广大群众的金融知识需求,加强宣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宣传活动从简单的“我说你听”转变为“我宣传的正是你所关心的”,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部金融》2009年第8期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