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教简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术与哲学转向

道教简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术与哲学转向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转向方术,也影响到对老子的注释。《老子节解》可说是唐之前《老子》方术化的典型代表。河上公注本不仅有个被玄奘斥为“同巫觋淫哇,等禽兽浅术”的讲叩齿咽液的序言,而且有把老子方术化的倾向。在这些地方,河上公注本和《老子节解》有着共同的思想倾向。两个《老子》注本的争论,实质是如何看待方术的争论。虽然这两次争论都未能使朝廷废除河上公注本,却严重打击了把《老子》方术化的倾向。

道教简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术与哲学转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转向方术,也影响到对老子的注释。河上公注和想尔注本已经有许多地方把《老子》一书的概念和命题说成是房中等术,这个倾向到后来有了更大的发展。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他之前的《老子》注本共有六十一家,其中第一家是《老子节解》,并且认为它是“老君与尹喜解”。它的出现,当不会晚于唐初,甚至可能是唐代之前留下的思想遗产

《老子节解》的内容残存于《正统道藏》中署名“顾欢述”的八卷本《道德真经注疏》中。该书完全依内修方术解释老子,《老子》说“当其无,有器之用”,《节解》道:“谓古人为土器,不烧炼,得水则败,为不成器也。子欲为道,不入室依时修炼者,则为俗人,必死也。”《老子》说“善闭,无关楗,不可开”,《节解》道:“谓闭气握固。上闭天牝,下闭地牡,故曰‘无关楗’。”《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节解》道:“谓闭塞九窍,固精守气也。”《老子》说“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节解》道:“谓泥丸居上为大国,丹田处下为小国。行一之道,闭气咽液,下流丹田,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气。胎息引之,还补其脑,推而引之,云布四海。”《老子》说“勇于敢则杀”,《节解》道:“谓贪为交接阴阳,欲得快心,生往死还,此曰勇也;轻道慢神,则致身夭,此曰敢也。二者皆自杀也。”它完全不讲治国之道,把一切普遍的概念和命题都说成是具体的方术举动。《老子节解》可说是唐之前《老子》方术化的典型代表。

唐代初年,河上公注本流行,玄奘译《老》以河上公本为底本,就说明了这个注本在唐代初年的地位。河上公注本不仅有个被玄奘斥为“同巫觋淫哇,等禽兽浅术”的讲叩齿咽液的序言,而且有把老子方术化的倾向。如它把“谷神不死”解释为“养神不死”:

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河上公注认为“玄牝”就是鼻和口:

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人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

这样,《老子》说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被解释为鼻口通天地,是元气往来出入的门户;而“绵绵若存”则被认为是讲胎息的呼吸微细,若有若无;“用之不勤”,则被说成是“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而《老子》说的“深根固蒂”,则被说成是藏气守精的长生之道:

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果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无使漏泄。(www.xing528.com)

在这些地方,河上公注本和《老子节解》有着共同的思想倾向。河上公注本在唐初的流行,也就是以《老子》为方术书的思想在流行。所以当傅奕把老庄说成名教的时候,虽然有人埋怨道士们多以《老子》为业,而轻视三洞,但傅奕仍然感到孤独。

后来,围绕河上公注本,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开元七年(719),历史学家刘知几主张,废除河上公注本,专用王弼注本。他说:

岂非注者欲神其事,故假造其说耶?其言鄙陋,其理乖讹……岂如王弼英才俊识,探赜索隐。考其所注,义旨为优。(刘知几《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但是宰相宋璟、博士司马贞不同意刘的意见,司马贞认为:

注老子《道德经》者,实谓玄言,注家多罕穷厥旨。河上公盖凭虚立号,汉史实无其人。然其注以养神为宗,以无为为体,其词近,其理宏。小足以修身洁诚,大足以宁神安国。且河上公虽曰注书,即文立教,皆体旨明近,用斯可谓知言矣。王辅嗣雅善玄谈……在于玄学,颇是所长。至若近人立教,修身宏道,则河上为得。今请望王河二注,今学者俱行。(司马贞《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两个《老子》注本的争论,实质是如何看待方术的争论。刘知几排斥河上公注,和玄奘等人一样,也是排斥其中的方术。刘指责河上公注“其言鄙陋,其理乖讹”,和玄奘指责该书为巫觋、禽兽之语,异曲同工。虽然这两次争论都未能使朝廷废除河上公注本,却严重打击了把《老子》方术化的倾向。其基本表现,就是唐代《老子》注本中,方术思想的削弱甚至消失,代之以讲治国修身之道、清通玄虚之理的注释。而在否定将《老子》方术化的倾向的时候,首先代之而起的,是注《老》的重玄学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