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选官定制:察举和征辟的优势与弊端

汉代选官定制:察举和征辟的优势与弊端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武帝后,察举和征辟成为汉代选官定制,一直沿用到东汉。之后,汉武帝正式诏令全国,命全国各地郡国各举孝廉一人。察举和征辟两种选举制度的推行,为朝廷选拔了很多优秀人才,也使社会下层人士有机会成为政府精英。樊英这才同意留下。弊端二,由于察举和征辟都要经地方官员和豪门正卿的推荐,这就为某些人利用特权、营私结党埋下了伏笔。东汉时期,察举制已然流弊丛生,至东汉末,权柄操于地方大族之手后,更是暗无天日。

汉代选官定制:察举和征辟的优势与弊端

东汉民谣

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秀才:才学优异的人。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孝廉:事亲孝处事廉的人。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别居:分居。

寒素:清贫

高第:高门大宅。

黾(měng):蛙的一种。(www.xing528.com)

这是一首流传于东汉末期的民谣,用简洁犀利的语言,抨击了东汉末年选举和用人制度的流弊。汉代选官制度,初无定制。武帝后,察举和征辟成为汉代选官定制,一直沿用到东汉。

汉武帝即位后,下诏地方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咨询"治国之道",效果很好。之后,汉武帝正式诏令全国,命全国各地郡国各举孝廉一人。又接受董仲舒建议,让每个侯王、郡守及食禄二千石的官员每年每人各推荐两名贤者。为引起重视,武帝又下诏:地方官员不举孝者,以大不敬论罪;不察廉者,免其官职。于是,推举"贤良""孝廉"的办法总算正式确立下来。

这种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选官办法,叫"察举",也叫"荐举"。汉代察举名目很多,有"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茂材(异等)"(才学出众。原称"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孝悌力田"(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勤恳种地)等等。

察举之外,还有"征辟"。所谓"征",是指皇帝下诏指名聘召;所谓"辟",是公卿或者州郡上的官员征调某人为副手。被征辟者,通常都是些声望极高有治国才能的人。他们可以享受坐"公车"晋见的待遇,所以后人就把参加科举的举人,称为"公车"。"征辟"选才往往不拘一格,也不计时间,只要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随时都可以征召。皇帝以此网罗天下名士,公卿以招致人才,而俊才名士也可以从此有所作为。一般来说,被"征辟"者所获职位,比"察举"要优越一些。由于"征辟"并非强制应召,算是礼请,被征辟者既可以应聘,也可以回绝,选择相对自由些。

察举和征辟两种选举制度的推行,为朝廷选拔了很多优秀人才,也使社会下层人士有机会成为政府精英。但任何制度都会日久生弊,时间长了,汉代选官制也逐渐弊端丛生:

弊端一,成为好名、好利之徒博取声誉的工具。东汉时,有位叫樊英的人,学问品行闻名海内,州郡、公卿等屡次礼请,樊英坚辞不就。后来皇帝亲派使者礼聘,樊英依然推托。好不容易将他请到京城,用轿子抬到皇帝面前,樊英仍借口有病,不愿就职。皇上于是派太医为他看病,每月送上美酒,专门为他筑高坛,让公车令为他开路,尚书给他领路,赐他几杖,待之以师傅之礼,赐他高官。樊英这才同意留下。然而他给皇帝献策见识平平,让人们大为失望。但樊英已经名利双收了。

弊端二,由于察举和征辟都要经地方官员和豪门正卿的推荐,这就为某些人利用特权、营私结党埋下了伏笔。特别是朝纲废弛、奸人当道之时,各级官员所举、所征、所召的人,往往与他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东汉时期,察举制已然流弊丛生,至东汉末,权柄操于地方大族之手后,更是暗无天日。于是就有了民谣中所揭示的现象:秀才不识字,孝廉不养亲,寒素清白者却贪污枉法,高第名将胆子小得像青蛙。这种"庶官多非其人,下民被奸邪之伤"现象的出现,表明汉代选官制的营私舞弊现象已非常严重。

东汉王符著《潜夫论》,其中《考绩篇》提到:"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嚣瘖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这种伪举成风的现象,不但阻碍了真正有才之士的涌现,而且加剧了官场腐败的程度,最终导致朝纲败坏,吏治昏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