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察举制与任子制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问题

汉代察举制与任子制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问题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察举制有常科的孝廉、秀才、贤良方正、文学有道等。此外,汉代还有任子制度,即任期满三年的高级官员可保举一个子弟做官,是高官子弟借父兄之力得官的制度,例如苏武就是通过任子制度由父亲保举做官的。两汉察举制相对于世卿世禄制度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其弊端仍很严重。察举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它虽有考试环节,但却是先选后考,考试只是量才录用,只要被推举上来就不会被黜退,差别只是得官的高下。

汉代察举制与任子制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问题

汉代察举制有常科的孝廉、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改称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有道等。先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选拔,然后向中央推荐,经负责选官的部门考核选任。孝廉是定期推选的,各地按人口数量分配相应的名额,大致是二十万人的郡每年选一人,人口稀少的边郡则受到适当照顾。茂才荐举到东汉也成为常制,贤良方正、文学有道始终不是常制,而是应皇帝诏令随时特举,此外还有明经、明法等。

与察举并行的是征辟,“征”是以皇帝的名义征召有特殊名望、品学兼优的人士任朝廷顾问或官吏,如汉安帝曾征用科学家张衡为郎中,后迁升为太史令;“辟”是公卿重臣或地方高级官员聘用才俊为自己的吏员。此外,汉代还有任子制度,即任期满三年的高级官员可保举一个子弟做官,是高官子弟借父兄之力得官的制度,例如苏武就是通过任子制度由父亲保举做官的。

无论察举还是征辟都要经过考试,考试的内容一般是经学或奏章,考试方式有射策和对策,包括笔试和口试。其中射策是将试题书于简策,由考生取策回答;对策是将题目公布,令考生作答。(www.xing528.com)

两汉察举制相对于世卿世禄制度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其弊端仍很严重。推荐者仅凭一己之见,这便于官僚们徇私舞弊,被推荐者往往是推荐者的门生故吏,有政治上的君臣关系乃至私人感情上的父子、兄弟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团,并逐渐成为后世的门阀士族。一些原本没有政治资本的人,为了获得名声以求被举荐而造假作秀、沽名钓誉。察举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它虽有考试环节,但却是先选后考,考试只是量才录用,只要被推举上来就不会被黜退,差别只是得官的高下。东汉时就有民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