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竹林七贤:魏晋时期代表特殊思想风格的名士团体

竹林七贤:魏晋时期代表特殊思想风格的名士团体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嵇康生活的时代,出现了一批与嵇康性格类似的性格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晋之际代表一种特殊风格和思想的名士团体。竹林七贤生活在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斗争激烈的时期。一部分名士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对掩饰司马氏集团统治的名教也发生怀疑。竹林七贤就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产物。他纵酒谈玄,蔑视礼法,与嵇康友善,同为竹林之游。

竹林七贤:魏晋时期代表特殊思想风格的名士团体

颜延之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颜延之(384~456)南朝宋诗人。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有《颜光禄集》。

不偶世:不与世俗之人和谐相处。

餐霞人:仙人。餐霞,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服食日光流霞。

形解:即尸解。

验默仙:被证明已经默然成仙。

吐论:发表的言论,指嵇康的《养生论》。

凝神:精神专一。

立俗:生活在世俗。

迕:违反、抵触。

流议:世俗的议论。(www.xing528.com)

洽隐沦:和隐居山林者和谐相处。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翮:羽毛。

铩:伤残。

这首诗描写了嵇康不与世俗相合的性格,认为他尽管被人所杀,但他的"龙性"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在嵇康生活的时代,出现了一批与嵇康性格类似的性格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之际代表一种特殊风格和思想的名士团体。其中以嵇康、阮籍为骨干,包括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他们以庄子精神为寄托,常寄情于竹林幽泉之乡,以纵酒谈玄,高尚其志著称于世。竹林七贤生活在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斗争激烈的时期。司马氏集团权势日重,先后诛杀曹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李丰、夏侯玄等曹魏集团的重要成员。不少名士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一部分名士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对掩饰司马氏集团统治的名教也发生怀疑。于是便酣饮为常,放浪形骸,企图以此逃避严酷的社会现实。竹林七贤就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产物。

七贤所处的时代相同,其思想的主要趋向是崇尚老庄,高谈玄理。但由于每个人的政治立场、气质品格以及个人遭遇不尽相同,因而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思想风貌。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阮氏是经学世家,阮籍却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因官至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纵酒谈玄,蔑视礼法,与嵇康友善,同为竹林之游。他发言玄远,放荡无羁,口不臧否人物。在哲学自然观上,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一切皆以"自然"为本,否认在自然界之外有精神性的主宰。其政治思想表现为调和"自然"与"名教"的折衷主义。这种矛盾的政治观点导致追求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他的文学造诣较深,诗长于五言。有《咏怀》八十二首,表现了怀才不遇、苦闷彷徨,希慕隐退和超脱世俗的心情。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因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好老庄,学无师受,与阮籍齐名。其人不满时政,不堪流俗,毁弃礼法,后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嵇康在哲学自然观上主张元气自然论。在政治思想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毁儒家的繁琐礼教。但他的真实思想仍在于维持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关系,其著名的《戒子书》便是明证。他向往无为政治,认为这样便可"天人交泰"。嵇康的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其《幽愤诗》尤有名。他通乐理,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称于时。其著作有《嵇中散集》十卷,已散佚,经鲁迅辑校的《嵇康集》较为详备。

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好老庄,常隐居不问世务。历任魏、晋两朝尚书吏部郎、相国左长史、大鸿胪、冀州刺史、吏部尚书、司徒等官。他主持吏部多年,举无失才。每选用人物,亲作评论,世称"山公启事"。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清悟有远识,雅好老庄之学,官至散骑常侍。曾作《庄子隐解》,早佚。现存《庄子注》是郭象在向秀注基础上写成的。向秀在哲学上提出与贵无论不同的主张,强调万物自生自化。但他又承认有一个不生不化的"生化之本",说明仍未摆脱贵无论的影响。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主张顺应"自然之理",同时要"节之以礼",反映了"以儒道为一"的思想倾向。

阮咸,字仲容,生卒年不详,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是阮籍的侄儿。晋武帝时,曾任散骑侍郎,后出补始平太守。阮咸纵酒放荡,不拘礼法。曾与诸阮聚饮,以大盆盛酒,时有群猪来,他便与之共饮。

刘伶(约221~300),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市)人。强调无为而治,放情肆志,蔑视礼法,性尤嗜酒,放浪形骸,无所用心。常乘鹿车携酒,使人荷锹相随,嘱曰"死便埋我"。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晋武帝时历任散骑常侍、豫州刺史、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尚书令。王戎性简要,善清谈。常委事僚属,不躬庶务。贪吝好利,广有庄园,聚敛无已。相传其家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便钻破李核后再出售,时人谓为"膏肓之疾",阮籍亦称其为"俗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