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帮助孩子高效预习,重视课前准备

如何帮助孩子高效预习,重视课前准备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帮助孩子学会高效预习有一位学生上课时听课很认真,但总感到学起来很吃力,觉得老师讲得太快,自己跟不上。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不去预习,或是不会预习。无论孩子处于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预习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妈妈应该帮助孩子计划好每天要预习哪些课程。因此,妈妈要重视课前的预习,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帮助孩子高效预习,重视课前准备

帮助孩子学会高效预习

有一位学生上课时听课很认真,但总感到学起来很吃力,觉得老师讲得太快,自己跟不上。课后花了大量时间去弥补,还是难以见效。老师对他说:“你在学习上缺少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所以,听课被动,只有‘招架之功’,即使课后花大量时间去弥补,仍无济于事。”这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以后,坚持认真预习,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这个孩子的事例说明,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是学习的三部曲,省去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学习效果必然要大大降低。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不去预习,或是不会预习。因为他们很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是预习,预习到底要做些什么。他们往往存在这样的心理,“这是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我今天预习,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曾经做过预习,但不得要领,往往只是草草地浏览一遍,没有见到什么效果,因而不能坚持。”这些都是没有正确理解预习的目的、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造成的。

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预习之后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理解课上的内容,听讲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会更强,尤其是对那些孩子有疑问的地方能加深理解。几乎所有的问题在课堂上都能解决,也不用课后花时间补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预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课堂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当然,做好预习还可以使孩子更从容地听课,因为一部分老师讲的内容都已经理解了,听起课来自然会感觉轻松。预习还会使孩子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为信心,从而激励孩子更加热爱学习。

无论孩子处于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预习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几乎每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虽然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进行预习,但一定不能漏掉预习的环节,因为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预习”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强,到了中学阶段就更是如此,所以必须在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更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这是由于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是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孩子的课前预习环节必须引起妈妈的足够重视。

那么,妈妈该如何指导孩子进行有效预习呢?

一、根据老师的指导和要求进行预习

孩子的学习往往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在预习前,切不可忽视老师的指导和要求。

一般情况,各科任课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类科目,老师要求对每节新课都进行预习;像语文,老师要求对一篇文章进行预习;而政治、地理、历史等科目,老师可能会要求对课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预习就可以。所以,孩子必须依据老师的要求,具体安排好每天不同的科学的预习范围,确定相应的预习方法,以保证不浪费预习时间。

二、有选择地进行预习

预习不等于提前学习,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高效率听课做好铺垫,因此,不必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彻底搞懂一切。而且,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孩子学习的科目会越来越多,不可能每门课程全都做预习。为了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妈妈应该帮助孩子计划好每天要预习哪些课程。通常情况下,孩子预习的重点应放在疑点多,难度大,教学进度快的课程上。最好是选择孩子成绩不太理想的两三门科目进行预习。

另外,对于知识点多、事实多、难度不大的科目如历史、生物等,可以只做比较粗略的预习,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而对于逻辑性强、难度较大的科目,如数学、物理等,最好采用精细的方式进行预习。

三、合理安排好预习时间(www.xing528.com)

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安排不同的预习时间,但不能因为预习时间的不同而打乱整个学习计划。一个基本原则是:预习时间的安排必须从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可多安排些预习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可少安排些预习时间。新课难度大,预习时间可长些;新课内容简单,预习时间可短些。时间多对新课可钻研得深些;时间少对新课只要求初步领会即可。

另外,有决心的学生最好能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阶段预习(预习章节和单元的内容)和学期预习(预习整本书的内容)以掌握学习的主动。

四、根据科目,有侧重地进行预习

预习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内容。就拿预习一篇课文来说,一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概貌。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通读时,还应要求孩子看课文后的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就不会显得盲目。

2.学习生字新词。自学认字表、写字表中的生字,掌握读音。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运用字典自学生字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孩子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孩子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上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孩子在课堂上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课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此外,对一些历史性、政治性的文章,要引导孩子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有利于孩子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预习英语要熟读单词、词组,看懂语法注释和例句,课文大致能读懂。除了看之外,还要听配套的朗读磁带,并朗读课文。

数学和物理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概念、原理的掌握上。化学课不仅要看懂概念、定理,弄懂例题及解法,还要了解实验操作方法。

除了预习书本内容外,还要了解涉及的其他内容,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课堂需要材料的准备以及课前实践等工作。

总之,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它实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因此,妈妈要重视课前的预习,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随着孩子预习习惯的逐渐养成,妈妈就可以让孩子独立进行预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