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叙事学:传说何以消失?

中国叙事学:传说何以消失?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本人在这里还想接着提问:既然环境和条件都如此有利,为什么这个美丽的传说后来在江西没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在本地的消歇?随至少年家,为夫妇,约以三年。本人十几年前大力呼吁将白鹤作为江西省的省鸟,要求在浴仙池旧址恢复那个“广不及半亩”的方塘,在其四周刻石镌文介绍羽衣仙女传说,但这些吁求至今未获响应。

中国叙事学:传说何以消失?

以上三节,分别从“水”“鸟”“船”三方面探讨了羽衣仙女传说的成因,至此本章开篇提出的问题似乎有了差强人意的答案。但本人在这里还想接着提问:既然环境和条件都如此有利,为什么这个美丽的传说后来在江西没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在本地的消歇?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该传说在江西的一处遗迹

白鹤仙子之所以下凡洗浴,最初的原因是看中了那口“极深清妙”的池塘。传说中的清池似已不可寻觅,当年的“豫章新喻”如今已升格为新余市(设区市),市里倒是有个“仙女湖”,湖上还有“毛衣女”之类的雕塑,但这片水域实际上是1958年才上马兴建的江口水库,“仙女湖”之名为近年所改,地方文献上没有与“毛衣女”相联系的任何记载。[33]然而江西真有一方池塘与羽衣仙女传说有实实在在的关系,这就是南昌市中心的洗马池。明嘉靖四年的《江西通志》说洗马池“又名浴仙池”:

洗马池,在府子城东南隅,旧传灌婴饮马处。《职方乘》云:尝有少年,见美女七人,脱五彩衣岸侧,浴池中。少年戏藏其一。诸女浴竟,就衣化白鹤飞去,独失衣女不能去。随至少年家,为夫妇,约以三年。还其衣,亦飞去。故又名浴仙池。[34]

本人最初就是根据这一记述,判定它是羽衣仙女传说在豫章城中留下的余响。洗马池位于闹市繁华地段,其地位犹如王府井之于北京,但熙来攘往的市民全然不知浴仙池传说,绝大多数人甚至也不知道洗马池曾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明初胡俨在《颐庵集·临清轩记》中对洗马池有过描述:(www.xing528.com)

豫章洗马池,在子城东南隅,旧传为浴仙池事不经儒者不道。郡志载汉颖侯灌婴初定豫章尝饮马于此,故名。此或然也。今在阛阓中,与民居相接,岁久随塞。广不及半亩,而深不至寻丈。有司以为古迹,树木阑以护其三面,而池之北则范仲华氏居之。仲华作轩以临池上。昕夕之间,日光泛艳,月华澄莹;清风徐来,游气不侵。帘幕高张,市喧顿息;华玉森列,书声琅琅。于时也,景物与人俱清,仲华欣然有得于心,于是名其轩曰临清。[35]

胡俨为执掌过国子监翰林院的豫章大儒,[36]从引文中可以看出他对浴仙池传说是了解的,但他用“事不经,儒者不道”七个字将其轻轻放过,这说明“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思想构成故事传播的巨大障碍

西方历史学研究中有所谓“反事实历史”理论,即通过研究某些“真实的替代项”(有可能实现但未最终实现),达到深刻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的目的。[37]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浴仙池”之名没有被“洗马池”替代而一直沿用至今,那么浴仙池传说在南昌和江西一定会有比今天高得多的知名度:浴仙池之名会让人顾名思义地联想到它后面的故事,其广告作用不容小觑。以胡俨的文学才华与政治影响,如果他能挥动自己的如椽之笔,稍微对这一传说作点“重述”,浴仙池之名也许不至于被历史的尘埃封住。然而假设毕竟只是假设,胡俨的儒家世界观注定他必然会将诉诸想象的传说斥责为荒诞不经,相对而言属于历史叙事范畴的灌婴饮马之说更符合他的胃口,因此他在记录此说时下了一个近乎肯定的断语——“此或然也”。不过“洗马池”又有得名于北宋太子洗马李虚舟故居之说,将“洗马”解读为“太子洗马”似乎更符合我们这里对地名的命名逻辑——豫章城地名中不少带有官本位倾向,如宫保第、状元桥、司马庙、皇殿侧、高升巷和官巷之类。余秋雨曾说南昌是全国省会城市中“不太好玩的一个”,[38]这一评价虽然刺耳却不无道理,因为缺乏想象与官本位取向确实是豫章城魅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本人十几年前大力呼吁将白鹤作为江西省的省鸟,要求在浴仙池旧址恢复那个“广不及半亩”的方塘,在其四周刻石镌文介绍羽衣仙女传说,但这些吁求至今未获响应。看来赣鄱大地上的想象力恢复尚需时日,什么时候人们觉得天空中的白鹤比汉大将军胯下的战马更有意义和价值,那就是羽衣仙女传说在江西重放光彩之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