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叙事学:从朦胧到清晰

中国叙事学:从朦胧到清晰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先秦叙事中,叙事诸要素由朦胧走向清晰,对叙事行为的驾驭逐渐成熟,其中记言能力的迅速成长尤为令人瞩目。青铜铭文扩大了叙事的规模,逐步规范了“由大到小”的时空表述次序,事件始末在铭文中获得相应篇幅,人物面目也逐步变得清晰。就结构的严密与对话的精彩而言,《盗跖》与后世名篇相比不遑多让。

中国叙事学:从朦胧到清晰

在先秦叙事中,叙事诸要素由朦胧走向清晰,对叙事行为的驾驭逐渐成熟,其中记言能力的迅速成长尤为令人瞩目。

叙事的基本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始末,甲骨上的卜问记录虽与通常意义上的叙事有一定距离,但问事者已经用独特的格式为容纳这些要素留出了空间,有些卜辞已经出现细化倾向。卜辞开启了一种从问答导入正文的叙事程序,作为一种以神明为受述者(narratee)的文字通讯,叙事在这里被赋予高度的严肃性与神圣性。青铜铭文扩大了叙事的规模,逐步规范了“由大到小”的时空表述次序,事件始末在铭文中获得相应篇幅,人物面目也逐步变得清晰。值得注意的是,铭文的记言艺术有突出的发展,一些铭文中“王曰”“王若曰”的内容占据了主要篇幅。雄辩、生动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构成了铭文“言胜于行”的特点,并由此呈现出一定的戏剧色彩。青铜铭事奠定了“人神共鉴”的铭事传统,从这以后,在大型硬质载体上铭勒文字不单意味着牢固地记录事件,其仪式上的意义还为隆而重之地将所记内容昭告天地神明。

在《尚书·金縢》《诗经·卫风·氓》等优秀的叙事篇章中,开始出现连贯的事件与完整的故事,也可以看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金縢》对成王三项举动(“查验祷词”“执书以泣”和“出迎周公”)和故事结局(“偃禾尽起”“岁则大熟”)的叙述,说明古人已萌生记事须首尾兼顾的思想。《氓》对故事全过程的记述细致而周详,所展示的人物情感相当细腻。以《左传》为代表的史传运事,表现出古人已经能熟练记述线索复杂、时空跨度大的历史事件。《左传》对行动的叙述可与记言媲美,重耳兴霸故事延续24年,左氏将这个故事放在分别代表5个阶段的5年内集中讲述,天才地解决了依年布事与事系于人的矛盾。记言艺术在诸子之文中攀上高峰。《庄子》的人物语言瑰丽奇伟,多含耐人寻味的反讽音调;《战国策》的说辞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雄辩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论语》中夫子之言迂徐柔缓,却能产生出点睛夺魄般的效果,这种以精粹之言为“眼”的语录体叙事对后世之文影响甚大。在记言艺术高度发达的古代,对话体小说必然在其他小说形式之前成熟。即使用现代观念来看,《庄子·盗跖》也是一篇颇为规范的对话体短篇小说,它的开篇与结局均为孔子与柳下季的对话,故事的主体则是孔子与盗跖的对话,其中盗跖对说辞的痛驳长达一千余言。就结构的严密与对话的精彩而言,《盗跖》与后世名篇相比不遑多让。屈原笔下丰满浮凸的女性形象,标志着先秦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新的水平。《九歌》中山鬼、湘夫人等形象的主要禀赋,那“既含睇兮又宜笑”的绰约风姿,那“思公子兮未敢言”的脉脉柔情,孕育了宋玉《神女赋》中绝代佳人的艺术胚胎。作为中国叙事史上首次用浓墨重彩装扮出台的丽人,这些人物身上带有泥土芬芳的风流气息,熏陶了后世一大批女性文学形象。(www.xing528.com)

先秦时期叙事诸要素发育顺利,它们为后世叙事进一步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世界各民族的叙事史上,这种较高水平的起点一般都会被后人视为值得自豪的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