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陶瓷与食文化-《从China到China》

中国陶瓷与食文化-《从China到China》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作为食具的陶瓷器物,在中国食文化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唐代陶瓷食器品种丰富,器型多样,不过以盘、碗居多,还有受外来工艺文化影响而制作的一些陶瓷食器,如凤首壶之类。

中国陶瓷与食文化-《从China到China》

中国是一个比较爱吃、好吃、会吃的民族。

中国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人历来爱好美食,而美食离不开美器(图4-1),两者配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图4-1 美食与美器的搭配场景

中国人的饮食,绝不单单是为了满足饱腹的生理需求,还追求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佳肴”,更讲究美食与美器的配合,兼顾美食与周围的环境、礼仪、习俗等全方位的审美与协调,有时甚至还要与音乐舞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艺形式相伴而行,所有这些共同构成独具东方风韵的中国饮食文化氛围。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作为食具的陶瓷器物,在中国食文化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早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就发明和使用了陶器,并将其应用到他们日常的饮食生活中。如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罐(图4-2),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陶器之一,其形似釜,深腹,当时兼作食器和炊器,主要用于煮食。后来逐渐出现了盘、碗、釜、罐(图4-3)、盆(图4-4)、钵、豆、鼎、簋、瓮、缸、瓶等,早期以釜、罐为多。

图4-2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罐(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

图4-3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代表——彩陶双耳罐

中国的先民们自从发明和使用了火之后,就“发明”出口感较佳、容易咀嚼、便于消化的熟食,进而受到启发,创制出煮烧食物的合适的器具,于是釜、罐之类的器具应运而生。早期釜、罐之类的器具,由于有较深的腹,容量较大,沸时食物不易溢出;口部较宽,方便盛放食物;圜底、鼓腹面积较大,接触面广,火力强,加热快,十分适合煮烧食物,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并被大量烧制和使用。而瓮、缸(图4-5)、尊等器具的大量出现,则说明原始农业耕作有了明显的发展,先民们从自然界中大量摄取食物的同时,已获取了原始的耕种谷类食物的技术,并将剩下来的食物存储于瓮、缸、尊等器具中,以备不时之需[1]

图4-4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代表——舞蹈纹彩陶盆

图4-5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红陶尖底缸

作为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和动物都离不开水。

考古发现,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开始广泛使用陶制的饮水器具,如这一时期制作的背水壶,方便携带,特别适合长期跋涉者;另有小口尖底瓶(图4-6),造型别致,设计巧妙,是一种既科学又实用的汲水器具。这种小口尖底瓶十分符合力学原理,当它放入水中时,那小口厚唇的瓶口便会倒入水中,水则缓缓流入瓶腹,待水灌满瓶时,尖底缓缓竖起,渐渐完全沉入水中,使用起来极为方便。

图4-6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小口尖底瓶

到了商代中期,原始瓷器开始出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原始瓷器之所以称作“原始”瓷器,是因为它虽已具备瓷器的主要特征,但仍不够成熟,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烧制条件还无法达到烧制成熟瓷器所需的1200℃以上的温度,因此学界常把这一时期的瓷器称作“原始瓷器”。瓷质食器具有洁净美观、坚致耐用、不沾杂物、没有异味、不怕腐蚀、方便清洗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人们饮食器具的主流。直到今天,我们的餐桌上仍是以瓷质食器为主。

早期的瓷质食器主要沿袭陶器的造型,如盘、碗、尊(图4-7)、瓶、罐、瓮、缸、豆、簋、盂、钵等。颇值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带盖的瓷质食器(图4-8),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饮食卫生问题,对食物的烧煮保温、洁净卫生、实用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秦汉以后,当时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俑,如猪、狗(图4-9)、牛、羊、鸡、兔之类,甚至有的还配有相应的圈笼(图4-10)。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将野生动物驯化,开始饲养家禽肉制品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增多。

图4-7 商代原始青瓷

图4-8 战国原始青瓷带盖鼎

图4-9 汉代绿釉陶犬

图4-10 汉代陶猪圈

到了魏晋北朝时期,中国制瓷业迅猛发展,不仅瓷器生产窑口明显增多,品种更加丰富,而且制作质量大大提高。当时的瓷质食器主要有盘、碗、盏托、高足杯、鸡首壶(图4-11)、羊首壶、盘口壶(图4-12)、瓶、罐、钵等,特别是白瓷食器(图4-13)的出现,为中国饮食器具的制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www.xing528.com)

图4-11 东晋黑瓷鸡首壶

图4-12 东晋黑瓷盘口壶

图4-13 北朝白瓷碗(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

图4-14 唐代越窑青瓷八棱净瓶

图4-15 唐代邢窑白瓷“盈”字款罐

隋唐以后,白瓷制作趋于成熟,“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形成。所谓“南青北白”,是学界对唐代制瓷成就的一种习惯性称呼。所谓“南青”,是指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并以越窑制作的青瓷(图4-14)为代表;所谓“北白”,是指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并以邢窑制作的白瓷(图4-15)为代表。当然,“南青北白”只是一种习惯性叫法,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但却不够准确。如北方窑口在生产白瓷的同时,也生产青瓷,如陕西省的耀州窑(图4-16);南方窑口在生产青瓷的同时,也生产白瓷,如江西省的景德镇窑。并且,唐代窑口除了生产青瓷、白瓷以外,还生产少量的黄釉瓷(图4-17)、花釉瓷(图4-18)、绞胎瓷(图4-19)、高温釉下彩瓷(图4-20)等品种。只不过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品种以青瓷和白瓷为大宗。

图4-16 唐代耀州窑青瓷荷叶盖盂

图4-17 唐代寿州窑高温黄釉瓷执壶

图4-18 唐代花釉瓷双耳扁壶

图4-19 唐代绞胎瓷盘

图4-20 唐代长沙窑黄釉釉下褐绿彩云莲纹瓷罐

进入唐代以后,中国瓷质食器就由原来青瓷的“一家独大”演变为“青、白并行”,也就是青瓷和白瓷并行于世。据唐代李肇《国史补》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2]可见,当时邢窑白瓷的需求量有多么庞大,白瓷食器的使用已深入人心,足可与当时最知名的窑口“越窑”生产的青瓷食器相媲美,并在瓷质食器市场上一较高下。

唐代陶瓷食器品种丰富,器型多样,不过以盘、碗居多,还有受外来工艺文化影响而制作的一些陶瓷食器,如凤首壶(图4-21)之类。

图4-21 唐代白瓷凤首壶

讲后练习题:

1.原始瓷器之所以称作“原始”瓷器,是因为它虽然已具备了瓷器的主要特征,但是还不够成熟,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烧制条件还没有达到烧制成熟瓷器所需的1200℃以上的温度。( )(判断题)

2.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大量带盖的瓷质食器,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________问题。(填空题

3.唐代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并以________制作的青瓷为代表。(填空题)

4.唐代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并以________制作的白瓷为代表。(填空题)

讲后讨论题:

请结合你的亲身感受和体会,谈谈你对陶瓷与中国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注释】

[1]朱顺龙、李建军:《陶瓷与中国文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唐]李肇:《国史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