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创意的经验压抑-文化创意十五讲

文化创意的经验压抑-文化创意十五讲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创意的角度看,我们的创意是对知识、经验的开发利用,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就谈不上任何创意;另一方面,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会对创意又产生一定的压抑,让人不能脱离知识的轨道和经验的窠臼。我们要有打破知识、经验束缚的勇气,克服和超越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我们的“压抑”,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创造新的知识经验。

文化创意的经验压抑-文化创意十五讲

一、已有知识、经验的压抑

我们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知识、经验。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对已有知识的接受。这些知识被我们当作正确的乃至唯一的答案加以理解,并形成了社会共识。而各种考试就是在考验你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在考验你对它们的接受、理解的程度;通过这些反复进行的考试,强化你对它们的认可、认同。这些知识是人类实践和探索的宝贵成果,对它们的学习、接受当然是必要的,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世界,而且它们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材料。但这些知识一旦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或教条,也就成了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无法逾越的障碍。与知识的接受相似的是经验。经验是我们直接或间接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有着深刻的体验和重要的实用价值。经验可以为我们应对生活、迅速处理相关问题提供方案和模式。“我们其实大半辈子都在用既有的方式看世界。”[1]但如果盲从经验、一味顺从经验,我们就要犯经验主义,从而不能、不想用新的方法方式来应对新的情况,“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新问题。从创意的角度看,我们的创意是对知识、经验的开发利用,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就谈不上任何创意;另一方面,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会对创意又产生一定的压抑,让人不能脱离知识的轨道和经验的窠臼。因此,知识经验与创新实际存在一个悖论关系。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一天,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颗想象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无情地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地唱着:“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

“我知道!我知道! 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

气球为什么飞上天?”

“我知道!我知道! 因为它要捉小鸟!”

“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www.xing528.com)

“我知道!我知道! 因为会把书儿一齐吃掉了。”

我一面惊讶着孩子们的奇特想象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着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2]

在这个节目里,鞠萍姐姐是要向小朋友们传授正确的知识,但孩子们却按照自己的想象做出了富有童趣的回答。他们的回答表现了事物存在的另一种可能,但大人则要求他们接受唯一正确的答案。因此,鞠萍姐姐的回答肯定会对他们的想象产生某种压抑。这里其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方面,作为成人理应给孩子传授正确的知识、经验,但又不应因为这种知识经验的传授而压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不是空无一物的,它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展开的,并且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开发利用,但已有知识经验的获得显然又会压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过程。通过理性我们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能力。但理性不是人唯一的方面,人还有感性、还有非理性的方面。席勒早就发现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分裂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他提出审美教育的观点,就是要寻求人的完整和谐的发展。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的发现可以说是揭示了精神领域不为人知的、被忽视被压抑的部分,而这一部分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数量上都要远远超过浮出水面的理性、意识部分。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认识的领域。不可否认的是,非理性部分对于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非理性部分在文化创意活动中也发挥着非凡的作用。很多艺术家在梦中作曲、写诗,很多科学家在梦中突然有所发现,都可以说明潜意识也是具有文化创意作用的。但我们往往不相信、不重视自己的感性和非理性,认为这类意识毫无道理可讲、毫无科学可言,因而是无用的。比如有人就说梦境是意识活动中的垃圾,等等。

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成果。人们利用概念将世界组织成一个统一的世界。概念一方面是我们把握世界的工具和成果,但另一方面它们也会限制我们对世界的把握。比如,姓氏本是一种符号,但有时也会赋予它某种偏见。张潮《幽梦影》中说:“《水浒传武松诘蒋门神云:‘为何不姓李?’此语殊妙。盖姓实有佳有劣”,像华、柳、乔等,“皆极风韵”;而赖、焦、牛等,“则皆尘于目而棘于耳者也”。姓氏有佳有劣,这显然是一种偏见,它可能导致人们不能公正客观地把握一个人。赖声川说:“概念如何形成?概念与‘归类’有关。我们将事物归类、贴上标签,以便用熟悉的方式管理陌生的经验。概念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可以说,在观念上持续贴标签建构了这个世界。因此,标签是创意的首要敌人。”[3]“对于喜欢的东西,我们被吸引;对于不喜欢的东西,我们排斥;对于无所谓的事情则视而不见。”[4]原来,我们是自觉不自觉地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世界,世界的本真并没有向我们呈现出来。我们在创意中所要做的,就是要去掉有色眼镜,就是要打破我们意识中所建立起来的各种概念、各种联系,从而让不同事物的联系、组合成为可能。因此,“创意就是要超越界限,重新定义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5]

一方面我们要学习正确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我们也要正确地学习知识、经验。学习正确的知识是必要的,没有正确的知识、经验,我们就没有想象的材料,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想象能力。但我们也要正确地学习知识经验,要意识到知识、经验并非永恒的真理,任何知识、经验也都是有限的。我们要有打破知识、经验束缚的勇气,克服和超越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我们的“压抑”,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创造新的知识经验。这就是所谓的“批判”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