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意方法:文化创意十五讲

创意方法:文化创意十五讲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将已有事物稍作改动的方式也往往是文化创意的有效办法。他们能够变成异性、变成对手、变成罪犯、变成乞丐、变成各行各业的人,而且他们往往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一往情深。这样,人们就可以体验自己在山上、山坡、山脊或山下的感觉。[26]这个作品的创作方式完全由作者完成改由观众一起参与完成,观众也成了创作者之一。

创意方法:文化创意十五讲

三、创意方法:改变一下

改变一下,世界就不同了。

中国古代有关于人生四大喜事的说法: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有人觉得这还不够喜,就添改为:

“十年久旱逢甘霖,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

这种改动还只是顺势的思维;又有人从反面来添改的:

“久旱逢甘霖——一滴,他乡遇故知——债主,

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做梦。”

上述改法,各有一些趣味,采取的办法,就是将原来的文字稍作改动。

这种将已有事物稍作改动的方式也往往是文化创意的有效办法。添加新的元素,改变一下对象的结构,重新排列一下事物的次序,将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等等,都会产生出新的效果。这种办法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实现也并非易事。这是因为,现有事物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看法和模式,这些固定的看法和模式能让我们很轻松地把握对象,但也往往束缚了我们的思维。我们要打破这种固定看法和模式是不容易的。“我们的头脑试图简化生活,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形成对问题的第一印象。我们一旦确定了一个视角,就只留下一种并排除其他所有的。”[18]赖声川也说:“对于不在自己观念范围内的东西,往往看不到。”[19]按照赖声川的说法,要创意就必须改变自己已有的眼光和成见:“创意的智慧如何取得?从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改变自己看世界、看人生、看事物的方式,进而改变看待经验、习性、动机‘三毒’的方式,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来看这世界。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说:‘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20]可见,改变事物容易,改变自己的思维和眼光却很困难;而在创意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我们的思维和眼光。

如果我们实现了自身思维和眼光的改变,世界就会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画家高更(Paul Gauguin)指出,一个人左眼和右眼看的都不一样。到后来,他说:‘我闭上眼睛, 目的是为了看。’”[21]达·芬奇的办法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对象,这样他就可以获得关于对象的不同认识。他说,在这种观察中,最先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是他最常用的方法。为了获得关于对象的不同认识,就必须改变观察的方法。他从一个角度到另一个角度地观察对象,每转换一个角度就可以获得关于对象的不同认识。“法国艺术保罗·塞尚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多视角意识。他的探索始于一个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看一个东西时,先用一只眼看,然后闭上这只眼,再用另外一只看,他的视角就会发生变化。同样的,如果人改变站立的位置,视野也会发生变化。塞尚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些不同的视角可以让艺术家在看待这个世界时,发现各种充满创造性的可能,他也因此改变了艺术的本质。”[22]

文学家是最善于改变自己的创意者。他们的“身份”常常因为笔下的人物不同而发生改变。他们能够变成异性、变成对手、变成罪犯、变成乞丐、变成各行各业的人,而且他们往往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一往情深。比如,汤显祖写到杜丽娘唱“尝春香还是旧罗裙”这一句而悲郁难忍、掩袂痛哭;巴金写《家》时,“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挣扎”,“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谈〈家〉》);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之死时嘴里竟然有砒霜的感觉。这种改变对于创意者来说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站在异性的角度看问题既有趣,又可以使你的情感更丰富,你会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使你能更加灵活地看待自己;站在朋友和对手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你可以获得不同的结论;你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像文学家在描写人物时所做的那样,不同角色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你甚至可以想象你就是那个对象或问题本身,为了与那个对象或问题融为一体,“你可以问自己一下问题:如果我是……,我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他是我,他会对我说什么?如果我是自己想要的想法,我会有什么感觉?他会给我什么建议?”[23]

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细小的调整就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感受,比如:换只手腕戴手表。有一篇文章《倒过来做事的效果》讲述了一个有意思的创意。拍集体照,很难保证每个人在你按动快门的一瞬间都不眨眼。一般摄影师的方法都是喊“一、二、三”,以求同时睁眼,再多拍几张以备选择。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总让人满意,经常会留下遗憾。英国摄影师巴尔特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求拍照之前大家先把眼睛闭上,喊完一、二、三以后再一起睁开,结果照片拍得出乎意料地顺利。这就是倒过来做事的神奇之处。[24]

我国台湾的创意专家李欣频提供了这样的角色转换方法:

“我不只是个广告文案,我还可以是作家

我不只是个广告文案,我还可以是旅行家

我不只是个广告文案,我还可以是美食家。(www.xing528.com)

……

就这样,先把自己可能演化出来的分身一一写出来,然后为这些分身开出一个个窗口,让你在主屏幕上拥有不同的视野。想象你有这么个灵魂同时使用一个身体,并为这些分身各自拟定养成计划。当你拥有了各种可能的版本,就算一个身份暂时无法运作,其他的仍能照样运行,等到时机成熟,那个暂时失能的身份,会因为其他身份的协助与滋养而复活。”[25]

韩国画家林泽有一件展品—《—被转移的山水——梦幻山水》,艺术家把巨大的“山”移置到展场。这里的“山”是用塑料泡沫“穿”上一层白纸衣做成的假山。林泽安排了一个活动:前来参观的人每人照一张照片,再把照片按人的轮廓剪裁,然后由观众自己把照片剪成的“自己”放在山上。这样,人们就可以体验自己在山上、山坡、山脊或山下的感觉。[26]这个作品的创作方式完全由作者完成改由观众一起参与完成,观众也成了创作者之一。山也不是真山,山上的人也不是真人,但观众通过将自己的照片放在“山上”来取得在“山上”的感觉。

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种改变。“幻想并不存在的对象这种做法有很大的价值。幻想可以帮我们跳出普通的认知模式,将我们头脑放在一个不稳定的位置,从这里我们可以‘转移到’新的点子。我们也可以幻想在经验中‘从来不存在’的对象。”[27]爱因斯坦在他16岁的时候就想象,“假如我骑在一条光线上,追上了另一条光线,那将看到什么现象?”对这个似乎荒诞不经的问题他用了十年时间苦心钻研,终于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28]梦境可以说是想象、幻想的极致。在梦境中我们可以摆脱各种束缚,让我们癫狂起来。但由于梦境是在睡眠中产生的,要记住梦境并非易事。汤普森提出,为了记录梦境,首先要排除自己心中“我从不做梦”或者“我记不住我的梦”这样的扼杀创意的语言,然后可以:

1.快睡着的时候,告诉自己,要记住自己的梦。

2.醒来后,至少在一分钟之内不要睁开眼睛。回忆你做过的梦,并把他们在脑中像放电影一样重放一遍。

3.立刻利用思维导图在纸上记下自己的梦,看它是否象征着某个现实问题。

4.给梦命名并归档,以待日后参考。[29]

达利相信最好的灵感来自梦中。为了使自己能及时从梦中醒来、以便记住梦境,达利还发明了一种方法:将重重的钥匙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然后在地板上倒放一只盘子,就这样自然入睡。一旦手中的钥匙掉下,就会砸到盘子,发出声音,将他从梦中惊醒。然后他就根据梦境来作画。达利的许多作品就直接来自梦境,有的还来自他的夫人查拉的梦境。

需要注意的是,想象离不开知识。想象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自由建构。30年前的科幻电影,主人公要打视频电话,需要用一只手拿着听筒;飞船控制室里布满各种键盘和指示灯。而现在的科幻电影里的情景,则全是超大超薄透明的触摸屏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想象。儿童的想象如童话中的想象,其思维触点是what if(如果)。比如:“万一一笑把核儿吞到肚子里怎么办?如果吞到肚子里会不会长出樱桃树来?这时我想起小学期间,我的同桌给我起的一个外号‘枣核儿’。”在儿童的想象中只有简单的因果或初级的生活知识;而艺术的想象则要运用相关知识和已有的科学原理等,构成一个看起来比较圆满的、说得通的语境。比如电影《阿凡达》中,在潘多拉星球,有些山可以悬浮起来,因为山上的矿石中含有常温超导物质;潘多拉星球磁场紊乱,是这里的动物有一定感应能力的原因;而这个星球的磁场之所以紊乱,是因为附近有几颗别的行星,等等。[30]在这部科幻片中,人类现有的尖端科技知识都得到尽情的发挥。不过,产生新奇怪异的想法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中找到正确的想法。所以尼尔斯·波尔说:“你的理论的疯狂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关键是它是否疯狂到有正确的可能。”

想象也需要无意识与意识的共同作用。比如在故事写作过程中:“无意识必须自由丰富地流动,按照需要打开所有的记忆宝藏,所有的情感、事件、情景,还有储藏在记忆深处的人物与事件的密切联系;意识则必须在不妨碍无意识流动的情况下控制、联系、辨别这些素材。”[31]

跨界或打破界限或许是实现改变的极致。

比利时著名画家玛格利特有幅作品Golconde(1953年),所画的都是普通的事物:穿燕尾服、头戴礼帽的男士,天空,楼房。作为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利特善于打破事物间的界限,让对象呈现出非凡来。在这幅画中,他画了许多同样的男士,他们从远到近、从高到低地布满画布;他们是悬浮在空中和楼房上,还是像雨点一样落满天地间?这样的构图就打破了人物只能立在实地上的界限。他还有一幅作品《红色模型》,画面更具有震撼力:地上有一双空着的鞋,但鞋的脚掌部分则真的是一双活生生的脚掌。如果说《红色模型》 (1935年)是将鞋生命化了的话,那么,同为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奥本海姆的《毛皮茶杯》 (1936年)则是打破了常规的组合方式:是茶具,但却多了一层包裹着茶具的毛皮!这样的茶具确实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毕加索有一个著名的装置作品《牛头》 (1943年),是由一个旧自行车的车把与车座组拼而成,材料很旧,但作品却很有牛头的神韵。这是材料的创新。这些艺术作品打破了事物间的日常组合规律,让不可能的情景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正所谓:“要创造不可能存在的对象,一种方法是杂交两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对象。”[32]杂交往往也就是打破事物间的界限,让事物间建立联系和关系,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

在所有媒介中,唯有语言符号是最能自由地组合、跨界的,而且基于语言符号与概念的关联,语言符号具有催生创意的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语言来改变我们的眼光,改变事物存在的状态。还可以用词语将不相干的事物强行联系起来:“通过向池塘里丢石头,你就创造出了本不存在的东西——水波纹……‘随机词汇’这一技巧就能提供一个几乎无穷无尽的资源来产生新的模式,与脑中的既有模式进行互动。随机词汇提供了制造联系的丰富资源,它们就像丢入池塘的鹅卵石一样,制造出波纹。”[33]

还可以用图表的形式促进创意。“马科斯·厄恩斯特(Max Ernst)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发现构成拼贴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对象聚在一起可以激发想象力,鼓励他进行比喻式思考。当两个或多个不同对象在一副拼贴画中相遇时,想象力会将它们转化成一个全新的东西,远远超越单独各部分。比如,海豹表演的图片放在一幢建筑物图片旁边,它引起的比喻可能是销售人员为顾客表演、一个用户友好的计算机程序、一个工作面试等等。想象力将图片转化成一个意义丰富的符号。”[34]鱼骨图”也是创意人士喜欢使用的创意“工具”。“鱼骨图”有不同的“画”法,比如把目标画在鱼头,问题画在鱼尾,把最主要的要素作为鱼刺与鱼的脊椎联起来,然后还可以从这些主要要素中又分出细小的相关因素,并把这些细小因素与“鱼刺”联起来。这样一幅“鱼骨图”就大体成形。通过“绘制”鱼骨图,可以列出尽可能多的相关因素,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用这种方式可以建立尽可能多的关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