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小说技巧讲堂:文本的意图探析

现代小说技巧讲堂:文本的意图探析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绝大多数写作是从一种感性冲动入手,有一个朦胧的意图。在文本的客观意图上,批评家可以进行主观意图的分析与释义,甚至从文本中发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可见一个完形的文本提供的东西是超出了意图的。1.一种明确的写作意图。

现代小说技巧讲堂:文本的意图探析

一、文本的意图

意图(Intenional),一般指作者的主观动机,创作意图。通俗的说法指作者写作时的一种想法。“意图”一词在理论家那儿实际上是一个错误认识,他们以为作者有一个意图在作品中或者在作品外,或者作者说我写这个东西的意图是什么。这就把写作动机简单化了。一、确实有部分作者是以某个意图为动力写作,如生活中的死亡事件,引起他对死亡的思索。关于死亡,于是写了关于暴力,关于嫉妒。不错,作品中确实含有死亡,或者暴力、嫉妒。但作者必然会选择一个书写对象,这个客体的书写并不能完全与刚才提到的三个理念吻合,重要的是作者写作会有一个时段,一天,三天,五天,一个月,在这期间作者的思想中关于某个意图的想法是多义的,歧义的。特别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这个意图会受文本内在的规定性制约而改变。简单说,意图会发生变化,和他始初的意图并不完全一样。我们单凭某种概念意图并不能对文本进行标准性批评。二、隐在意图。绝大多数写作是从一种感性冲动入手,有一个朦胧的意图。他的写作意图是在写作过程中明确的,由此可见,“意图”一词是一个生长的概念。它是不断丰富又会有歧义的。因而这个意图不是概念性的,而是描述性的。三、任何意图在一个杰出的作者那儿都不是单纯的,而是多元的,语义含混,但又可以作多种释义,这并不表明要根本否认意图,相反,基本意图是重要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提供别解。在文本的客观意图上,批评家可以进行主观意图的分析与释义,甚至从文本中发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但作者意图仍是一个文本的诱导标志。四、一个作者强调他的意图,他仅提供了释义的一种解说,可以存疑,我们不需要去循环论证,一个杰出的文本按完形心理学看,文本整体提供的东西是一定会比作者局部提供的东西要多。例如,我们的文本在具体陈述一个人的死亡,那么局部会有死亡方式,死亡动机,肉体死亡,精神死亡,自主性死亡,绝望性死亡,这个人、这个事件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死亡局部,相加但不能等于这个整体之和:死亡。文本会超出于死亡而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因而形成一个好的格式塔。可见一个完形的文本提供的东西是超出了意图的。

所以我这里是强调意图的,它仅仅是一种源起,它有主题的影子在内,有主题的功能,但绝不是主题的含义。意图对文本来说是异乎寻常的重要。这告诉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写一个作品,或者仅是摹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前者表明写作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后者表明写作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小说写作的功能应该是有它内在的要求的。不然我们何以要写作呢?

1.一种明确的写作意图。如果从写作整体上看,有明确写作意图的写作似乎占多数。这个意图是什么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还是一种特异现象。是一种长时间的沉思,还是一种即兴的偶然灵感冲动。总之,导发这种意图的原因是复杂的。它表明的是作者想说什么,并把这一想法告诉读者。这种明确的意图并不一定是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信仰,而仅仅是一个大概方向、一个疑问、一个出发的方向。但要大致明确意图是干什么,例如时间、生死,但这太明确,是我们后面要说的理念写作。它是关于这一方面的思考,从观念上说是关于死亡。但我想写的并非死亡本体,而是人以什么方式确证存在与不存在,例如有一个老人非常害怕睡觉,他总觉得一睡着了便醒不来了,把睡眠看成了死亡的一种形式,他恐惧睡眠。这很有意思,是一种心象,就这个恐惧睡眠的意图写一个小说,它关涉死亡,但非死亡主体,而仅是探索一个心理类象。睡眠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存在方式何以成为恐惧之源?人们会思考。这种明确的意图与明确的观念是一种什么现象。博尔赫斯说《代表大会》这篇小说构思了三十多年,最近才提笔成文。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意图跟随了他三十多年。我们看他的意图是什么?他说,可能故事的情节跟原先有所差异,当然是幻想性情节。不过不是超自然的幻想,而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它取材于一次我不曾有过的神秘经历。我决意讲讲我自己并不完全相信的东西,倒要看看结果到底如何(《博尔赫斯七席谈》48页,光明日报出版社)。显然《代表大会》的写作意图是清楚的,写一种自己不相信的东西,这个意图具有写作可能性。于是博氏写了。但小说并不是提供博尔赫斯意图的演绎,或者演绎仅是次要的部分。而真正落实到《代表大会》这篇小说却提供了多元思索。其一,代表大会是一个乌托邦,何以会存在?其二,一种宏大的组织没有了。人们相互见面都不提它了,但它曾经存在过,存在的痕迹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其三,这个代表大会,许多人都参加了活动,有主席、秘书长、工作人员,人们去过巴黎,还有恋爱,有人烧毁图书馆,有人参观过乌拉圭庄园,简单说人们都从中获利过。当人事烟消云散之后,所有人害怕再提它,怕见其熟人,有的人彻底遗忘了它,为什么?这才是小说的核心。我以为文本最深刻部分正好是人们害怕触碰过去的一种虚幻心理。过去那种未被确证的事物和经历,未被评估,今天面对不知所措。如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20年后许多人对这个经历不敢去触碰,人类心理的脆弱是容易伤害的。还可以说是人们面对一种不存在的东西的恐慌。因为不存在以一种想象的方式存在过。现在的年轻人,二战对他们而今是不存在的,但如果以某种幻觉的方式复现它,依然会引起人类的惊恐。上面的例子表明写作意图是明确的,但文本却提供了多意图的解释。(www.xing528.com)

2.写作是一种未曾明确的意图。这话的意思是大多人写作的意图是隐在的,认真追问意图而又说不清的。这种意图可以说是一种感觉。博尔赫斯举康拉德为例,康拉德是个航海家,把地平线看成一个黑点。他知道是黑点就是非洲。实际每个作者所看到的东西就一点点。我理解这就是意图。博尔赫斯的情况也是如此。他说,我隐约看到一个可能是座岛屿的东西,我只看到了它的两端,一个角和另一个角。但是我不知道中间这一段是什么……随着我不断地考虑这个题材,或者我不断地写下去,它的面貌就逐渐地暴露在我的面前。我犯下的错误通常是属于这个尚且黑暗尚未光明的地区的错误(《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250页,云南人民出版社)。这表明博尔赫斯写作最初也只是一个朦胧的意图,而后是写作(具体的一个文本写作)便随故事展开意图便越明确。最有力的例子是他的《第三者》,博尔赫斯最早便确定写第三者,故事写到兄弟俩把心爱的女人拉到了荒野,最后不知如何写了,是作者母亲的原话解开了这个结,兄弟俩杀掉了这个女人,故事完结。我的大多数短篇小说最初都只是一个朦胧的意图,没有标题,找到一个感觉便开始写,往往是越写越明了。起因可能是一人一事,一画一音乐,某一黑暗中的感悟。人生悲哀中的感叹,或者对过去人事的某点怀念,总之,触点是复杂的,小说自身会给作者明确一个意图。例如我创作《考古学》、《博物馆》、《双叶树》、《墙上鱼耳朵》、《空裙子》、《婚床》等短篇小说都是如此写成的。我还有一个体会,写作短篇小说一般不要有太明确的观念意图。预先确立一个主题的做法,短篇小说会很呆板,直赴一个观念,因而也就缺少内在的张力,但是又不能缺少某个意图。因为没有意图你的小说会乱跑,会失控。

3.写作的意图要具有歧义性。其中有明确的东西,但又提供多义的东西,这会使小说丰富,具有内在的张力,或者对某种意图作者不回答,也不解释,使它处于开放性。经典例子是哈姆雷特的犹豫:是生存还是毁灭。上文说到的短篇小说《美女,还是老虎》,这是一种选择性的意图释义,而且是非此即彼。真正的开放性应该是多种选择,没有唯一的答案,简单说,它只提供人与事物的可能性。《杀人者》的意图是在一次预谋杀人吗?小说绝大部分文字写等待杀人直到找到安德森,小说意图峰回路转,一个拳王对杀他竟无动于衷。问题在于,安德森厌倦了人生,还是对环境无可奈何。回到酒店尼克又发现,乔治对他的环境熟视无睹,反应麻木。于是又触及到芸芸众生的麻木。最后尼克离开酒店,他对一切发生的事件与人的不理解,他反抗环境,或者不愿再麻木下去,这之后的意图又含有积极的主题。一篇短小说《杀人者》意图并非完全确定,却是如此的多义,可以提供对生活复杂的阐释。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只提供一个解,但许多人在生活中关系是交互的,生活本身的复杂,加上人们的介入,它本身便是一个复杂现象,我们的索解便是一种复活于人与事意义的丰富性,因此它的功能作用便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对生活与世界作这种开放性理解,启发我们更深一层地思考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