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阅读词典-读书情趣导引、少年读书乐

小学生阅读词典-读书情趣导引、少年读书乐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三)读书的情趣话题导引解放前,湖北崇阳有位医生叫熊伯伊的,酷爱读书、博学多才。这首读书歌是封建社会的文人所作,当然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但把读书的情趣却描写得十分淋漓透彻。读书的情趣首先来自读物的内容,就是读物的思想内容美和语言形式美。读书的情趣当然也来自读前的目的和读后的收获。故事助兴牛背读书的“茶圣”茶叶已经被称为21世纪的饮料而普及世界。

小学生阅读词典-读书情趣导引、少年读书乐

(十三)读书情趣

话题导引

解放前,湖北崇阳有位医生叫熊伯伊的,酷爱读书、博学多才。他写过一首《四季读书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读书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攻读把名扬。

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逐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场。

这首读书歌是封建社会的文人所作,当然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但把读书的情趣却描写得十分淋漓透彻。你看,春天读书伴随着的是“燕语莺歌”的大自然乐曲和“桃红李白”的百花园景色,那有多美呀!夏天读书,“荷花池畔”、“芭蕉树下”都是绝好的去处。秋天读书有篱笆旁灿烂的菊花,河岸边火红的枫叶,早晨的钟声和傍晚的鼓乐,燕子的飞去和秋雁的飞来,好像都在提醒我们一刻千金、光阴可贵,必须抓紧时间读书。冬天虽然天气严寒但正是围炉读书的好心情,一年即将过去,大丈夫要实现远大志向,更应向囊萤映雪、挂角负薪的古人学习

读书的情趣首先来自读物的内容,就是读物的思想内容美和语言形式美。我们在感受、欣赏和评价读物时所产生的美的情感经验。

读书的情趣也来自阅读的行为本身。阅读时的专心致志,刻意思索,心气平和,杂念全去,就只是与书中品德高尚的人在交流,自然会自得其乐。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读书本身的乐趣,从这句话里可以了解得十分透彻。

读书的情趣当然也来自读前的目的和读后的收获。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才去读书。如果通过读书、思索,问题解决了,自然会很开心,这时候你当然会体味到读书的情趣,你就会更加自觉地把读书看成是生命发展的阶梯。

故事助兴

牛背读书的“茶圣”

茶叶已经被称为21世纪的饮料而普及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而在我国历史上因为写了一部《茶经》而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却是一个从小在牛背上读书的穷孩子。

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是个弃婴,由和尚在河边捡来养大的。

陆羽从小热爱学习,经常读一些孔子孟子的书。但和尚不准他读书,一天到晚要他在寺庙里打扫殿堂,清洗厕所或搬运垃圾,清除瓦砾,还要放三十头牛。尽管劳动繁重,他仍然坚持学习。放牛时,常常在牛背上读书,自得其乐。没有纸笔写字,他就用竹棒代笔,在牛背上练写。寺庙里没有什么书,他就设法到外边去借。有一次,他向一个读书人请教,并借了一本张衡写的《南都赋》,真是高兴之极,便偷偷地在放牛时读。后来,还是被和尚知道了,就把他关在寺中,不准读书。从此,他只好用默念回忆的方法,体味书中的意思。后来,他瞅了一个机会,从寺中逃了出来,到一个戏班子里干活,一边演戏,一边读书,学问大有进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当时朝廷曾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借故推辞了,一心闭门写书。他先后写出了《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茶经》三卷等。尤其是《茶经》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科学著作,对促进茶叶生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在茶叶的科学研究上仍有重要价值。

读例存盘

一个刻苦自励的人

唐弢(tāo)

鲁迅先生的生活是以俭朴出名的,吃穿两项,向来都十分简单。年轻的时候,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父亲长期生病,他出入当铺,当然谈不到什么享受,因此从小就养成刻苦自励的习惯;至于始终坚持,到老不变,可以看出他的过人的品德和毅力。

他最初离开家庭,独自到南京去上免费的学校,只是依靠母亲给张罗的八元钱。起先进的是江南水师学堂,后来改入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除了因为水师学堂内容腐败,“乌烟瘴气”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矿路学堂是新办的,学生的津贴比较多一点,可以用来买些课外读物,帮助自己的进修。(www.xing528.com)

当时最使鲁迅先生苦恼的正是买书的问题。许多西洋著作刚刚介绍进来,几乎每月都有新书出版。他很想阅读这些著作,却没有钱买,就努力节衣缩食,用侉(kuǎ)饼充饥,穿了中式夹裤过冬。南京的天气,在岁尾年首的时候相当冷,为了抵抗寒流的袭击,他就不断地吃辣椒,借这个来刺激体温绍兴人一般都不吃辣椒,鲁迅先生后来喜欢在菜里搁些辣味,就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

他在全班里年龄最小,但理解力和记忆力却很强,对于功课,平时有充分的准备,从不临渴掘井。每逢考试,总是完卷最早,成绩也最好,十之九是第一。按照矿路学堂的规定,每月小考一次,凡是小考成绩优异的,就发给一个三等奖章;积了几个三等奖章,换发一个二等奖章;得了几个二等奖章,换发一个头等奖章,积了几个头等奖章,又换发一个特等奖章。特等奖章是金质的,很值钱。全班里得到过这种金质奖章的,只有鲁迅一个人。

鲁迅先生将这个金质奖章变卖了,把所得的钱去买书,认为书籍比奖章更有用。他不爱虚誉,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学问。他和同学们感情非常好,所以也用余款买点心来请客,自己呢,仍旧穿着夹裤过冬。

这种忘我的精神也是他一贯奉行,从来不变的。

后来到了社会上做事,稍微有些收入,常常用稿费去资助别人,特别是像他自己年轻时候那样贫苦的青年。书是买得多起来了,但总的说来,他的生活还是脱不了一个铺盖,一只网篮,一架破书,简单得好比正在行军的兵士。他之所以要这样,就是怕生活太安逸了,会妨碍工作。鲁迅先生是有主张的人,他要坚持自己的主张,在旧社会里做事,不得不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想头。身外之物一多,顾虑也会多起来,这样将影响战斗的精神。如果生活是简单的,一旦主张不合,需要出走的话,只要把铺盖一卷,提了网篮,就可以立刻动身,毫无牵挂地去走自己的路。他的学生孙伏园先生说:“他永远在奋斗的途中,从来不梦想什么较为安适的生活。”这句话是不错的。

鲁迅先生晚年定居上海,似乎不大在旅途上奔走了,然而朴素的生活习惯依旧没有改变。他不爱穿绸制的衣服。一件华达呢大褂,就穿了好几年;西装裤子打着补丁,脚下经常是一双橡胶鞋;饭菜每餐不过两三种,只有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才准备丰盛一点;别人送他好烟,他就留着饷(xiǎng)客,自己抽的是一种品质低劣的廉价烟。但是,当革命事业和进步青年需要物质帮助的时候,他就毫不吝惜。他常常说:“必须把钱用在最重要、最有益的地方。”

朴素是一种美德,因为它对社会和革命事业有帮助。鲁迅先生永远是一个刻苦自励的人。

①刻苦自励:生活俭朴,学习自我激励。

②唐弢:现代作家,评论家,鲁迅研究家,浙江人

③江南水师学堂:清朝末年的海军学校,校址设在南京,南京在长江以南,因而得名。

④陆师:即陆师学堂,清末的陆军学校。

⑤侉饼:大饼。

文章以流畅的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鲁迅先生刻苦自励的精神,从一个方面把鲁迅先生的人格特征归纳得精当而生动。从鲁迅刻苦自励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条红线贯串始终,这就是“书”。从读书到买书到写书,沉醉于对“书”的情趣之间,也就能以苦为乐了。

宝刀小试

改写。

《一个刻苦自励的人》是以刻苦自励为中心思想的。现在请你以文章的情节作基本依据,以《读书的情趣》为题改写成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短文。以下提纲可供参考(不要求完全照提纲写,可以自己变换):

一、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书打交道的一生。

二、在南京求学时,他刻苦攻读,能体会到读书之乐,成绩优异。

三、爱好读书的鲁迅先生节衣缩食,甚至变卖了金质奖章,买书读书。

四、到社会上做事后,仍然简朴生活,买书、读书、写书,以笔和敌人做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