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形的经济行为意识-消费经济学

隐形的经济行为意识-消费经济学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隐形的经济行为意识——消费经济学消费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消费的现象后面总是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商家“陷阱”和经济知识,如果我们不想在消费中落入商家的“圈套”,不想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东西,我们就得了解这些消费背后隐藏的秘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人“宰”。大力发展劳务消费,振兴第三产业,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及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意义巨大。

隐形的经济行为意识-消费经济学

第二章 隐形的经济行为意识——消费经济学

消费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消费的现象后面总是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商家“陷阱”和经济知识,如果我们不想在消费中落入商家的“圈套”,不想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东西,我们就得了解这些消费背后隐藏的秘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人“宰”。

“保姆荒”的现象分析:劳务消费

2007年,中国某媒体曾发表了这样一篇报道:

近些年来,全国各大媒体都曾有报道,说每年年底,临近春节这一段时间,各大中小城市都要闹“保姆荒”,保姆资源在现在来是越来越缺了,这在大城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北京家政市场的负责人曾也证实说,每到腊月,保姆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面对这种形势,全国各地的媒体和相关专业人士曾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对保姆市场进行了大量的呼吁,对社会的这种现象表达了很多的忧虑。

对于目前“保姆荒”的现象是好是坏,社会是众口不一。但如果仅仅是用积极的观念看待“保姆荒”的问题,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这个社会还是进步了不少:

1.人们的生活水平是真的比过去提高了不少。在过去,雇佣保姆的现象虽然有,但少之又少,不至于像现在这么普遍,甚至发展到供不应求的情况。在过去,大部分的人都没有那份“闲钱”去请保姆,所以享受保姆的生活也就无从谈起了。但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尤其近几年来,很多北京人上海人都愿意找家政公司为打扫家里的卫生,而自己则把时间用在了工作和其他的事情上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要是没有多余的钱,人们哪里有心思去请保姆啊。

2.随着民众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保姆也有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在过去,保姆在雇主那里感觉就是个下人,从雇主那里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现在在那些大城市里,更多的家庭都把保姆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向家人一样平等对待保姆、尊重保姆、爱护保姆,有的家庭甚至和保姆结下了深厚情谊,以至于最后难舍难分。

3.保姆行业逐渐开始了职业化的势头。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在以前保姆和雇主之间的雇佣行为在中国现行劳动法中是不受保护的,所以这也容易造成保姆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保姆队伍也不稳定。但在现在由于社会在家政业的关注度高了,所以职业化管理也逐渐被摆上台面讨论,使得保姆和雇主都有了相关的约束规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保姆荒”呢?这主要因为市场的强烈需要,还有巨大的供求差距、行业的欠缺规范化、家政市场的不成熟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人们对“保姆荒”的思考和讨论必将促进家政市场的全面进步。因此说“保姆荒”不是一件坏事,“保姆荒”也不必慌。

这是中国某媒体关于保姆的相关报道,反映的是目前的保姆的相关问题。其实,请保姆就是家庭花钱购买的一种服务,而这种服务就是人们的一种劳务消费。劳务消费除了请保姆之外,还有理发、修理等等。

北京市的一次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北京市居民家庭平均每天花在做饭、洗衣、照料老人、孩子等家务劳动上的时间,男的是2.8小时,女的是4.2小时,而29~45岁年龄组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平均不到5分钟。

为了这些家务活,却连锻炼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就是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把自己束缚在家务活上,却很少有机会出去旅游,这不是因为没有钱,而只是有太多的家务活要干而没有时间。因此,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累。

而这种情况却与现代人的生活消费方式格格不入,所以,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劳务消费悄然兴起。

而这种劳务消费市场的兴起有什么影响呢?

经济学小知识:劳务消费

所谓劳务消费,是指家庭花钱购买的各种服务,如修理、理发、旅游、请保姆等,这部分消费是家庭消费必不可少的。劳务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美化家庭生活,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

(1)有利于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

劳务行业因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又非常的丰富,就业压力巨大。随着各种改革特别企业改革的进行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我国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大力发展劳务消费便是一种有效的出路。因为这些行业一般来说都属于第三产业,那么,这些产业里就能把大量的劳动力吸收进去。

国家统计局1998年7月对北京、广州、上海等7个城市的调查,需要家电维修、上门送报、家庭教师、看护老人小孩病人、净菜送货等17项服务的家庭数量占到70%,有707万个城市家庭需要提供各项服务,累计有20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

(2)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靠的是人,试想,整天不得不为了家务活忙这忙那的人怎么能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提供帮助呢。所以,一些劳务消费的发展,如保姆、维修、搬家、家教等,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的闲暇时间,以利于开展多种多样的闲暇活动,丰富消费生活,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者自身素质。而人的自身素质提高了,又通过多种闲暇活动放松了心情,那么人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创造了。这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能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我我国,第一、二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了,并且对国家的贡献也已经达到一定极限了。所以。要想使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是必由之路。可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的第三产业一直比较落后,占GDP的比重也较低,1985年为28.5%、1990年为31.3%、1995年为30.7%、2000年为33.2%、2001年为33.6%。

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因为对GDP的贡献第一、二产业最大,可事实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应该要更大一些的,所以,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劳务消费,振兴第三产业,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及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意义巨大。

(4)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这种提高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而且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而劳务消费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所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务消费不仅能够适应这一要求,还能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满足人们的物质尤其是精神文化的需要,从而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同一航程两种票价:价格歧视

莉莉是济南人,但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留在广州从事IT工作。2008年7月的某一天,她突然接到母亲身体不适的电话,因为担心母亲的身体。所以,当天就向单位请了五天的假期,回去探望母亲。单位批准了她的假期后,她就直奔机票售票点买了张当天起飞的机票,由于是淡季,机票并不紧张,而且打折打的厉害,从广州到济南的机票才750元。莉莉觉得这样坐做飞机简直太便宜。于是,她干脆又去机票售票点买返程票。谁知售票员告诉她,从济南到广州的机票是1420元。莉莉觉得很是奇怪,为什么乘的是同一航空公司的飞机,甚至返回来的时候还是同一架飞机,而且同样的机组,同样的路程,但价格却相差如此悬殊。

其实,航空公司的这种同一航程两种价格的经营策略,就涉及到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可能经常也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你去商场购物的时候,同样的东西,也许你问是一个价格,而你的爱人去问又是另一种价格,商家给商品的定价似乎是“看人定价”。而这种价格差异化的策略,也就是“价格歧视”。

王女士对自己的穿着打扮非常讲究,而且时不时会去商场淘一些时尚的衣服和装饰品,然后对镜梳妆精心装扮自己。她非常懂得生活,也是一位很精致的女人。结婚五年了,可婚姻的繁琐和生活的琐碎并没有束缚住这位靓丽俏佳人,她总说女人的美丽是有期限的,要好好善待自己。一次,她在逛商场的过程中,看到一条非常漂亮的丝巾,试了试之后感觉也非常满意,于是就问售货小姐:“这条丝巾多少钱?”售货小姐说:“这条丝巾是今年的新品,不打折是200元。”王女士觉得物不所值,于是悄然走开了。

晚上,她准备好晚饭,正好丈夫也从外面归来。而且一进门就对她说:“亲爱的,很久没有送你东西了,所以今天我特地去了一趟商场买了一件礼物给你。”王女士温柔地接过丈夫的礼物,打开一看,正是自己在商场里看上但却没有买的丝巾。她高兴之余问丈夫:“丝巾多少钱买的?”丈夫说:“不贵,打折之后300元。”王女士听了,捧腹大笑。

经济学小知识: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一般来说是指一家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或服务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它还可指一家厂商的各种产品或服务价格之间的差额大于其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而对于商家的这种价格歧视的经营策略,其实,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也都知道做生意无非是为了赚钱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出售商品的时候价格能抬高就尽量抬高。可是,前提是商家也知道低成本高价格的东西不是所有顾客都能承受的,因此在注重利润的同时,他们也要保证销量。这是因为如果商家只注重单件的利润,对所有的顾客都同等对待,按统一的价格出售就有可能造成产品积压、卖不出去的情况。

所以,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商家就想出了一套办法,即按照消费者各自能承受的水平来定价。但这个条件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弹性上的,需求弹性就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程度,就如商场上的商品对某些人来说是不得不买,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可买可不买的。所以,需求弹性越高,消费者对价格就会越敏感。因此,商家会对需求弹性高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因为价格定高了就很容易失去这类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当然,对需求弹性低的消费者就要收取高价了,因为他们对价格不敏感,需求也相对比较稳定。

经济学小知识: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说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即总收益大于总成本,但这并不是厂商从事生产和出售商品的目的,厂商往往要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即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

所以商家根据消费者“需求弹性”这一心理特点对商品采取差别定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法就叫“价格歧视”。毋庸置疑,这种“价格歧视”可以让商家从中谋取一些利益,但并不意味着“价格歧视”就可以随随便便地运用。因为每一个消费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爱好、需求。所以就导致他们的“需求弹性”是有差别的,而这种“需求弹性”也就给“价格歧视”的使用带来了限制。

让石头变成稀世珍宝:最大笨蛋理论

有一天,孤儿院的院长交给一个孤儿一块石头,让他第二天早上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前提是不管他人怎样提高价钱,都绝对不能卖。孤儿记住了院长的话,第二天天一亮,他就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某一角落,来来往往的很多人看到孤儿“展销”的石头,都停下脚步,驻足观望,而且好多人都表示要购买。随着围观的人逐渐增多,石头的价格也被越抬越高。晚上,孤儿把在市场上见到的情况告诉院长,院长让他明天继续拿着石头到黄金市场去“展销”,出乎孤儿意料的是石头的价格竟然比昨天还要高出10倍。孤儿兴奋不已,接着院长又让他拿着石头去宝石市场,天啊,石头的价格又翻了10翻。可是,孤儿还坚持着不卖,于是人们争相议论,说这石头可能就是举世罕见的珍宝。

其实,院长给孤儿的石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咋看上去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孤儿拿着它换一个交易场所,就让石头的“身价”倍增,而且还越来越高,这是为何?对于这一现象,只要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那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市场,物品的价格都是由供求来决定的。所以,想要控制物品的价格,那就不妨控制物品的供求。上述故事中院长给孤儿的石头,只是人们不常见的普通的石头,院长也知道消费者不是傻子,但他却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思:没有人敢拿一块普通的石头出来“展销”,除非他是傻子。于是,当孤儿拿着石头“展销”时,人们都在心理上认为这肯定是好东西,要不是好东西,谁还会拿出来啊。所以在互相争夺中,石头的价格就越来越高了。院长的这种做法既影响了需求,又影响了供给。

经济学小知识:市场供求

市场供求是指不同的消费者在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想要购买这块石头,无非出于两个目的:收藏投资。对于爱好收藏的人来说,对石头的需求主要取决于购买者对石头主观上的认识和判断。因为市场上这块石头关注度太高,而且无论出多高的价格,拥有者就是不肯出售,对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石头的质地和质量太好,拥有者觉得购买者的价格低了,所以才不愿意卖。而且,市场上有那么多的人对它进行判断和评价,呼声此起彼伏,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这块石头的价值,从而增加对这块石头的需求,需求的增加理所当然地造成价格的上升。

对于黄金市场和珠宝市场来说,他们主要是看好石头的市场价值,想利用它来进行投资,让石头继续升值。因为大家知道石头的价值不菲,而且现在石头只是停留在原始的粗超阶段,如果能把它买来加工之后,让它成为各种各样漂亮的链子或是珠宝之类的东西,那它的价格和收益就可想而知了。由于石头的市场价值和商家预测的未来收益。就此,很多人就想孤注一掷,花高价钱占有为快,这其实就是凯恩斯所提出的最大笨蛋理论。

经济学小知识:最大笨蛋理论

最大笨蛋理论,是指你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哪怕它一文不值,可是你也愿意花高价钱把它买下。这是因为你可以预料到有一个更大的笨蛋,将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买走它。

最大笨蛋理论是凯恩斯炒出来的理论,1908年~1914年间,经济学教授凯恩斯他几乎什么课都讲,无论是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还是公司金融、证券投资等课程,他都搬上了讲坛。外界对他的做法,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一架按小时出售的经济学机器。”

起初,凯恩斯这样拼命地赚钱,只是想赚点钱之后,日后就可以不用为金钱担忧,可以自由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讲课,他发现讲课并不能真正地赚到什么钱。于是,1919年8月,他借了几千英镑做远期外汇投资去了。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他就净赚了一万英镑,这相当于他讲一年课的收入。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他的腰包之后,他开始变得飘飘然起来。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钱全都亏光了。于是,凯恩斯有了赌徒的心理,要把从赌桌上输掉的钱全都赢回来,七个月之后,凯恩斯做起棉花期货交易,狂赌了一番,结果大获全胜。受此激励,他日后把棉花的期货品种都做了个遍。可是,还嫌不够过瘾,于是又开始炒起股票。十几年之后,他拥有一生都享受不完的财富。他的赌徒人生,给后人留下了极富解释力的赌经——最大笨蛋理论,这也是他进行投机的副产品。

由此,上述故事中人们之所以会对石头疯狂需求,也就清晰明了了。因为高价格的趋势让很多人对这块石头进行了猜测和幻想,所以愿意花高价买下这块石头,即使当时有人检测出来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他也不用担心会亏本,因为他预料到,肯定还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来购买这块石头。

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逆向选择(www.xing528.com)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对二手车市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之后,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概念“旧车交易模型”,并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那什么是所谓的“逆向理论”呢?阿克洛夫分析了二手车交易市场,以此为例进行了一番阐述,并解释了这个概念。

阿克洛夫说,在二手车的交易中,市场的主体就是两方,即商家和消费者。通常情况下是商家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所出售的汽车的真实质量,但对于前来购买汽车的消费者来说,对于商家所出售的汽车的质量,他们只能在商家的介绍中,根据自己对汽车的外观来作出大体的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个模糊判断,并不能真实地代表汽车的真正质量,这也就是说商家和消费者对汽车质量的信息把握是不对称的。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在购买汽车之前,是不知道哪辆汽车的质量是好?哪辆汽车的质量是不好的?他们只知道二手市场上汽车的总体质量,即平均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担心上当受骗,最多也只愿意根据汽车的平均质量为想要购买的汽车支付价钱,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商家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因为他们不能做赔本生意啊!于是。那些质量低下的汽车就通通地留在了市场上,充斥着市场。如此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旧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逐渐降低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之越来越低,而且越来越多的较高质量的汽车退出二手市场。如果哪一天消费者对市场上汽车的质量不满意了,那整个二手市场也就随之关门大吉了。

其实,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而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了,并被迫退出市场。这种有悖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就是阿克洛夫所说的“逆向选择”,也就是人们不选择好的了,而选择差的了。经济学里的“逆向选择”这个概念,在二手市场里被普遍运用,是个时髦的词汇。但实际上“逆向选择”的经济学现象不仅存在于二手商品交易中,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

经济学小知识: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这里,我们延伸“逆向选择”的概念,透析新车市场上的降价行为。其实,在所有的车市中,品牌相对响亮的车子,价格也就理所当然要高一些。因为车子的价格太高,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消费者来说,他们都有想购买好车的心理,但却苦于无力支付昂贵的车价,因此相比之下,他们只能在价格足够低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购买,而且这样的消费者在社会中占有绝大多数。可是,对于品牌响亮的汽车生产商来说,消费者的只看而不买,会让公司的收益越来越少,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有些汽车生产公司可能就会无力继续投入资金去开发更好的商品。所以,这些汽车生产公司为了维持生存,就会在汽车的配置上动手脚,并降低服务质量,以此来降低汽车的生产价格。其实,厂商的这种做法就容易让优质的汽车因为价格问题而被挤出市场,而让质量不好的汽车充斥市场,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消费者久而久之也就对市场失去了信任。这就是新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对于“逆向选择”出现的负面情况,究竟要怎样才能解决呢?

这就需要市场的监督部门,努力促进商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尽量增强商品的透明度,以此抑制“逆向选择”的不利消费。

对于优质商品的厂商来说,应该更可能多地向消费者承诺质量和服务,以及售完之后的免费维修等内容。另外,厂商也可以借助媒体做广告的宣传,向广大消费者郑重传达商品的高质量信号,其实消费者也知道媒体是一种公众宣传工具,可信度很高,借助它的威信,也可以提高商品的威信。再者,厂商还可以通过完全中立的质量监督、认证机构,帮助消费者认识、鉴别产品,让消费者信服产品。还有一条可行之道就是厂商可以向消费者签订质量保证合同,这样消费者也就可以完全安心购买此产品了。

越贵的东西越有人买的原因:吉芬商品

赵大妈是典型的过日子好手,她在购物时,最经常的做法就是将附近的超市和商场逛个遍,把一家一家的商品进行价格和质量比较后,才决定购买。一次,赵大妈想给自己的孙子买一个品牌的包包,她去附近的华堂商场看过之后,价钱是270块。于是,她又去了最近的华联和商安商场光顾了一下,发现商安商场的价格最为便宜,只要180元就够了。除了“货比三家”之外,在生活经验的磨练下,赵大妈还总结出各种省钱方法,而且又可以不被商家“宰”上一顿。她说:“买就要买个价廉物美的,这才是真正的过日子。”

其实,上述赵大妈的做法,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在日常生活中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而且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也照着这个观念料理生活。但是,赵大妈的做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市场消费,这还待市场的检验。

在市场中,经常可以见到某些商品的价格飙升上涨,但消费者的需求不降反而增加了。这种现象似乎跟商品的需求规律背道而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学里将其称为“吉芬现象”。

经济学小知识:吉芬现象

吉芬现象,是指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

“吉芬现象”是以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的名字命名而来的。

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造成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特别是土豆,当时土豆的价格已经高得可怕了,照理说东西越贵购买的人就应该越少才对。可是当时的土豆市场不是这样的,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土豆的销量也在迅猛增长。这一反常态的现象,引起了统计学家吉芬的注意。于是,他花费时间仔细研究了这种现象,后来,他发现土豆是当时爱尔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是生活的基本必要品,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里,爱尔兰人可以被迫减少肉类和奶类的消费,也不能减少土豆的消费。很多人把节约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买土豆上。但由于土豆稀缺,而且前来消费的人群有增无减,于是,土豆的价格就只能越涨越高。对此,人们就把这种反常的现象,称为“吉芬现象”。

对于“吉芬现象”的不正常消费,赵大妈的消费理念恐怕就不适用了。因为爱尔兰人只有先解决了温饱,之后才能考虑土豆的“物美价廉”。在生活中,“吉芬现象”并不少见。在股票市场里,当某一支股票持续上涨的时候,只要注意,你会发现前来购买的人就更多了,因为大家都希望能赶上“牛市”,让自己多赚上点钱;而当某一支股票下跌的时候,前去购买的人却减少了,因为聪明的股民都知道股票下跌,资金就容易被套住。还有,纵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购房的价格可以说是逐年上涨,但前来购房的人却与日俱增,而且许多没钱的人也在想方设法购买房子,哪怕是让自己借钱、贷款买房也愿意。在出门旅游的时侯,天降大雨,旅游景点内困住了好多的游客,早有准备的小商贩趁机推销自己的雨伞,伞价比各大超市和商店要高出二三倍,但小商贩的生意却比往日要红火得多。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吉芬现象”。

正常情况下,商品的需求规律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少。而“吉芬现象”却与商品的需求规律背道而驰,这是不是说“吉芬现象”就违背了商品的需求规律了呢?这里要注意的是,商品的需求规律是有其条件限制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个“不变的情况”其实涵盖了很多的概念,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内容。

经济学小知识: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1%带来需求变化的量。

供给弹性,又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是指商品供给量对于商品的价格变动及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这里,以上述的“雨伞的需求量”为例,小商贩的雨伞价格虽然比商店要高,但销量却比往日要红火,原因是天空突然降雨帮助了他,这也就是说“需求规律”中的“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了。面对天空的突然降雨,游客们为了不被淋成落汤鸡,只要小商贩的伞格不是“天价”,自己还能够承受得起,大多数的游人是会买的。但要是如果雨下得不大,而且很快就停了,那么小商贩的生意就要受影响,销量肯定要受影响。同理,你就能想明白为什么爱尔兰人在土豆价格高涨的时候,销量反而越好了。这是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它了。由此说,“吉芬现象”并没有违背需求规律,它只是需求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罢了。

不做家务的皮特先生:比较优势

皮特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厨师,退休之后依然非常热衷于自己的厨师事业,经常去朋友家中,为他们的“派对”活动贡献自己的厨艺。其实,皮特先生不仅菜做的好吃,而且做家务更是利索。可是在家里,他从来不自己做家务、收拾屋子。而是请临时工来帮忙,在他人看来,临时工的工作质量远远不如皮特先生自己完成的好。于是就有朋友奇怪地问皮特先生:“你看你雇佣的临时工的工作质量还不如你自己的好,你为什么不自己做呢?”可皮特先生这样回答说:“我这样做就不合算了。”

至于为什么不合算?皮特先生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中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

经济学小知识: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就需要放弃另一样东西,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它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简单地讲,就是指你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它事情的价值。

对于皮特先生来说,他如果自己花费1小时的时间整理家务,就会耽误了从事厨师的1小时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他自己花1小时整理家务,就浪费了1小时从事厨师的工钱了。

而比较优势是指皮特先生和临时工同做一件工作的机会成本大小。例如,同做一件家务,皮特先生只需要1小时,而临时工需要1.5小时,那说明皮特先生的效率要比临时工的高,皮特先生在做家务方面就占有绝对优势。假如皮特先生做厨师每小时的工钱是50美元,临时工若是不到皮特先生家里做临时工,而是到麦当劳店里打工,每小时的工钱为10美元。那么,皮特先生做1小时的家务,就要放弃1小时当厨师的收入,即50美元,即皮特先生的机会成本为50美元。而临时工做1.5小时的家务就要放弃到麦当劳店里的1.5小时工作,即15美元,即临时工做同样家务的机会成本为15美元。

由此,我们知道就做同一件家务,皮特先生若是自己做就需要50美元的机会成本,而如果让临时工做只需15美元的机会成本就够了。显而易见,机会成本小的一方有比较优势,即在做家务上请临时工比皮特先生自己做要有比较优势。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贸易,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都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皮特先生是以低于50美元而高于10美元的价格雇佣临时工做家务,即皮特先生和临时工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即工钱利益。如果皮特先生雇佣临时工做1.5小时的家务,每小时工钱15美元,1.5小时合计22.5美元。这样,皮特先生就能多用1小时的时间去做厨师,即能赚50美元,除了支付临时工的22.5美元之外,他还能剩下27.5美元。而临时工也就能比在麦当劳打工每小时多赚5美元,1.5小时就能多赚7.5美元。

经济学小知识: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综上两人各自从事自己比较有优势的事情,然后又相互交换,这样双方都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就容易理解皮特先生所说的“合算”和“不合算”了。

在过去的岁月当中,对于贸易我们就认为是互通有无,而且通常看法就是强势的一方在贸易中总是欺负弱势的一方,而弱势的一方在贸易中总是处于劣势。其实,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并不科学。在双方的贸易中强的一方尽管生产率高,工作效率高,有绝对优势,但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他并不会在各方面都有比较优势;而弱的一方尽管生产率低,工作效率低,没有绝对优势,但必定在某些方面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总之,贸易不是产生绝对优势,而是产生比较优势。各方无论绝对优势如何,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贸易总是有利于双方。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最终有利于各国的基本原因。

是享受还是债务:超前消费

有一个美国人在读完大学之后,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不久他就向银行申请贷款买一栋别墅。为了上班和生活更为方便,他又为自己买了车。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品味,他给自己置办了很多高档的生活用品。然后他专心地上着班,为每个月偿还银行的贷款而紧张地工作,经过35年的努力,他终于偿还了银行的所有债务,开始过上了真正的自由自在的潇洒生活。

在中国北京这个繁华的城市里,有一位年轻人在此上完大学之后,也凭着自己的优秀融入了这个城市,在此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在就业之后,他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公司卖命,偶尔的时候还利用周末的时间为自己接点私活干着,目的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将来能够在北京给自己买一栋房子,让自己真正地立足北京。为了积攒买房子的钱,他在生活中省吃俭用,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点。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他3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后,他终于一次性付清了房款。

同是买房一事,在此肯定所有的人都认为,美国人比中国人要聪明得多,因为美国人用35年的时间让自己过的是紧张而享受的生活,而中国人则用30多年的时间让自己过着紧张而拮据的生活。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之下,相信大多数人会更愿意选择前者的生活。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诸如上述中国人的选择和作风还是比较普遍,认为这样的作风比较稳定和保险。在很多中国人的意识里,他们根本就没有超前消费的概念,也不知道什么是超前消费享受,而且很少有人会去算这样一前一后的一笔经济账。

经济学小知识: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能给大众带来好处,美国人就因为借助银行的力量,让自己可以提前35年的时间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里面,所以说,借款投资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行为。

对于贷款买房的超前消费行为,目前有很多的中国人对其采取的是一种观望的态度,这除了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有关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房地产价位的居高不下有直接关系。

消费和投资都是经济学中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虽然完全不同,但两者却息息相关。其实,我们进行投资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消费,让消费者能从消费中得到更好的服务,而更好的消费又能给投资者巨大的利润回报,激励投资者继续进行更好的生产,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无论是投资也好,还是消费也好,都取决于个人的经济能力。如果你只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而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消费,消费也就不能正常进行,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进行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无法继续进行生产和投资。可是在实际中,有些消费很多人在短暂的时间内没有那个经济条件,在此情况下,提前消费这个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提前消费,也就是拿明天和将来的钱,来满足目前和现在的生活需要,这种消费观念在世界消费市场中,已经越来越被认可,逐渐成了一种社会大趋势。

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一套房子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元,这样的楼房市价,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令很多人望而生畏。可对于那些有钱的人来说,他们虽然有钱购买房子,但也只要一两套房子够自己住就行了。更何况富人的比例比较小,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来说,它们面对的还是以社会的普通大众为主,普通大众才是房子的真正需要者。可是这样的人群很多人却买不起房子,房地产商出于自身的考虑和发展出发,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大众从银行贷款,先买房住进去,然后再去还款。

向银行借款来消费,其实也就是一种投资。只是这种投资建立在你有能力偿还贷款的基础之上,银行要根据你的收入来衡量你的还款能力。而你借助银行的力量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创造未来的收益率。当住房投资收益率高时,显然美国人的借款买房就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中国人因为害怕投资的风险,所以只能靠精打细算来攒钱,然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换一套房子。

可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美国人贷款买房,用了35年的时间偿还了贷款,这意味着他向银行缴纳了35年的利息,银行能从中获得不少收入,这当然是好事。而从中国人那里,银行没有获得半点收益。可要是美国人因为收入发生变化,提前还款了,那么银行从其中得到的利息就要少了,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种损失,所以,很多时候银行并不希望消费者都能够提前还款,只要按时还款就行了。中国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上海的房产市场出现大量提前还款的现象,银行因为收益受损,向消费者发出了红牌警告,这一“警告”引起了各界的大讨论,但始终是非难定。

通常来说,普通的工薪阶层都需要借助银行这一后台为购买房子做铺垫。如果缺少银行的资助,很多人的购房也只能是一个梦想。可是对于还款的期限,很多人的收入和支出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有的人购房还款期间,可能会因为改行经商,获得经济效益,于是资金充足起来了,就想提前还款了。而有的人可能在购买房子之后,碰到了突然的灾难,比如疾病、车祸等原因,房款的负担也就无力承担了。

因此,在此提醒所有的提前消费者,在签订借款合同时,要尽可能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通常情况下,最好是保证能够按时还款。如果因为意外收入增加,则可以提前还款。

但曾令上海市民不解的是,因为提前还款现象的普遍,众多银行居然联手惩罚还款者,这让广大的购房者面临滞后还款和提前还款的双重违约风险,银行就犹如“老大”,自己说了算,这是一种不平等的消费行为。对于如何平衡提前消费给大众带来好处,而提前还贷又给银行带来负面效应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国家出台一种有效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