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动:心理过程中的情绪研究与评价

意动:心理过程中的情绪研究与评价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的个体在情绪状态下,对当时所处的情境加以研究、评价和认识,对其所感受到的情绪作出判断,决定究竟是何种情绪的心理过程,我们就称之为意动。任何意动,都是心理的个体有意识地将生命冲动指向一定客体的活动。从动力学的角度看,心理能,是意动的基本动力。意动,总是有意识地将一个特定的客体,包含在自己之内。意动,不能离开内容和客体而独立存在。意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意动:心理过程中的情绪研究与评价

当心理的个体感受到情绪的时候,由于无论是哪种情绪,都会促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因而,心理的个体并不能够仅仅依此现象,决定这个时候的情绪内涵是什么,实际上,还要根据对当时处于什么样的情境所作的判断来决定。

心理的个体在情绪状态下,对当时所处的情境加以研究、评价和认识,对其所感受到的情绪作出判断,决定究竟是何种情绪的心理过程,我们就称之为意动。

任何意动,都是心理的个体有意识地将生命冲动指向一定客体的活动。

意动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心理的个体的一种积极的、自觉的探索过程。

——一种心理的个体以某种合目的的形式,将其所感受到的情绪趋向专一目标,以与具体环境取得联系的过程。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心理能,是意动的基本动力。

意动,总是有意识地将一个特定的客体,包含在自己之内。

意动,不能离开内容和客体而独立存在。

意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它,必然要联系一种内容,指向一定客体。

离开了内容和客体,意动,也就无由产生。

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客体,是指伴随着意动而呈现在心理的个体内在世界的,客观情境的主观映象。

它,即可以是比较肤浅的感性形象,也可以是较为深奥的抽象概念。

它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心理的个体对其所处的客观情境的理解。

而这种理解,则与心理的个体的认识结构有关。

同时,还经常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经过组织调整后的创造、假设的痕迹。

例如,很早以前,法国军舰在执行搜索遇难者的任务时,中午时分,观测兵发现远方海面上有一只满载着人的木筏,打出SOS信号,在水上漂流,根据这一报告,许多官兵也都对此确认无疑,于是,急速向木筏接近,甚至,还听到了呼救声,然而,待靠近跟前时仔细一看,原来,那不过是几根树枝在波浪上漂浮,即属此类现象;

又如,当人们在惊慌失措时,往往会产生错觉(按:指所得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之刺激特征不一致的现象),“草木皆兵”,究其原因,也在于此;

再如,由于在海上飞行时,远方天水一色,分不出天空与海面,飞行员很容易将海面当作天空,而将飞机飞入海中,造成事故,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据说,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感到有一个大蜘蛛在干扰他,他想赶走它但总是办不到,这使他很烦恼,师父闻知此事,让他在坐禅前先预备一支笔,等蜘蛛来时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以便知道它来自哪里,和尚照办了,等他坐禅完毕一看,原来记号画在了自己的肚皮上,烦恼就来自于他自己,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有这样类似的体会;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以下的实验(Rothbart & Birrel,1977):让AB两组大学生看一个德国中年人的同样一张照片,惟对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对A组学生说,此人,是当年希特勒手下杀人集团盖世太保的首脑人物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杀害了上千上万的犹太人;对B组的学生则说,此人,是反纳粹地下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挽救过上千上万的犹太人的生命,然后,分别要两组学生就他们从照片上面部表情,来描述他们对此人的印象

实验结果发现:

A组学生均将此人描述为面貌凶恶、残忍成性的人;

B组学生均将此人描述为面容和蔼、心怀仁慈的人。

面对同一人物,而产生如此悬殊的人知觉,原因就在于研究者的事前说明,对AB两组学生发生了不同的“先入为主”作用。

AB两组学生,在所能获得的极其有限的经验下,以其既有的“纳粹”与“ 反纳粹”认识结构为基础,“带有色眼镜看人”,所以,他们对自己所得的人知觉的解释也截然不同;

看看这样一则古老故事的现代版: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枚钻戒,她怀疑是邻居孩子偷的,便暗中观察他的行动,怎么看都觉得他的一举一动像是偷她钻戒的人,绝对错不了;当后来她在自己的家中找到了遗失的钻戒,她再碰到邻居的孩子时,便怎么看也不像是偷她钻戒的人了,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可谓屡见不鲜;

再看这样一组问题:

法国人浪漫、待人热情而又善于享乐吗?

美国人爱玩、讲求实际而又入乡随俗吗?

犹太人有野心、勤奋而且精明吗?(www.xing528.com)

日本人有抱负、勤劳而又聪明吗?

英国人保守、沉着而且喜欢与人保持距离吗?

常说笑话的人乐观豁达吗?

不修边幅的人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吗?

女人比男人更会养育子女、照料他人而且温柔顺从吗?

戴眼镜的人智力较高吗?

教授都有点古怪而且平日里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吗?

……

有些人对其中许多问题会回答“是”,因此,当他们遇见法国人、美国人、犹太人、日本人、英国人、常说笑话的人、不修边幅的人、女人、戴眼镜的人或者教授模样的人时,对他们的行为即会有某种以偏概全的知觉。

毫无疑问,这些知觉常常是错的,有些法国人冷漠古板,有些美国人安静谨慎,有些犹太人淡泊名利,有些日本人草率从事,有些英国人外向而善于交际,等等,然而,用来区分人群的这种刻板印象却仍然持续存在。

毋庸置疑,他们将事物过分概括化了,即错误地把刻板印象的所有特点简单地归类到这一个集体的每个成员,即使那些特点中仅有几个(如果有的话)是真正适用的。

刻板印象可能是根据某些不同的集体特性形成的,例如国籍、民族、性别、身体特征和职业,也可能依据其它的差异来源,例如年龄、社会地位甚至态度和爱好,等等。

刻板印象的极端表现,就是所谓的偏见,亦即受过度泛化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而对一些人抱有消极的或敌对的态度。

诸如,有些人确实认为黑人愚蠢、懒惰而且性欲过强,或认为犹太人自私、贪婪而且不诚实,即是一个明显带有攻击性的种族偏见的典型例子。

因而,作为心理的个体心目中的客体,可能与真正引起情绪发生的实际客体,并不十分一致;

甚至,可能完完全全不同。

例如,有一个夜行人,肩上挑着一担东西,脚上穿着一双拖鞋,走在乡间用沙子铺成的僻静的小路上,路两旁,是密密的、高高的马尾松,偶尔,轻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声响,他感到有些紧张;乡间的夏夜,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路边青蛙跳进池塘的声音、虫鸣声,他害怕起来了,尤其是,树上不知什么鸟怪异地叫了一声,把他吓了一跳,突然,他感到有人在后,向他抛沙子,他惊恐地回头看去,却是什么人也没有,于是,他转头继续赶路,但沙子仍不断从后面洒来,他再回头看看,路上仍是空荡荡的,不见人影,他害怕极了,便加快脚步,最后,小跑以至快跑起来,但奇怪的是,他跑得越快,沙子洒得也越快、越多,待他终于跑回家时,已是又累又吓,像虚脱了一般,他,足足躺在床上一星期,才恢复过来,当时,很多人都相信,他是遇上“鬼”了,在这期间,他也总是两眼惊恐地对前来看望他的人神经质地叙述着他遇到“鬼”的经历,正如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幸亏他身强体壮,神经还不是那么太脆弱,没有因这次遭遇而垮掉,但他自此以后,再也不敢一个人走夜路了,其实,“鬼”由心生,明眼人都知道(读者显然也知道),那沙子并不是鬼洒的,而是夜行人自己洒的,因为,那条路面是用沙子铺的,当他穿着拖鞋在上面走动时,拖鞋带起的沙子便从后面抛洒下来,他把抛沙子的对象当成了“鬼”,由此,产生生理兴奋(因恐惧而心脏跳动加快),因而,对此加以确认,“是由于鬼的存在才使自己心情紧张的”(客体),并想,“身边到处阴气森森,鬼肯定在附近作弄自己,追在后面抛沙子,自己真的是好害怕”(内容),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在上述例子中,事物被看成是与其本来面目根本不一样的形象;

又如,当冒险去过架在岩石和急流上空的一座高而窄且摇摇欲坠的吊桥时,任何人都将会不由自主产生生理兴奋(因恐惧而心脏跳动加快),如恰在此时,有一个富有魅力的异性在场,并同自己进行交谈,这个过桥人就会由此而加以认定,“是由于他(或她)在场,自己才心慌气促的”(客体),并想,“自己一定是爱上这个人了”(内容),则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因恐惧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由于与异性的会面,而被认为是对这个人的好感;

心理学家曾经在一次有关“暗示”的实验中,用木头将人烫伤

实验开始时,实验者先从炉中钳出一块血红的铁块,悬置在受试者手臂的上方约 30厘米 高出处,然后,逐渐放低,并问受试者感觉如何,直到受试者感到灼痛而无法忍受为止,然后,用黑布将受试者的双眼蒙住,再用木块代替铁块,重复上述过程,不断告诉受试者“铁块”(实际上是木块)正在降落,最后,假装不小心将“铁块”掉在受试者手上,奇迹出现了,受试者的手臂竟然被普通木块烫起了一个大水泡。

当然,这种状况,只有在情绪未明朗化之前,才有可能发生。

意动,既然总是指向客体,那么,如果没有客体,也就没有内容。

意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因而,内容对意动具有依附性。

换句话说,意动,其实本身也就意味着内容。

比如,当我们欣赏三月桃花的粉红颜色,感受《二泉映月》的悲怆旋律,欣赏、感受即是一种意动,而粉红的颜色、悲怆的旋律则同时内在于意动,成为意动的内容。

内容,正是通过我们的欣赏、感受等意动,而获得了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