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胆囊炎舒肝利胆良效

慢性胆囊炎舒肝利胆良效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胆囊炎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证治述要]对于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应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症状显著者采用手术疗法,而对胆囊病变较轻的患者,手术后症状不能解除。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应进行抗生素治疗,直至体温稳定,局部无压痛和白细胞计数正常。慢性胆囊炎的间歇期一般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投以舒肝理气、利胆止痛、清热利湿剂。

慢性胆囊炎舒肝利胆良效

慢性胆囊炎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本病有时为急性胆囊炎的遗患,而多数病例常无急性发作史,发现即为慢性。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患者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冷水浴后更为明显。患者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的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B超检查可见胆囊缩小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碍。口服胆囊造影剂发现有结石时,则诊断可以确定。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胁痛”的范畴。本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肝气郁结 若因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皆能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2.肝胆湿热 湿热浸渍,壅遏阻滞,或饮食内伤,脾运失司,湿邪内生,郁久化热,蕴结于中,肝胆失其疏泄,导致本病。

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密切相关。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湿热内蕴所致以实证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故气滞不通,不通则痛。

[证治述要]

对于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应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症状显著者采用手术疗法,而对胆囊病变较轻的患者,手术后症状不能解除。对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可试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反复发作或伴有较大结石的胆囊炎,诊断一经确定,应行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应进行抗生素治疗,直至体温稳定,局部无压痛和白细胞计数正常。慢性胆囊炎的间歇期一般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投以舒肝理气、利胆止痛、清热利湿剂。

1.肝胆郁滞 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胁肋及上腹部窜痛,脘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频频,或大便不爽,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紧。治宜疏肝利胆,行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枳壳12克,白芍20克,川芎12克,香附12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酒大黄12克,黄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肝胆湿热 脘腹疼痛拒按,口苦口黏,恶心厌油腻,食少纳呆,嗳腐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利肝胆。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大黄12克,栀子10克,薏苡仁30克,牡丹皮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时轻时重,恼怒、抑郁尤甚,脘腹胀闷不舒,或食少纳呆,腹胀肠鸣,大便溏薄或时干时稀,排便不爽,舌淡胖大或有齿痕,脉弦细或弦缓无力。治宜疏肝健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味:白术20克,白芍15克,陈皮15克,防风10克,木香5克,砂仁10克,云苓20克,山药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4.肝胆郁积 右胁疼痛,状如针刺,固定不移,触按尤甚,脘腹痞胀,口苦咽干,急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治宜疏肝利胆,活血散结。方用柴枳金桃汤加减:柴胡12克,枳壳12克,郁金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9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山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2克,五灵脂6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中、晚3次服。(www.xing528.com)

慢性胆囊炎在治法上要着眼于“通”,兼顾到“和”。胆为腑,以通为用,慢生胆囊炎必有胆汁瘀滞,故“通腑利胆”为正治之法。……治胆切勿忘肝胃,通利兼顾阴血,使补而不滞,利而不伤,刚柔并举,是慢性胆囊炎治疗中值得注意的。——皖南医学院教授·李济仁

[常用成药]

1.胆宁片 每次3~4片,每日3次。适用于右侧胁肋不适,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小便偏黄,大便秘结者。

2.逍遥丸 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右胁胀满疼痛,时发时止,恶心,纳差者。

3.金胆片 每次3~4片,每日3次。适用于右胁胀满疼痛,时发时止,口苦口腻,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者。

[精方选议]

1.和中利胆汤 柴胡、苍术、枳实、甘草各9克,白芍12克,白蔻仁、郁金、猪胆汁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物。

2.牛胆散 鲜黑牛胆1枚,黑豆100克,郁金、半夏、枳壳、木香、白术各30克。将诸药装入牛胆内封口,待胆汁将药浸透后,置瓦上焙干,研末过筛,装入胶囊内备用。每次2粒,每日3次。1料为1个疗程。忌食油腥。

[康复指导]

本病的饮食调理十分重要。不可过食或偏食肥甘,严格控制脂肪和含胆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不可饮酒和进食辛辣食物。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宜过饱。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豆浆等,还应补充一些水果果汁,宜经常食消食健胃之品。

注意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均有利于本病的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