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诗之美:王维的完美之作,巅峰传神美

唐诗之美:王维的完美之作,巅峰传神美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巅峰的意思是在同类中写得最好了。完美的意思是没有瑕疵,当然还需要很美。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若只是论诗境的美,那么在唐人五绝中,王维这首诗恐怕是要算作第一了。王维的五绝中,完美之作最多,这首鸟鸣涧最具传神之美,堪称瑰丽、神音、天籁。如果我们使用物理的标准,那这又是一首巅峰完美的佳作,但是,它有着先天的不足,它只具有自然的审美性,而不具有与《春晓》、《登鹳雀楼》那样的普适的心灵感应。

唐诗之美:王维的完美之作,巅峰传神美

巅峰的意思是在同类中写得最好了。

美的意思是没有瑕疵,当然还需要很美。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也与《春晓》一样,是属于全天下人的,具有普适性。但是他第一联写得较为平淡,虽用了技巧,却有刻意造作的痕迹,这种情趣与后二句的深沉不太相洽。比之于《春晓》,它离那种普广之境还是稍隔了一层。像《春晓》、《静夜思》这样的诗作,我们不必多说它,因为人人都懂它,它是全天下人的诗,不同于诗人的诗。

有时候有种感觉,觉得这首诗是李白的戏笔之作,可能是喝醉了,信笔而写,写出后,也许就没修改过,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句子。李白可能没有想到,他的《静夜思》虽是一首小诗,却紧密契合了千余年来中国人离乡思家的心态,成为广被吟咏的名作。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若只是论诗境的美,那么在唐人五绝中,王维这首诗恐怕是要算作第一了。

王维的五绝中,完美之作最多,这首鸟鸣涧最具传神之美,堪称瑰丽、神音、天籁。单以艺术的造诣而言,也仅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能与之相仿佛。不过《独坐敬亭山》本质上是写情感,走的不是美的路线,而王维这首诗写得极是出人意表,简直就像是神音梵唱一样,尽得大自然之美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说到写山水自然之景,王维确实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王维的能处在于,他擅以最淡的文字写出余味不尽的意象,而且他更擅长的是将平常甚至是琐碎的事物组合起来,构成最美妙的画境,这一点,有诸多例子,可以参看本书对他的五律《山居秋暝》的点评。“人闲桂花落”,这个“闲”字与“桂花落”一结合,就变得微妙了。只有真正的闲,才可能有情趣会去体味桂花落。从下句里面我们看出,这个时间是在晚上。《菜根谭》里的名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真似从此句中脱胎换骨而来,也恰可做王维这一句的最佳注脚。

王维这首诗在构境布局上,与他的《山居秋暝》一般,几达鬼斧神工之妙。

“人闲桂花落”以动态而写闲,衬出心之静,桂花落为极微小之事物,见此细微,足证心的宁静和细腻。桂花落了,人似是更加无事可做,大自然因桂花的落而静了,而人也闲了(连赏桂花也免了,更闲了)。“夜静春山空”,则承首句的静谧,将夜的静扩展至春山,一个“空”字,凝练概括,于广阔中不见一物运动,自然静。

唐诗中,这种上联小,下联大,以小对大是常用的对仗方式,运用得好,也非常出境界和意味,王维这两句淡笔,虽不着力而极其出色。

单以上联而论,虽好也不过唐人一流水准,而与下两句一结合,就让整篇都活起来了,几个微小的事物,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意象鲜明的图画。

月出,其实是一种静景,惊山鸟的刹那,还是静态,但接下来,时鸣春涧中,就真是令整首诗顿成天籁之音了。

“时鸣春涧中”,之所以能令人惊艳,恰得益于王维前面三句的铺垫。只有王维人闲,体味桂花落的这种心态,只有夜静,春山空这样的大画面,只有月出、桂花落、春涧这样幽美的背景,那惊飞的山鸟才有如画般的寄身之处,那惊飞后的啼叫,才能够那么的清脆,那么的动人。只有夜静山空,配以一个心静至极、能静听落花着地的人,才能真切捕捉到这一声声的天籁。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如果我们使用物理的标准,那这又是一首巅峰完美的佳作,但是,它有着先天的不足,它只具有自然的审美性,而不具有与《春晓》、《登鹳雀楼》那样的普适的心灵感应。在某种程度上,它较《登乐游园》离化神之境还要隔一点。但是,柳宗元在这一首诗中创造意境和强烈的感情意志,却是极为特殊和出色的,即便是在整个唐朝,也唯此一首。它的奇特就如朱耷的画作一样,风格鲜明独特。

上联与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近乎是一模一样的笔法。而下联的意境也非常近似,简直就是李白诗的另一个版本。不过李白上下联之间的关联更紧密些,李白明显地将物象转换为了感情,而柳宗元只是继续白描一种物象。

当然,后人在这种物象中感悟到了一种精神世界,近似梵高呐喊》那样的精神世界。柳宗元用无声来表达大声,用纯粹的物象来表达精神上的空旷或者说是空洞,或者是表达他内心深处无与伦比的寂寞,或者是表达他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现实世界后所感到的那种彷徨和空无。

总之,在那样一种情境下的渔翁,即便他的感情是淡定的,即便是他端坐在渔舟上从容地钓寒江之雪,我们还是从这空旷的天地中,读到了寂寞甚或是惊慌。(www.xing528.com)

这首诗也许是柳宗元的写实,也许是他精神的投影,但无论如何,都绝不是一些文人所解读出那种的“雅趣”、“品格”,这首诗是另一种风格的“意象流”,柳宗元对此有甚深的领悟。我们读这种诗时,不能从文人诗的角度来解读,而应从哲人诗的角度来解读。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这首诗也广为人所称道,《唐诗别裁集》中只选了他这一首五绝。他擅长在诗歌中写日暮昏茫之际,那种羁旅惶惑之感。这首小诗造境非常和谐,种种景物浑然一体,尤其是他在字上的功夫,可谓洗练。“移”、“新”、“低”、“近”,都用得非常准确。“江清月近人”一句,传神,而且会心,仿佛在那深深的客愁之中,得到了江中明月的一丝慰藉,这就是这首诗最神妙之处。

诗人们的天性中,亲花亲水亲月,所以我们读到诗歌中的月亮时,要明白一点,它对于诗人的感情有特别的意义,它是一个能引起诗人种种感情的事物。

我常说李白受孟浩然影响很深,这种影响是近似血脉相连的影响,孟浩然亲近自然,对大自然有着深厚而细微的情感,这一点李白与他几乎一样。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和李白的“仍怜故乡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骨子里是一种本质。大自然在他们的心灵中是充满感情的,如父如母一样具有着亲情,慰藉着他们的孤独,在他们失意的时候,只有自然山水,才最贴近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思想走出了世俗的樊笼,他们的诗歌追求一种精神的彻底自由,而这种自由常常与大自然碰撞,那里是他们精神的天地。所以,我们很少看到李白、王维、孟浩然在诗歌里过多的说到家庭,那是束缚他们的地方,是他们努力摆脱的地方。至少,李白用他的流浪,王维用他的隐居,孟浩然也用他自己的方式,摆脱家思维的束缚,来追求那种精神上无拘无束的境界,而大自然满足了他们。所以,当他们的诗歌遇到了大自然时,便妙语天成,颇多神来之笔。

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种诗人人会得,原不需多讲。只一句“云深不知处”,便写出了一派高人风范。只在此山中,似是将诗意固定了,但“云深不知处”,却一下子就将诗意延展开去。就如同电影中的镜头变换,让我们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只在此山中,让我们心有期待,云深不知处,却让我们对云山惆怅,那份期待不免有些失落,有些不安。云深不知处,也极为凝练地表现了隐者远离尘俗的高士风采。

沙上鹭·张文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

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读张文姬的诗,才知道唐才女之高格,纵唐以后之须眉,不能相敌。张文姬是鲍参军妻,这首诗可能是写丈夫的,可能写给她的家亲看,表明自己的丈夫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也许是写给丈夫的,用沙头的水禽来激励自己的丈夫要志怀高远。或许,那时她的丈夫正处在低谷,她用这首诗来鼓励他。才女张文姬这首咏志诗是非常好的,在唐人的诗作中,这样好的咏志诗,也只有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几首而已。

诗中的高风,我们应当理解成机遇、运气、时势一类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贵人的提携,如果那样理解的话,这首诗的格调便降低了。

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这首诗是非常有名的应第诗,也就是考进士时写的应试之作。应试要写十二句排律,但他只写了四句,考官问他为什么不写了,他的回答是“意尽”。这首诗写到这里,确实意思已经圆满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里,将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诗句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实际上,祖咏的“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要比上两联佳句更有艺术特色。

祖咏这首诗,刻画非常细致,“终南阴岭秀”,要在一个“阴”字,正是因为在山的背面,难以化掉,所以才会“积雪浮云端”。“浮”字是个传神的妙字,为什么积雪在诗人的感觉里会是浮的感觉呢?因为它在云端之上,是因为云浮,云与雪光相混,故“浮”。第二联“林表明霁色”,要在一个“表”字,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是在高处,不说林下而说林表。一个“明”字,明在林表,说明日薄西山,阳光只能照到高处,于是下句的“城中增暮寒”,就来得非常自然了。这一句中,三个字,表,明,霁,都用得非常妥贴。为什么用“霁”呢,因为长安终南山六十余里,望向那里,一切都是隐约的,“霁”字用得正是非常恰当。

陶潜、王维的句子,固是咏雪的佳句,但写得都比较表面。而祖咏这首诗,观察得更加细致,将寒冷的境界构画得非常到位,一幅阴岭、积雪、浮云、日暮、林霁、寒山、寒城的图画,种种景物水乳交融为一体,转承得也极其自然,应当说,他是准确地抓住了终南余雪的特点和感觉的。

所以说,在这种构境的造诣上,唐人诗中可堪与祖咏这首相较的,唯有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廖廖数首。

对比下陶王二人的诗句:王维的一联,比较凝练,文字功夫很到家,但意境中缺少了意。同样,陶潜的句子也缺少了意,但他的句子在语言上更富特色,要胜过王维的句子很多。陶潜作诗,往往合于经典,经常站在哲理的层面上,这是他高于王孟的地方,这一联写雪就表现了这一点,上句是化用老子的句子,大音希声,陶潜要表达的是大雪时,天地的寂静,上句写声,下句写色,与王维的写法几乎一样,王维也是上句从听觉而得,下句从视觉而得。只是陶潜的诗句是古诗的作法,语言特色很浓重,极堪反复吟咏。王维的句子虽然工整凝练,但一语已尽,没有陶潜语句中流露出来的古风、高士之风,这就是两人气韵的差别。陶潜自可称为高士,而王维始终不脱为士大夫,达不到田园之本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