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发现王国维与赫尔德

西方发现王国维与赫尔德

时间:2024-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提到赫尔德的中国学者可能是王国维。王国维在他1904年发表的《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引述叔本华的《天才论》时提到了赫尔德,他说:“昔海尔台尔Herder 谓格代 Goethe 曰‘巨孩’,音乐大家穆差德 Mozart 亦终生不脱孩气。”王国维在他的《论近世教育思想与哲学之关系》一文中介绍了培根的感觉主义、笛卡儿的合理主义、卢梭的自然主义、康德的浪漫主义,并区分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路数。

西方发现王国维与赫尔德

最早提到赫尔德的中国学者可能是王国维。王国维在他1904年发表的《叔本华尼采》一文中引述叔本华的《天才论》时提到了赫尔德,他说:“昔海尔台尔Herder 谓格代 Goethe 曰‘巨孩’,音乐大家穆差德 Mozart 亦终生不脱孩气。”(8)此处海尔台尔即是赫尔德;而此处格代现在通译作歌德,穆差德现在通译作莫扎特。王国维于1898年进入东文学社,1899年开始追随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田冈佐代治学习西学。藤田曾教王国维《哲学概论》以及《哲学史》;而田冈是东洋学者,翻译过《维摩经》、《般若心经》以及《春秋左氏传》等作品,还出版过《苏东坡》一书;但他同时也是哲学学者,也是较早在中国教授哲学的学者,他的教学引发王国维去学习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据王国维撰写的《三十自序》,1902年他在留学东京物理学校期间,阅读巴尔善之《哲学概论》以及特尔彭(今通译作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之《哲学史》。这部书可能是指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一书(9),我们只知道桑木严翼对这本书进行了节译,1901年出版。王国维还翻译了桑木严翼(1874—1946)的《哲学概论》,列入哲学丛书初集,由教育世界出版社于1902年出版;其中使用了“社会精神”(social mind)一语,也使用了“美学”、“美感”等词(10)。桑木曾与天野贞祐一同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著有《康德与现代哲学》(《カントと现代の哲学》、《哲学と文艺》)(实业之日本社,1922年)、《西洋哲学史概说》第三部近世后期(岩波书店,1931)。1924年日本《思想》杂志第30期出版康德纪念号(カント记念号),内中就有桑木的文章。他对汉学也不陌生,他还著有《孔子の事迹》、《孔子の学说》等书,明治三十七年(1904)出版。

为深入理解王国维通过日本学术接触德国哲学的历史背景(11),我们有必要在此提供一点有关日本接受德国哲学特别有关文德尔班以及西洋哲学通史的语境,以及王国维在其中的地位。日本文部省从派遣留学生于1884—1890年在德国留学。其中包括井上哲次郎(1855—1944)到柏林留学,后来担任东京帝大哲学教授,在介绍德国哲学入日本的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本人发展了所谓现象即实在论哲学(12)。他可能也是较早把德文Geist以及Seele译成汉字“精神”的日本学者之一,见其1884年和有贺长雄一起编辑由东京东洋馆出版的《哲学字汇》(13)

其他介绍德国学术入日本的留洋学者还包括元良勇次郎(1858—1912)、中岛力造(1858—1918)。元良1883年始先后留学波士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88年回国教授精神物理学、心理学和哲学,此人未曾留学德国。王国维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两书译成汉语,1902年列入哲学丛书初集由当时位于上海的教育世界出版社出版,二书分别使用了精神(英文mind)、精神现象(英文mental phenomena)、社会精神(social mind)等语(14)。中岛1880年开始留学美国,后在耶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游学英国、德国,1890年回到日本负责帝大伦理学讲座。

日本京都学派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1870—1945)在明治年间特别是1899—1905年期间也广泛阅读了许多德国近代名家的著作,如尼采、歌德、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也包括文德尔班(15)。他本人发展了德国的观念论哲学。另一位日本学者、著名法学家、前东京帝大校长南原繁(1889—1974),20年代曾在德国游学,从文德尔班的弟子斯坦姆勒(Rudolf Stammler,1856—1938)问学,接触文德尔班以及康德哲学和新康德主义(16)。(www.xing528.com)

日本在早期明治时期曾有一段时间一些学者鼓吹学德国,德国学术在日本学界有不少介绍,甚至两位德国学者布瑟(Ludwig Busse,1862—1907)和科贝尔(Raphael von Koeber,1845—1923)也被延聘到日本教授哲学。前者1887—1892年担任东京帝大哲学讲座,后者接替前者于1893—1923年担任东京帝大哲学讲座,他们介绍了费希特、康徳、黑格尔的哲学(17)。当时德国的哲学教科书《哲学概论》、《哲学史概说》等都进入日本大学哲学系教程,存在论认识论均为日本学者熟知(18)

德国史家兰克的学生里斯(Ludwig Riess)被聘为东京帝大历史讲座,他把兰克史学介绍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史学向西方现代学术发展(19)。而王国维也是较早或者最早提到兰克的中国学者,他1900年为徐有成等翻译日本学者著《欧罗巴通史》所作的序中提到德国人兰克(Ranke),指出这本书原名《西洋史纲》,系日本学者箕作元八、峰岸米造仿兰克著作的作品(20)。同时代日本学者的德国史研究作品也被翻译成了汉语。和王国维、叶宜春、陈守谦等被称为海宁四才子的褚嘉猷(1873—1919)在清末翻译了日本河上清著《德意志史》四卷,由上海通雅书局出版洋装本一册(21)

1904年王国维正是在学习叔本华哲学的过程中撰文提到了赫尔德的大名,但当时可能并未注意到这位德国近代思想家其实在美学上也极有贡献,否则以王国维对于美学的兴趣(22),一定也会对赫尔德首发其端的移情理论有所评论。王国维在他的《论近世教育思想与哲学之关系》一文中介绍了培根的感觉主义、笛卡儿的合理主义、卢梭自然主义、康德的浪漫主义,并区分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路数。他在介绍德国近代哲学时说:“然新思想则异是,彼以事物自身之有价值者,为最同者,而不置利益于目中。因以为吾人之价值,非以其知其能故,亦非以其为人类之行为,而实际有所作为故,惟以其存在故耳,申言之,即以人之自身,本有目的,故贵重之也。而使人于其自身,所以得有价值者,一以为在于道德,一以为在于人类的天性的发展。”(23)显然第二个有价值者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