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应用

时间:2024-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国内多数企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EDI 应用还远未开展。三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在对EDI 的认识上尚未达成一致,有些上下游企业甚至没有意识到EDI 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商业化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普及,网络技术已逐步取代了EDI 技术,但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还处在起步探索过程之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应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物流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差距。我国的物流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信息化的整体网络,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努力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特点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之中,分析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层面的因素。

第一层面,基础信息化需求仍是主流。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这是所有行业信息化的共性问题、基础问题。物流企业同样也不例外

第二层面,涉及流程改造的信息化需求日渐突出。企业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此类信息化建设涉及流程,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

第三个层面,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例如销售商的库存由供应商的自动补货系统来管理,生产商的生产计划根据销售商的市场预测来安排等等。

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由浅入深的,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逐渐展开的。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是要有信息化基础为起点,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又要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这种情况也决定了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走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实践来看,物流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和成熟的领域,信息密集型企业是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呈现出十分不平衡的特点。

二、我国物流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比较少,即使有一些企业应

用,其水平也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经济主体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多数工商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已开始起步,但总体水平不高,程度参差不齐。以电脑普及和应用情况为例,国内工商企业的电脑保有量还比较少,近5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10 台,近8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50 台。在电脑的应用方面,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和销售管理,超过50%的企业将电脑应用于上述方面;而在其他环节和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企业最为核心的生产流程、业务流程、经营决策以及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还非常有限。

在物流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也比较落后。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2000 年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服务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远程通信能力和决策功能。这说明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已成为制约中国物流企业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的技术瓶颈。

(二)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仍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我国企业很早就在商品标识方面应用了条形码,其普及水平也相对较高。目前约60%制造企业的产品采用了条形码标识,大中型企业的普及程度更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38.8%的零售企业并没有完全实现条码化。这不仅对零售企业利用POS 系统实现销售效率提高有较大影响,而且影响了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采集与反馈、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相互合作、以及物流作业自动化的开展。

除商品条形码标识外,高效的物流活动需要对由销售单元组成的储运单元、货运单元及其在物流流程中的位置进行条形码标识。调查显示,我国75%的企业的储运单元和货运单元都没有条形码标识,93.6%的制造企业、100%的批发企业和97%的零售企业都没有采用位置码。可见,货运单元条形码、储运单元条形码以及位置码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水平还非常低。这三种条形码应用

水平低,一是直接影响计算机管理的物流系统的运作,二是限制了仓库管理自动化的实现。

(三)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

企业之间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利用的方式主要有EDI 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方式目前在我国的使用都非常的有限。

EDI 是一种有效的、新型的商业信息管理手段,其应用范围还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进出口企业与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之间的使用。就国内多数企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EDI 应用还远未开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技术条件和信息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二是EDI 系统的开发成本比较高,多数企业缺乏充足的开发资金实力。三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在对EDI 的认识上尚未达成一致,有些上下游企业甚至没有意识到EDI 的作用。 (www.xing528.com)

网络技术应用更是停留在初级水平上。局域网、增值网(VAN)以及互联网是目前国际上物流领域中应用比较普遍的网络技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商业化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普及,网络技术已逐步取代了EDI 技术,但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还处在起步探索过程之中。据调查显示,我国建有局域网的企业,制造业为44.7%,批发业为31.3%,零售企业为62.7%。可以看出,局域网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水平还不高,只有零售企业的使用情况还比较好。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局域网目前还主要应用在信息共享、管理应用和打印服务等方面。此外,企业网站建设尚不普及,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利用互联网进行物流服务的采购和分拨)等仅在少数企业中开始探索。

(四)企业对各种系统集成软件技术的利用不够

纵观世界各个物流发展的强国,信息技术在其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另一个主要标志,是针对物流活动的需要开发的、使用大量信息技术支持的管理软件。这些管理软件不仅使企业实现了物流功能和业务流程的集成,而且可以将供应厂商、协作企业、用户及竞争对手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管理系统之中,有利于实现各种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物流系统集成软件,有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供应链管理(SCM)等。据调查显示,ERP、SCM 及VMI等集成系统软件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尚不足1/10,其中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略好于流通企业,如流通企业中实施ERP 的比例目前仅为3%左右。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首先,它阻碍了物流市场规模的扩大,使物流产业难以达到规模效应。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其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则在2%左右。

其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使得物流企业服务手段单一,严重限制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增值服务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甚至也有一些所谓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但从其经营、服务内容来看,这些企业为工商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仍然是以运输和仓储为主,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与手段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物流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在搬运、点货、包装、分拣、订单及数据处理等诸多物流作业环节上,手工操作方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都拥有一些自动化物流设备,如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堆垛机、自动巷道起重机等,但它们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率,主要根源就在于缺乏信息技术的配套应用。

最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使得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下降,物流市场难以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进入WTO 以后,我国的物流企业面临着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但是我国多数企业没有应用SCM 等流程优化技术和EDI、互联网等信息共享技术,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协调,从而影响每一个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增加物流方面的资源占用和成本开支,物流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就难以形成,这最终将影响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阻碍物流市场形成充分竞争的良性局面。

(二)建议对策

针对我国物流产业面临的信息技术瓶颈,我们应从全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培育、促进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强化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制定有关的对策措施。

1、政策指导

政府应当尽快制定推进我国社会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或纲要,以加快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需求。在这方面我国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通产省为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制定了5年赶超欧美的战略规划,并为此专门设立了“信息化推进战略本部”,制定了相关的法规。

2、加大研发力度

国家要鼓励和支持与物流相关的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的开发研究活动,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中加大对物流技术、特别是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物流管理和运营手段,如利用国家技改资金鼓励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引入各种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和系统等。

3、先进物流企业的示范引导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发展迅速的物流先进企业,例如经贸委所联系的30 家物流工作重点联系企业。这些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应当认真总结,为更多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示范。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考虑在上述重点联系企业中建立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示范工程或基地,探索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信息共享机制的途径和手段,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

4、教育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物流企业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物流领域信息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培训工作,加快培育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