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战三国:奸雄与商人的差异

商战三国:奸雄与商人的差异

时间:2024-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奸雄不奸商人的奸诈,得到的或失去的,也就是几个钱而已,而兵家的奸诈则处处都是要命的事。奸诈而不受谴责,奸诈有理,也只是兵战中才有的事。说他是乱世奸雄,不知许劭先生的依据及评价标准是什么。奸雄曹操,在赤壁被骗得几十万大军只剩下几骑随从落荒而逃。所以,曹操这人是个英雄,但不算奸。

商战三国:奸雄与商人的差异

奸雄不奸

商人的奸诈,得到的或失去的,也就是几个钱而已,而兵家的奸诈则处处都是要命的事。

所谓无商不奸,但如拿商人的奸猾与“兵不厌诈”相比,则简直就算不了什么。商人的奸诈,得到的或失去的,也就是几个钱而已,而兵家的奸诈则处处都是要命的事。

奸诈而不受谴责,奸诈有理,也只是兵战中才有的事。一部《三国演义》,就是比赛谁更奸诈的书,谁奸而不露,谁的心机更狠,谁出招更毒,谁就是高手,因为这时的奸诈行为有了另一个说法,叫做计谋。

商业行为讲的是诚信为本,而兵家相战,是摆明了要算计对方的,所以,只要是兵战,你就可以放心、放手、放胆地无所不骗,无所不忽悠。

那么,《三国演义》里谁最能忽悠,最能骗,也就是说谁最奸诈呢?若论谁是英雄曹操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若论谁是忽悠高手,则这两位英雄都算不了什么。相反,曹操是被人忽悠得最多,同时也是受骗最多,被骗得最惨的人,也不知罗贯中先生是怎么搞的,他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绝”,连鲁迅先生都说他“状诸葛而似妖”,却把奸雄的帽子戴给了曹操,就搞不懂在无所不骗的三国时代,奸诈和智谋到底有什么区别?

曹操年轻时,汝南的地方名人许劭,评断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说曹操是治世能臣,霹雳手段,一点也不过分。说他是乱世奸雄,不知许劭先生的依据及评价标准是什么。

纵观曹操的一生行事,基本上还算明白,当然,他也有搞小动作的习惯,比如说他担心别人谋害自己,不愿意在熟睡时有人靠近他,就说他梦中会杀人,还真的杀了来给他拾被的仆人,以证明自己真有这一坏习惯,但这种雕虫小技用得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大丈夫敢作敢当,明明白白。

他杀父亲好友吕伯奢一家,他毫不狡辩,而是摆明自己的处世原则是:“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www.xing528.com)

袁术大战寿春,曹操弄得粮草不济,为安军心,他借了粮官王垕的头,也是明着借的,而且还向王垕说明:“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就说曹操在汉献帝朝廷里不止一次以残酷手段诛杀异己分子,每一次都是被逼急了,而且每次大清洗都是证据确凿,很少有冤枉人的。

曹操的这些行事,说他心狠手辣还可以,因此说他奸诈能忽悠,还真高抬了曹操这个到处被人骗的人。

首先是朋友骗他。曹操对刘备,一直是英雄惜英雄。曹操在徐州兵破吕布后,并不追究刘备先前在徐州的不臣之举,而是把他带回许都,引见给汉献帝,并在相府左近安排给刘备宅院居住,还不时看望,与他青梅煮酒论英雄,虽有羈束之意,但无加害之心。倒是刘备心怀鬼胎,暗地里加入了谋害曹操的阴谋集团,他怕夜长梦多,于是骗过曹操,找个理由金蝉脱壳,逃之夭夭。

其次是儿子骗他。为了争夺嗣子之位,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明争暗斗,机关算尽,争着用各种手法欺骗他,曹丕用眼泪骗他,曹植用文才骗他,弄得他失望到了极点。

再就是对手骗他。曹操一生征战沙场,被对手骗得伤痕累累,九死一生,其中被骗得最惨的是在赤壁,说是蒋干中计,其实是曹操中计,他杀了能够治理水军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庞统献连环计,骗得他把船连起来最后大火烧时却动荡不得。黄盖的苦肉计骗得他差点葬身火海。奸雄曹操,在赤壁被骗得几十万大军只剩下几骑随从落荒而逃。

在《三国演义》里,只有关羽不骗曹操,说不能投降就不投降,所以曹操最看得起关羽,不投降还让他好吃好住,最后还以礼相送。待到关羽兵败身亡,最后安葬祭祀关羽的是曹操。

所以,曹操这人是个英雄,但不算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