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大学生而言,其社会化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整个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校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环。因此,我们认为探讨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就在于弄清楚在这一途径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及联系,明确各自的责任,明确工作方法。加强对这两种状况的研究,无疑对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这种纵横交叉的信息流,使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变得多样化、群体化。

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二)大学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1.任何个体的社会化,都只能在具体的生活、工作环境、组织教育培养和整个社会环境的熏陶下进行和完成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处在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下,受到不同组织机构的教育和培养,因而社会个体的社会化途径也不尽相同。就同一时期而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由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地位不同,所处的群体组织社会环境也不同,从而社会化途径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就大学生而言,其社会化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社会化环境的重点逐渐向社会转移,即有家庭、学校转为学校、社会,再由学校、社会转为社会

当大学生们还处于中等教育阶段时,他们的社会化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但重点已从家庭转到学校。

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组织上,还是在行政管理上,都与中等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学校和社会。但大学生个体对社会的了解和把握,还局限在他人所加工过的信息上,谈不上真切的亲身感受。这一方面造成了大学生“雾里看花”的朦胧感而易于极端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只能从宏观的整体上来感受社会的影响,加大了在社会化过程中消除“客观逆差”的困难。因此,愈是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学生,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状况对自身顺利社会化的影响,如若不能采取有力的措施,往往会造成自身下一个年龄阶段中进一步社会化的困难。

大学毕业后,对高中同班而未经高等教育的个体来说,他们已经历了一个社会职业的适应期,实际生活的锻炼不仅使他们成熟得更快,而且也使他们逐渐被社会所接纳。而经过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此时才刚走上社会,进入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始了社会化中的一个特殊时期——社会适应期。这时,“社会”对他们而言已是薄雾消散后的实体,他们对它的了解和把握,不再是借助他人提供的信息,而是通过自己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来体会和感受。相对大学时期而言,这时的社会已不是宏观整体,而是中观、微观的具体环境。社会学中将中观的社会环境称为“社区”,微观局部环境则称为“社会化执行者”或“社会化设置”。所以,更确切地说,大学生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社会适应期,是在社会和除学校以外的确定的社会化设置中度过的。“社区”和这些确定的社会化设置的状况如何,与大学生最终完成社会化的顺利与否关系极大。在整个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校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环。这一环的状况,又取决于下一环的努力。因此,我们认为探讨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就在于弄清楚在这一途径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及联系,明确各自的责任,明确工作方法。否则,就会造成对某一环的期望要求过高,使之力所不及,同时忽视了其他各环节的作用,削弱了各环节联系的整体功能,造成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的额外困难。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对大学生来说,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环境有两个较大且带根本性的变化。其一,发生在入大学前到入大学后;其二,发生在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这里我们暂时称其为“第一过渡期”和“第二过渡期”。

在第一过渡期中,家庭对大学生,除了血缘亲属关系造成的感情联系和经济依附外,其他关系及作用均已大幅度减小,甚至消失。家庭对大学社的“脐带”被割断,家庭的教化监护作用被学校和社会(主要指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所取代,从而加大了学校的责任。加上此时对他们而言,前后所处的两个环境虽然都是学校,但这两种学校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以至于使刚踏入大学的青年个体都表现出一种迷茫和失落,感到不适应,既增大了他们进一步社会化的困难,也加大了学校教化的困难。对此大学内部已极为重视,但大都只注意从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去分析,而缺乏用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概括。

在第二过渡期,学校的教化和监护作用让位给社会。社会的教化已不再采用大学生所熟悉的循循善诱的开导方式,而是在具体的社会规范执行中,通过惩处或赞赏来实施。就是说,这时的社会化环境与前一时期的社会化环境又有极大区别。前一时期是整体的理性抽象,这一时期却是局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前一期角色变化单一,这一时期却角色变化复杂。若当社会发展平稳时,学校与现实提供的背景材料反差不大,造成的困扰就小,角色就适应容易;而当社会在急剧的变动之中时,学校与现实提供的背景材料反差强烈,造成的困扰就大,角色适应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自然就增加了社会化的难度。因此,我们往往看到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困惑。加强对这两种状况的研究,无疑对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大学的教育者们应当把第一、第二过渡期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力求用社会学的理论去总结出这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社会化。

同时应该看到,大学入学前的教化是高等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客观基础。社会的中、微观环境,尤其是具体用人单位的教化则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而合理的延伸。三种环境相互联系、互相影响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正因为是个整体,必然要强调整体作用,发挥整体的功能。这就要求三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因此,为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社会化,各类机构、各种环境都应担负起各自的社会责任,是他们能够顺利的实现社会化,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提供社会化内容信息的渠道,从纵向单渠道转向多渠道的纵横立体交叉

随着社会个体的年龄增长,社会化环境的变化,社会化内容的信息渠道也迅速增加。个体再也不仅是从家长、老师那里吸取教化,获取可供进行社会化的信息,而是更注意和更相信同龄群体和同学朋友的教化,更加注意和利用书籍、大众传播媒介、书信等渠道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使他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展,活动范围极大地扩展。正是这种纵横交叉的信息流,使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变得多样化、群体化。大学生社会化,就其整体来看,是在社会这个总体的大环境中进行的,但就其过程和阶段以及具体内容来看,则又只能是在一些具体的环境和群体中得以实现。对大学生而言,更应该看到同龄群体所起到的作用。由于处在一个特殊的社会层次,大学生更相信与他们同龄或同文化群体的意见,因而表现出相互感染快、相互教化强的特性。例如新颖的社会思潮极易在大学生中广为流行和传播;有某些学生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口号也容易迅速地被大学生所接受和推崇。所以,加强社会化机构、社会群体的建设,把好信息渠道关,对大学生的顺利社会化甚为重要。(www.xing528.com)

2.大学生社会化的形式

总体上说,大学生社会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教化,也有自我内化;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有自觉进行的,也有无意进行的;既可能面对面地进行,也可能通过书籍、信件及各种大众传播工具进行。但不管是何种方式,最终都必须通过教化和受化的活动方式及互动状况来实现。依据教化与受化双方的活动形式及互动状况,大学生的社会化形式可表现为:

(1)从外在表观看,由无形到有形,由分散到集中

大学时期,高等教育机构就其功能来说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化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大学生的社会化大部分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有目的、有确定方向且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

(2)从受化形式看,有感性内化到理性内化,再回到外化体验

大学生早期的社会化形式更多地带有儿童的特征。由于自身知识的贫乏,社会生活经验不丰富,更由于推理判断力不足,因此这一时期他们大都通过感性的经验反复强化而内化为理性的知识经验。但他们自我意识已经萌发,知识也比以前有了相当的积累。于是,随着知识结构日趋合理,判断和推理能力相应提高,他们就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外界的选择和教化,而是更多的靠自身的内化能力去选择教化和接受教化,呈现出理性内化的状态。直到踏入社会,置身于具体的工作环境之中时。一方面,他们要学习新的文化、规范;另一方面,个体内化的知识还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外化”——即通过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以接受实践地检验;并在这种不断“外化检验,检验外化”的反复过程中体验升华,从而完成从社会化的理论型向实践型的过渡。

(3)从教化的形式看,由强制、单一到平等、丰富

大学时期,内化能力迅速提高,同时社会化的内容也大大丰富和复杂,因此教化的方式也相应变化,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化效果。这些教化形式的变化主要是:变强制灌输为平等讨论,注意说理引导;变简单罗列结论式教化为思维方式、方法论的传授;变强行的定向为诱导的定向。只有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化方式,才能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使健康科学、文明的社会化内容,被他们所接受。

(4)从受化者主体特征的变化形式看,有适应社会过渡到改造社会

大学生步入社会时,前人已为他们提供了既定的生产关系,既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并且也提供了确定的社会规范并划出了活动的田地。因此,他们在面对这个既定的社会时,其作为就不能只凭个人的主观愿望而随心所欲,必然受到现存条件的约束。这样对每个大学生个体而言,在通向社会化的人生旅途中,首先必须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本领和行为规范,而这就是适应。所以,大学生社会化的形式就其主题特征而言,首先表现为作为社会客体的适应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决不会满足于对现有社会的一味适应。他们在努力适应社会的同时,更关注着对社会进行改造,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随时准备付诸实践的愿望及要求。古往今来的历史都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改造社会的全部力量中,最富于开拓和创造精神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因此,从适应到改造,边适应边改造,显示出的正是他们从社会客体到社会主体的发展变化轨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