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介绍

高考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介绍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考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贺祖斌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开始了,身为教育学者和高三学生家长的我,面对这“天下第一考”,深怀期许,又有许多的无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关高考的改革引发公众的热议。如何才能使我们的高考制度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省属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采取面向以本省为主,兼顾全国各省的招生方式,实现省内均衡。

高考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介绍

高考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贺祖斌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开始了,身为教育学者和高三学生家长的我,面对这“天下第一考”,深怀期许,又有许多的无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关高考的改革引发公众的热议。恢复高考30多年来,它已成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是一生中最公平竞争的机会,它一再证明“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成千上万的考生通过高考这个“拐点”,走向新的人生,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但高考制度所存在的一考定终身、形式单一等弊端,越来越受到家长和专家的诟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诚然,高考制度演化成今天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确有其诟病之处,因为它影响了几代人的教育方式、学习方法,影响着教育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整个学校教育以高考为中心,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创新能力缺乏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如果说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现行的高考制度并不过分。

但把所有责任都推在高考制度上,也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为,高考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一个考试制度问题。

高考制度的产生和演化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的考试制度由来巳久,建立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使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逐渐制度化。科举制度从隋唐建立到1905年废除,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最初的目的是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它让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参政治国,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理想。科举制度客观上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科举的考试内容单一和考试形式僵化的弊端日益突出,考生的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大大限制了考生的视野、创造能力、独立思考,再加上中国重术不重技术的传统,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科举制度的最终消亡。科举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已经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了,目前的高考制度无疑深受其影响。因此,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单纯地指责高考制度本身当然是无辜的。

另外,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是目前我国的现状。尽管经过了10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从1999年扩招前在学人数达到600多万人的总规模,毛入学率为9.8%,到2009年总规模2979万人,毛入学率增至24.2%,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相对于有13亿人口的大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仍然匮乏,无法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供需矛盾突出,是应试教育环境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考,客观上也成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中学就学什么,前几年在全国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成效并不如预想的那样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指挥棒”在起作用。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高考竞争依然激烈,应试教育的弊端依旧突出。

尽管有众多的弊端和万般的无奈,平心而论,高考制度仍然是现在唯一的、最公正的、又适合国情的人才选拔制度。因此,要取消高考制度那是不可想象的事。面对公众的指责,高考制度的改革何去何从?如何才能使我们的高考制度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新出台的《纲要》明确了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将是给社会和公众的一个希望。

我认为,未来的高考改革将从均衡性、分类型、多元化等方面进行逐步推进。

均衡性主要是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高等教育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24.2%,但东西部地区差异很大,比如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分别超过40%,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贵州、云南分别只有13.8%和16.2%。均衡性应该考虑到地区的长期差异和历史的因素,因此,招生计划不能一刀切,应该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以弥补长期来形成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欠账。

分类型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高校采取不同的招生方式。教育部直属高校面向全国采取考虑地区差异、自主划定录取分数进行招生,在招生指标分配上应考虑各省区的人口比例,考试方式上采取全国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省属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采取面向以本省为主,兼顾全国各省的招生方式,实现省内均衡。高职高专可采用完全自主招生模式,随着未来适龄人口的减少和高考录取率的增加,高职高专可以开放招生:可采用不受考生的户籍制度限制,直接接受考生报名申请,自主组织考试并划定分数录取。不同类型招生方式将有利人才的培养。

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招生制度、学业评价、录取等方面。改革目前单一的招生制度,建立多形式的招生体制;对考生的学业评价不是依据唯一的高考成绩,而是采用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综合能力及特长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尽量全面评价其综合素质;多元录取方式即除统招之外同步采用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非统招的方式,比如北京大学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高考,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和惯性运行的机制,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何其难?但如不改,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创新人才的培养出路又何在?我们拭目以待。

——摘自:《广西日报》2010年4月16日

【注释】
(www.xing528.com)

(1)本期主持贺祖斌,课题组成员:廖容、徐秋玲、王国亮、孟瑞、段明广、彭淑媛、周怡娟、刘魁、李娜、马进、兰香旭。该文发表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http://www.hie.edu.cn/和《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并被《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华禹教育网.教育部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http://www.huaue.com/

(3)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束.http://www.jxcg.edu.cn/

(4)中国新闻网.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评论集.http://www.chinanews.com/

(5)人民网.袁贵仁部长活动集.http://edu.people.com.cn/

(6)焦新.刘延东对教育部提要求.中国教育报,2009-11-2.

(7)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今后将会面临的几道坎.http://edu.hsw.cn/

(8)教育部.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召开.http://www.moe.edu.cn/

(9)中央政府门户网.教育部授予长江大学15名同学“舍己救人英雄集体”.http://www.gov.cn/

(10)中国新闻网.新大学校长称“办大学要去官化”引热议.http://www.chinanews.com.cn/

(11)11名教授公开致信袁贵仁:直面“钱学森之问”.http://news.sohu.com/

(12)中央政府门户网.教育部: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培养应用型人才.http://www.gov.cn/

(13)中国在职研究生网.2010年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http://www.zzyjs.com/

(14)中国在职研究生网.2010年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http://www.zzyjs.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