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部分高等院校虽然引入了互联网+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教育、大数据+会计教育等教学模式,但是存在有名无实、徒有其表的情况,理论和实践之间脱节问题严重,目标和执行之间存在差距。

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一)学校和学生对大数据信息化的认知度有待提升

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现阶段虽然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普遍渗透到了会计工作过程中,但是高等院校和学生对其的认知程度仍然有待提升。这表现在部分同学只是听说过大数据、信息化、“互联网+”、网络化、智能化等高精尖技术这些概念,但是无法真正了解其具体的含义和特点,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自身的会计岗位和这些高精尖技术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除此以外,具体的实践也可以表明,学生在使用电脑会计系统的过程中,其熟练程度有待提升,有的同学只依赖电脑和互联网查询资料、收发邮件、聊天等,很少利用其学习专业知识,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当前阶段需要将“互联网+”、大数据、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等高精尖技术和会计专业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不过受地域、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等院校自身的网络建设有待提升,相比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高等院校,东部地区的院校无论是在软件配套设施上还是在硬件设备上,水平均较高,然而大部分硬件设备和软件配套设施无法在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实践活动中发挥足够的作用。部分高等院校虽然引入了互联网+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教育、大数据+会计教育等教学模式,但是存在有名无实、徒有其表的情况,理论和实践之间脱节问题严重,目标和执行之间存在差距。除此之外,虽然资历较老的专业教师在自身的教学领域经验十分丰富,但是也存在着观念守旧的弊端,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时间较长,而且过于谨慎,往往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路径,很少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大数据网络模式引入教学以及实践活动中,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大数据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即便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意愿,仍然无法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校内外存在教学效果不平衡的问题

区别于其他专业,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实践和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缺一不可。当然,部分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实践课程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合格才能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现阶段,不可否认的是校内外教学存在效果不平衡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虽然部分高等院校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企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仍然无法给应届毕业生提供数量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实习会计岗位,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走出校门之后的实践学习较易出现敷衍了事或者是岗位和工作内容不匹配的问题,造成了实习效果和实习目标的脱节。二是如今身处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确实给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之处,能够充分发挥资源的效果,帮助学生储备会计知识,但是对于一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很容易沉迷在游戏或者聊天过程中,而不是将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应用于学习中。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如果欠缺一定的监控手段,学生就会钻漏洞,退出学习系统转换到其他的页面,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又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校内外教学要求之间的混淆。由于教学场地、教学课程、教学周期上的不一致性,很容易导致校内的理论教师和校外的实践导师之间无法和谐统一,因此容易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沟通问题亟待解决,校园网络建设有待完善

自古以来,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出现误解的大多数原因是沟通环节出现了问题。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各教学主体之间一旦存在沟通环节的缺失,就无法解决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彼此都能够紧密联系、流畅沟通,才能够保障教学效果的实现。然而,在具体的落实阶段,首先,教师之间的沟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校内教学教师和校外实践导师之间缺乏沟通。校外的实践导师可以是校企合作的负责人或者是具体的企业会计岗位的前辈,由于各自有不同的教学进程、工作安排等,校内外的教师很难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接触,更无从谈及教学过程中的配合。其次,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听从者,属于客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是担任领导者的角色来予以教学指引,立足心理学的层次进行分析,让学生积极、主动、乐观地和教师之间保持紧密的沟通和联系的可能性较低。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借助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能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和交流,但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甚少有机会能够畅所欲言,特别是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往往更加倾向于向好朋友或者家人寻求解决之道,并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寻求教师的帮助。虽然大数据、信息化的进步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加先进的交流方式,如微信、QQ、电话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在微信群、QQ群里进行沟通,如教学教师发布教学任务、学生回馈学习情况等,然而这种沟通方式仅停留于表面。再次,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存在弊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很少主动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请教,尤其在会计这门专业课程中,有的学生理论课成绩较好,有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为优秀,各自都有着诸多的经验可以分享,但是二者之间不能够紧密沟通的情况之下,势必会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实现。

部分院校自身的校园网络建设并没有在其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发挥有效的、积极的作用。当然,接触新事物较快的年轻教师目前已经使用了师生交流平台、多媒体教学电子课件等来充实教学过程,然而模拟实操环节的教学系统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贯彻使用,对比企业运行过程中会计岗位实际需要操作的会计系统,这种校内的模拟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除此以外,大数据、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网络化、智能化等高精尖技术的引入应当将校园的网络建设提升到新的层次,学生可以应用更多的互联网软件操作系统来模拟训练,然而这部分网络建设受到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全部的高等院校都已经普及了互联网教学模式。

(四)培养方式升级过程中没有格外关注会计专业的特点

身处大数据时代,各大高等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必然会升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然而部分教师或者学校尚未在这种更新过程中格外关注会计专业的特点,使其实际操作和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实践操作阶段,实习周期不长,岗位指向性有待提升,实际操作的内容和自身学到的知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将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引入会计专业的升级调整过程中,需要对接社会资源,为会计专业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对口会计岗位,然而这一项目在落实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高等院校目前还没有总结出足够的经验,积攒下充足的社会资源。

(五)会计知识传播效果有待提升,培养目标不符合行业需要(www.xing528.com)

首先,当前选择会计专业的部分学生,在确定自己的专业选择之前,可能会出现被动选择的情况,这就导致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很难有足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兴趣不足就无法深入地进行学习,此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有部分进入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是被迫调剂或者是在家长安排下选择的专业,在兴趣缺失的情况下,无论教学过程如何改革都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身处大数据时代的会计教育自身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然而现阶段并没有足够的政策方针来引导大数据时代会计教育的走向,外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较为困难。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影响了会计知识传播的效果,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培养仍然需要不断深入地总结经验,加以改进。

现阶段,大多数高等院校培养会计类人才的终极目标是使其能够掌握充足的会计理论知识和管理学知识,拥有过硬的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技能,并且具备财务学思维和经济学思维,能够深入理解宏观环境和政策,然后应用科学的会计方法解决会计事务。总而言之,依然是培养以技能型为主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现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大数据促使各行各业不断进行创新,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也应予以升级,然而高等院校毕业的基础型会计人才无法满足行业需求,这就导致了多数毕业生的工作仍然是层次较低的基础岗位。据2019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报告显示,虽然就业率高达九成以上,但是其平均薪酬仅为2300元,而且主要是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吸收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进入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企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总体人数较少。由此可见,整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层次有待提升。

(六)课程设置、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式等较为保守,缺乏创新

第一,课程设置阶段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的适用性。科技水平的升级和国家推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需求,决定了当代会计人才必须能够拥有创新性的财务管理思想,能妥善处理各种财务和会计事务。基于此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才必须重视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立,不应该再用传统的财务思想和会计思想从事岗位工作,而要具备发散思维,虽然自身的工作是财务岗位,但是需要熟悉整个部门、整个企业、整个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财务要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掌控全部事务的能力,只有有全局观才能真正在会计行业中站稳脚跟。从当代高等院校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来看,其仍然有待完善。举例来说,设置的《会计实务》《基础会计》这些课程都属于较为纯粹的会计类专业知识,然而由于近年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领域的不断更新和调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科书并未跟上制度准则更新的步伐,这就导致了学生能够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实际行业需要、岗位需要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除了理论知识外,实践教学领域也存在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如今的实践教学仍然注重结果,只是教授给学生各个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进行虚拟情境的简单模拟,并未给学生深入普及实践操作的具体原理以及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如何进行解决的策略,这就导致在后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一旦碰到一些特殊情况却无法运用自身的实践技能妥善地解决问题。

第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完善。区别于其他专业,会计从业者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尤其是高等院校毕业的技能型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操守。现阶段,随着智能化、网络化、大数据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诸多的互联网企业,在自身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工作也趋于网络化、智能化,虽然整个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但是身处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就需要更加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然而,当前高等院校在培训会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并不完善。不仅理论和实践教育需要较大的投入,职业道德素养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不少高等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弱势,开设了有关职业道德的相应课程,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不只是流于形式,而是采用切实的、典型的案例,告知学生违反职业道德所需要承担的后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拥有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够从本我出发,尊重会计这一行业,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三,创新力不足。如今,我国的高等院校除了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以外,更加注重其未来的发展就业情况。尤其是像会计这样的实操性较强的专业,更要确保未来学生能够找到好工作。因此,不少高等院校开启了自身的创新创业之路,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部门。然而,这一系列工作取得的最终成果仍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都较为保守,这种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无法塑造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学教师还是学生,自身的创新动机都不充足,因此在后续的课程安排、学习内容等诸多环节,教学教师依旧是单方面传授知识,而不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这就导致了会计专业无法形成体系化的创新教育,课程中的创新元素较少,无法和会计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其二,现阶段的大部分高等院校中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是院校的高层领导或者是团支部就业指导部门等,任课教师由普通教师担任,这就导致“纸上谈兵”现象的出现,缺乏拥有足够创新创业经验的领导来牵头,自然也就无法形成系统化、能够应用于实际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其三,虽然诸多院校举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但是该比赛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无法和社会上的行业企业之间构成良好的衔接,经常出现“自娱自乐”的局面,无法确保学生仅有的创业创新技能和理论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用武之地。

第四,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无法充分吸引学生参与。虽然当代高等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地位,也在逐步改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其为中心展开教学,借助案例教育、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式等诸多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重要地位,致力于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然而,纵观多数的课堂表现可以发现,目前的课堂依然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于会计这门专业学科而言,教师无论是在传授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的过程中,都含有部分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必然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因此学生在学习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环节,往往是凭借自身的记忆来进行实操演练,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深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只能采用较为迅速、能够见到成效的记忆法、灌输式教学,自然就较少应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而且部分高等院校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教学设备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教师授课环节,采用传统的会计专业授课方式,能起到的学习效果极为有限,无法和社会需要有效衔接。

第五,创新型授课方式不科学。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对于培养会计人才而言,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也将创新工作引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部分院校选择将“创新创业基础”这门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传播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借助经典的案例,普及具体的创新创业知识。该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色之处就在于它较少地灌输理论,更多地以实践案例的形式展现课程要点,这一点和会计教育的教学思路不谋而合,都是更加注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身处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需要将大数据、智能化、网络化等要素融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构建中,然而多数院校的双创教育课程实践环节只不过是采用了竞赛的方式,这就导致其创新型授课方式不成体系,尚未成熟,无法紧跟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