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跨学科的学习环境,推进博士生教育创新

构建跨学科的学习环境,推进博士生教育创新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这种博士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美国模式还是较好地运转着,因为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所以,尽管整个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资助在相对减少,但是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还是会尽最大的可能支持博士生教育。为了适应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模式,以及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推出了“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资助申请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

构建跨学科的学习环境,推进博士生教育创新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这种博士生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美国模式还是较好地运转着,因为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美国整个国家科研投入较为充足,承担了整个世界二分之一的研发经费,其中大部分资助大学的科研。博士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博士生教育的运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科研系统,影响整个国家的创新力。而且,博士生教育作为磁铁吸引着全球最优秀的青年人才,国际学生占了约四分之一。在工程学科、科学与数学领域,半数以上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是国际学生,并且他们倾向于在毕业后并不立即回国,一半以上的留在美国。所以,尽管整个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资助在相对减少,但是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还是会尽最大的可能支持博士生教育。

不过,当前科学研究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各个学科都需要脱离传统方法,寻求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强调要面向复杂的实践问题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还要求研究工作能与应用相联系。这种“过于专业化”的博士生教育不强调合作研究,显得不适应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虽然科研拨款在总体上没有减少,但科研资助机构(政府部门的和私立的)正在逐步地改革传统的研究拨款方式。现在不清楚这将对科学研究和博士生教育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对人文学科领域影响不大,因为其不存在大量的科研资助。

为了适应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模式,以及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出了“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资助申请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该计划的目的是迎接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博士生教育所面临着的挑战,以期博士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若干个学科领域的精深知识,并具有技术、专业和人际交流技能,能在学术研究教育界中找到合适的职业,成为改革与创造的领导者。这个计划的具体目标有:帮助博士生较为独立地开展科研;所资助的博士生教育项目要有跨学科性质;训练博士生开展问题导向的科研工作;帮助博士生接触到学术界外的专业人士;设计好博士生教育的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例如教学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等。自2000年正式启动至今,70多所大学所申请的近150个博士生教育项目先后得到资助,每个项目最多可获得300万以上的资助,用于课程开发、学生生活费和学费。一般每个项目的一轮周期为5年,到期可以重新申请。每位申请加入该计划的博士生每年可获得3万美元的生活津贴,这远高于平均水准,目前只资助美国公民和永久性居民。(www.xing528.com)

该计划有三个特征具有启示意义:第一,拨款经费用于博士生教育而不是资助指导教师的科研,直接向学生而不是向指导教师提供资助,可以避免师生间可能会出现的紧张关系;第二,经费资助对象的转变同时反映了该计划的重点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第三个特征是跨学科性,希望博士生能准备好地研究社会实践或工业实践中一些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难以用单一的学科知识来解决。NSF期望通过这些转变能有助于博士生更好更快地获得学位。有必要指出,这三个特征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某个特征(如“直接资助博士生”)是首要的。例如,美国大学中有不少博士生获得连续4年的奖学金,不必承担教学任务,也不用必须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但是,《三个有魔力的英文字母》的两位作者调研发现,这种资助方式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博士生没能获得良好的科研训练,科研成果也不多。

总之,博士生教育的美国模式在较为充裕的科研经费资助下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这种模式保证了研究生有经费完成学业,科研项目有稳定的劳动力。这种模式蕴含着强烈的激励机制,促使师生们有着投身于科研的强烈动机,开足马力,努力处于知识创造的最前列。但是,过度的科研资源竞争使得师生之间的良师益友关系(mentorship)处于不良状态的可能性很大,项目时间的限制使得师生们有时会放弃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探索,学生也缺乏拓宽知识面的机会。美国博士生教育中许多问题都有可能源于该模式。该模式使得博士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研,学生需求被放在一边,形成了“从属于科研”的研究生教育文化。NSF的新计划让博士生有机会在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得到有效训练,从而适应并能在将来领导“基于问题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它通过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将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文化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