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终身教育理论:构建教师学习环境

终身教育理论:构建教师学习环境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陶行知也认为教育应贯穿于人的始终,体现其终身教育的思想。由此,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进入理论化的高度,引起各国的关注与重视,开始各种实践。在此基础上他出版《终身教育引论》一书,该书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在朗格朗看来,现代社会应承担终身教育推广的责任,无论个人在何地何阶

终身教育理论:构建教师学习环境

尽管现代终身教育发端于20世纪中期,但古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已有终身教育的萌芽。到近代以后,随着各国成人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初见端倪,直至20世纪中叶,经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及各国政府的努力,掀起终身教育的思潮。

1.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终身教育”虽然是近现代才提出的概念,但广义上来说,教育作为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各种活动,它与人的一生共始终这一观念,却早已有之。我国相传已久的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西方教育史上,古代哲学家、教育家的著作中便蕴含着丰富的终身教育思想。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自己对终身教育的看法。苏格拉底曾说:“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要继续教导、劝勉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理念,提出统治者在接受一系列的教育成为“哲学王”,任职之后,除了进行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也需要在余下的岁月里研究哲学,不断学习。亚里士多德也曾表明,需要教育的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训练,最好使全城邦的公民都“受到同一的教育”[41]。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也提出了类似终身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我们应该集中我们的精力,一生一世,在学校里面……”[42]

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反映了他的终身教育思想。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教育和自我修养。他将教育的过程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构成了从儿童到成年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可见,古代的哲学家、教育家都普遍认为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他们倾向于从人性的发展与自我的完善来论述终身教育,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展与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运动,使得终身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工业革命以前,出于宗教的目的,为使贫穷的人能够识字,阅读圣经,许多宗教团体创办夜校,教授圣经的同时,讲授习字、算术等。学习时间一般都是在晚间或其他工作之余的时候。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越来越多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促使资本家对工人施以补习教育。由此,各式各样的学会开始盛行。如英国1781年在曼彻斯特设立哲学会,1789年在伯明翰设立星期日学会,1796年格拉斯哥大学的约翰·安德森创立的安德森学院等,都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对人们以授课和学习。

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一些空想社会主义家也谈到了终身教育思想。欧文(Owen)着手创办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新馆”,即后来的“性格形成学院”。该学院既对儿童实施教育,也对成人开放。他还开办“工业和农业学校”,强调通过劳动和学习使工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战后,为恢复国内的生产,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成人学校开始出现,并确立了相关的成人教育法案,创建了成人教育协会,极大推进了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终身教育的体现。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谈生活教育》)这样的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普通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而且人人皆可以做先生,人人皆可以做学生,“大家共同追求真理,活到老,教到老,干到老”(《民族解放大学校》)。由此可见陶行知也认为教育应贯穿于人的始终,体现其终身教育的思想。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有关。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扫盲运动的开始,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现代终身教育首先在发达国家突显出来。

英国《1944年教育法》中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1956年法国的议会立法文件第一次出现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直至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了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首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把法文终身教育一词译成英文(Life Long Education),成为国际会议的议题。至此,终身教育开始向理论深度及制度化方向发展[43]

20世纪70年代之后,《终身教育入门》一书的出版,奠定了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一书,确定把终身教育作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1973年,《回归教育——为终身教育的战略》中也明确把义务教育、在职教育和成人教育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教育体制。之后,联合国召开了几次有关终身教育的专题会议,尤其是1977年12月的“使终身教育成为大学正规活动的一部分”专家会议,将终身教育思想拓展至教育领域的具体层面。由此,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进入理论化的高度,引起各国的关注与重视,开始各种实践。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终身教育定义为“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方面的连续性教育”[44],从而把终身教育与个人职业发展紧密相连。(www.xing528.com)

2.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探讨

朗格朗是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者。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的会议上,朗格朗所做的终身教育报告引起极大反响。在此基础上他出版《终身教育引论》一书,该书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朗格朗的终身教育理论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社会)要为人的一生(从生至死)提供教育或学习的机会;从人的发展和综合的统一性观点出发,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必须协调和统合;小学、中学、大学及其地区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文化中心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政府)应予以支持和鼓励;(政府或社会)应为本国公民有关劳动日的调整、教育休假、文化休假等措施的实施起促进作用;为了对以往的教育观念作根本的改变,应使这一理念(终身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45]

在朗格朗看来,现代社会应承担终身教育推广的责任,无论个人在何地何阶段所接受的教育过程,都应给予必要的援助。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注重职业的技能、艺术的表现力以及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充实。他强调,这种教育应当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

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极力主张对既有的教育进行重新组合和体系化,同时也强调尊重个人的主观能力性,即人格的整体形成。他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终身教育的发展,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继朗格朗之后又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力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多次会议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著作。该书中,委员会对终身教育作了权威性的界定:“终身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的而又分割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并认为“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串在这个体系的每一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46]

该书中对终身教育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与阐述,提出了二十一条革新教育的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建议是“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47]。也即要求各国以此为原则对教育进行改革。重视成人教育,把成人教育看作是终身教育的“顶点”。

《学会生存》还提出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科学训练和培养科学精神看来乃是当代任何教育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48],教育还要培养创造性及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教育要培养完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49]“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50],这种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与朗格朗的培养“完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经过三年研究,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终身教育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与阐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从更为广阔的国际背景来论述教育问题,从更广阔的视野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及可行性的教育革新建议和行动计划。充分肯定的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也更趋于理性化。

该书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21世纪的关键所在,必须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之上。对终身教育的内涵也做了进一步的提示,主张“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至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51]。关于终身教育的目的,该书赞同终身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但不是作为生产手段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应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

该书还指出教育将承担发展人的认识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不至于迷失方向等双重任务。为此,应转绕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四种学习加以安排,这四种学习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也是终身教育建立的基础。

至此,从20世纪70年代的保尔·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终身教育思想由确立到发展到后期的探索实践,最终形成完整的终身教育理论体系

终身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将学习的外延与内涵得以丰富化,强调教师学习的延续性,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终身教育强调了学习型社会中,个体(教师)通过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强调了学习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突破了传统对固定知识的学习。但在成人学习或发展上并没有提出具体而微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