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构建创新的物质环境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构建创新的物质环境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服务的能力,营造一个开放、自主、动态的课堂结构与功能,促进生态主体间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生态因子之间信息沟通与协调的良性关系。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构建创新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学习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不够重视,缺乏物质生态环境的稳定保障和依托,制约了高质量的教学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实际上,物理环境是否平衡与协调,直接影响着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效能的提升。本书重点讨论智慧教室、实训基地和双创基地,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效,实现人力和物力资源最大效益的发挥。要想在实践中实现课堂生态的理想目标和理论建设上的逐步完善,就要重视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自觉遵守符合生态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性与协同性统一的原则。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评价等多种生态因子构成的,每个生态因子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彼此相依相扶,共同构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有机整体。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对其进行理想信念、职业操守、思维品质、身心健康、实践与创新能力等全方位的培养与提升。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既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主动的学,是师生作为学习共同体互相交流、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生命演进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施加的教育影响一定要以能给予师生身心以整体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教师与学生完整的生命历程和成长,才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要自觉遵循整体性与协同性统一的原则。

二是交互性与共生性统一的原则。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之间、课堂主体与课堂主体之间都是交互共生的,它们之间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多元、复杂的交互联系和互利共生的关系。按照这种生态理念和认识,教室中座位的设计可以有多种形态,如马蹄式、圆形式、丛聚式、内圈式、小组式和单元组合式等。这些不同形态的座位设计,不仅改变了教室的物理生态环境,也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生态环境,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交互共生的“学习共同体”,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提供广阔的空间。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堂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他们相互间良好的交互与共生关系的建立。课堂作为教师安身立命、书写人生的舞台,作为学生增长智慧才干、启迪精神境界的主要阵地,师生之间通过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互动、思想的碰撞,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通过彼此合作、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和谐共进,享受着学习共同体所赋予彼此的智慧生成以及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温暖。因此,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也要自觉遵循交互性和共生性统一的原则。

三是依存性与自组织性统一的原则。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态因子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每个生态因子都享受着发展的同等权利。同时,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竞争与斗争,由此造成发展的失衡。正是通过这些竞争或斗争,生态系统才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更新、传递,使生命活力常在、生生不息。和生态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一样,课堂也经常表现出两种状态,即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服务的能力,营造一个开放、自主、动态的课堂结构与功能,促进生态主体间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生态因子之间信息沟通与协调的良性关系。在自组织原理的指导和支配下,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都能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自主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即使课堂出现偶发的非平衡状态,即紊乱状态,课堂中的各生态因子也能够为了维持自身的规定性和平衡性,自发地组织起来,利用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合理发挥自身的调适功能、补偿功能,消除紊乱,寻求新的秩序与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为而治。因此,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也要自觉遵循依存性和自组织性统一的原则。(www.xing528.com)

四是和谐性与可持续性统一的原则。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多种不同的生态因子构成的,这些生态因子之间以及生态因子和外部环境之间都会存在着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转换过程。课堂生态系统就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一定的教与学的时空内,作为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与所处的教学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换和融通,促使彼此之间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循环往复、逐渐适应、螺旋发展的和谐统一体。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不能按照同一个模子培养所有学生,要既重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也保证他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两者相得益彰。学校课堂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不是只有部分学生能享有机会和权利,就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完整的、优质的教育服务,不仅要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更应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启迪生活智慧、完善健全人格,使其成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要重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偏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把握,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强调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把握。当今的大学课堂一定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为其充满活力的一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应自觉遵循和谐性与可持续性统一的原则。

五是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统一的原则。开放性是与封闭性相对而言的,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微观生态系统,和任何生态系统一样,既具有封闭性,也同时具有开放性。课堂的封闭性是指每个课堂都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和系统,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有不被外界轻易改变或同化的特性。封闭性体现了课堂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和追求稳定的需要。由于课堂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以及与外部因子之间不断发生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系统中会时常出现不平衡的状态。为了使课堂生态系统重新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状态,课堂生态主体有必要与教学环境之间经常地、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对话和交流,及时进行内外环境的调整与修正,使整个课堂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开放与动态生成中,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在动态中实现内部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协同、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协调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实现课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质量规格的提升。因此,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也需自觉遵循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统一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