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思维训练的关键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思维训练的关键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学会思维,善于思维,发展智慧。思维训练的现状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智慧生成的关键。思维训练的方式本书认为,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最需关注的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质疑的鼓励、直觉的引导、隐喻的提升。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是不同的课程,在训练的视角、方法、内容上可能不一样。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思维训练的关键

张楚廷先生曾提出“5I课程方案”,包括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觉(Intuition),并强调课程应当给学生“5I”,或者说“5I”构成课程[51]。其中,兴趣是主动行为的“引子”,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一切的努力都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对各类信息的自觉思考,才产生内化或质疑。可以说,兴趣是智慧得以生成的重要源泉,不仅要从唤起学生的兴趣入手,而且,兴趣的激发和保持要贯穿始终。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手段,质疑导致智慧的生成,直觉是智慧的一部分,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所以,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质疑的鼓励、直觉和隐喻的发展等,需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1)思维及思维训练

斯滕伯格提出,智慧思维不是教师可以提纲挈领出能让学生原原本本照抄的原则或决定,而是学生自己需主动接受、内化和掌握的。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智慧教育中的思维训练之重要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广义的思维包括很多种类,如创新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隐喻思维、系统化思维等。而狭义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本书所指“思维”是指广义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训练是智慧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创设思考性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的隐性思维过程外显化,让学生明白其思维过程和方式,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通过将思维训练和知识习得整合起来改善学生的思维质量和学习成效。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学会思维,善于思维,发展智慧。

(2)思维训练的现状

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智慧生成的关键。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并不重视思维训练,而是以机械地模仿、记忆、背诵为主,让学生处于“低级”学习状态,限制了其思维的活跃,阻碍了其智慧的生成。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处于“被学习”状态,这样的心理导致了一种认识的产生:学习是一件“费时间、费精力,又难以学好”的事情。这无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幸福感。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教与学,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其各要素是相互促进的,再加上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引导,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而变智慧了的学生,更会学习,更善于思考。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职业院校,尤其是有些专业,不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和智慧开启,通常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学习方法更多的是机械模仿、记忆和背诵,隐没了学生的兴趣和质疑,导致毕业生的思维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3)思维训练的方式(www.xing528.com)

本书认为,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最需关注的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质疑的鼓励、直觉的引导、隐喻的提升。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是不同的课程,在训练的视角、方法、内容上可能不一样。只有发展学生学习思维方式和养成思维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具有生命的价值。

一是激发兴趣。兴趣对动机有决定性影响,兴趣在创造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无所谓创造。教师忽视学生的兴趣,也就忽视了创造教育。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遭遇的重要问题就是,没有改变中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枯燥、乏味、“弱智”,处于一种“被学习”状态,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要成为学生兴趣的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呈现趣、发现美、创造新。“呈现趣”是指呈现内容之趣、形式之趣,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整合、补充资源,选择“所学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发现美”是指在组织信息、传递信息等过程中体现美,引导学生自觉发现美、创造美,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之美、思维散发的直入主题之美、文化展示的新奇之美、专业特点的丰富之美、教学组织和任务设计之美、师生关系上的精神之美、课堂氛围蕴含的和谐之美等。“创造新”是指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感,教师开发新的信息,或以新的方式呈现信息,在最自由的状态下才富于创造性,领悟到创造性信息带来的新意和创造感。

二是鼓励质疑。巴尔扎克有句名言: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手段。质疑是一种品质、一种思维方式,更是探索的起点和创新的前提,是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质疑能力,首先是敢于向权威质疑,包括教师和书本知识,其次是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质疑能力是优秀人才,尤其是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张楚廷先生提出的“5I课程方案”中提到,质疑具有相伴性、本体性、开放性——在教育实施的整个过程,质疑都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提问是学问的组成部分,教学包括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发问、质疑。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多应是开放性的,而非总是指向标准答案的收敛性问题。质疑使教育获得开放性,教育的真谛是使学生处在质疑之中。然而,当前职业教育最缺乏的,应该是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引导。教师带给学生的绝大部分是确定性的知识,学生则机械模仿、记忆,毫无质疑的意识和空间。没有了质疑的条件,学生的质疑意识难以生长,质疑能力无法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对确定性、逻辑性和绝对性的过分依赖会导致消极影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个人知识生成,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才能帮助他们转识成智。引导学生的质疑,需置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职业院校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适切度,教师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以及教学活动、教学评估,还有教师等待的时间等都有可能引导学生的质疑或泯灭学生的发问。

三是提升直觉。直觉是不经过逻辑、不经过有意识的推理而识别或了解事物的能力。直觉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成分。直觉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存在,是生命本身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人走进生命深处的工具和方法,更是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所以,直觉是智慧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人文方面,要培养学生直觉而促进直觉多方位的发展。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教与学,不重视学生直觉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的压力,降低了学习的成就感。当然,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生的直觉,应该以发展学生的情感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直觉的全方面发展,提升整体直觉思维,即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直感、顿悟性的思维。教师要重新审视直觉的价值,理解直觉体验的普遍性,感悟生命的冲动,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拓展学生的视野,发现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愉快地直觉体验,使学生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来把握生命、理解生命、发展生命,使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获得美好的生命过程。

四是发展隐喻。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一个成功的隐喻是思维的典型认知过程,其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与活跃的创新思维,是一种思想创造。隐喻是学生认知与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强大工具。利托莫(Littlemore)指出,隐喻能力是一种松散类推和发散性思维的心理过程。隐喻类推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发散思维、想象找出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52]。王寅指出,隐喻能力即人们理解隐喻、解释隐喻有效性、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恰当的隐喻,以及评价隐喻表达是否恰当的能力,其既包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也包括能够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与活跃的创新思维的能力[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