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讨论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讨论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知识的建构性,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与合作性,具有知识建构性、学习分为多个层级、合作学习更有效等特征。

职业教育智慧教学:讨论

学习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最初的学习是口耳相传、直接模仿等形式的知识传授,学生获取的大多是直接经验;人类出现了语言、文字以及分工后,学习与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本与讲解成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形式,学生开始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可以看出,人类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能力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化的过程,具有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从个体研究到共同体研究、从无情境到有情境的发展趋势。

(1)什么是学习

哲学认为,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认为,学习是人们掌握知识与能力的一种特殊活动;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无论从哪种角度来分析,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学习存在于人类生产和各种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学习是自我完善的理论机制和不竭动力,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能力并优化自身的心智模式,这不仅关乎个人愿景,而且彰显出深刻的时代特征。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学习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是因为它与实践有密切联系,是解决客观世界实践问题的重要途径。应该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对既有理论的审视、充实和完善,准确分析、把握并解决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进步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可以认为,学习是受到认知(态度)、情感(情绪)以及精神活动影响的过程[7],是收集新知识、新技能、新态度、新体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个人行为的过程,具有主体性、目的性、目标性、活动性和过程性等特征。目的性是指,学习能够引发主体行为的变化,该行为变化必须是持久的、由后天努力得来的,包含知识获取、智能提高、素质优化、态度转变等方面[8];目标性是指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或经验、理解并巩固知识或经验而进行的自觉、主动、有目的的活动。主体性是指学习有明确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学习包括个体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和组织间学习。活动性是指学习既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也是人类认知与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过程性是指学习是一个过程,即满足需要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2)知识与学习

知识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是知识得以传播与再创造的动力。学习与知识密不可分,知识离不开学习,又反过来促进学习。

一方面,知识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目的。无论是个人的学习活动,还是组织内各层次的学习活动都是以获取和应用知识为直接目的。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在了解知识特征的基础上,遵循知识与学习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在教育界得到认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尤其重视知识的作用并致力于探讨获取和认识知识的方法,它强调知识是学生主动行为的对象。人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去观察、去推理、去探究、去验证,对已有知识进行修正、否定、批判并不断探索未知、认识未知、吸收未知、积累未知并掌握未知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从无到有的积累与创造过程,也是人们进行学习实践的过程。可见,知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学习的内容与目的。(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学习是知识得以传播与再创造的动力。知识只有被接受和运用才可以发挥作用和体现价值。但是,这个过程不可能自动地完成,必须通过学习来实现。学习能够促进知识的积累、流动和应用,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促进组织构建知识体系。按照学习的层次,可以将学习分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和跨组织学习,围绕知识进行的组织学习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形式。不同形式学习的共同作用能够促进个人创造并积累隐性知识,再将隐含经验的知识转化为可以理解和表述的知识,通过群体共享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播,以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接下来,这些知识被应用到实践中并循环下去,这些过程的完成必定要经历学习的过程。总的来说,学习是组织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3)建构主义学习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知识的建构性,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与合作性,具有知识建构性、学习分为多个层级、合作学习更有效等特征。

一是学习具有知识建构性。古宁汉(D.J.Cunningham)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9]。学生从选择性注意开始,选择需要注意的信息,排除自己认为不必要的信息,将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与新信息相互作用与加工,并进行意义建构。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学生将会重新选择新知识的相关信息或重新提取长时记忆中的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直至意义建构成功。

二是学习分为多个层级。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学习分为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两种。初级知识是指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具有规律可循,能够直接套用去解决问题;高级知识是指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需要学生对概念复杂性深入理解,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乔纳森(D.H.Jonasse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级知识获得、高级知识获得和专门知识学习这三个阶段呈“塔”状排列[10],由低到高分别是初级知识建构阶段、高级知识建构阶段、专门知识建构阶段。初级知识建构阶段学习的对象是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概念),通过练习获得;高级知识建构阶段学习的对象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对概念建立丰富的理解;专门知识建构学习阶段的对象是不同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要求学生运用逐步掌握的大量图示化模式及其之间的联系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

三是合作学习更有效。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往往都是以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知识建构。不同学生所习得的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会因为背景经验的不同而不同。合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11]。特别是在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方面,合作学习显著地体现了知识的建构性与情境性,受到了建构主义的广泛重视。在向同伴学习方面,有时同伴对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作用并不比教师差,因为他们比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习伙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