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明元: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

北魏明元: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魏明元——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北魏前期的 明元 、 太武两朝 , 曾实行过一种授予储君特殊权力的制度 , 即以世子监国 。《 北史 》 本纪则将立太子与 监 国记为同时 。( 3 ) 对于世子监国的年龄无定制 。明元、 太武两朝对监国的世子态度有明显不同 。除前列 6人外 , 还有两人参与监国机要 。明元帝时期的世子监国 , 有三条历史线 索值得注意。

北魏明元: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

北魏明元——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

 

北魏前期的 明元 、 太武两朝 , 曾实行过一种授予储君特殊权力的制度 , 即以世子监国 。 由于此制实施时间很短 , 两朝之后便在北魏历史中消失了 , 因而未能受到学未界的注意 。 笔 者芜集有关史料 , 对它的来龙去脉略作叙说 , 以期引起方家的研究兴趣 。

泰常七年 ( 4 22 ) , 明元帝拓跋嗣接受汉族士人崔浩的建议 , 又经与鲜卑贵族长孙 篙 等 人反复磋商 , “ 乃定策禁中。 五月诏立其子拓跋熹为皇太子 , 临朝监 国” ( 魏书 · 长孙茜传 》 , 下 引 《 魏书 》 不 再注 书名) 。 据 《 崔浩传 》 记载 , 拓跋嗣在在策封太子为国 副主 , 居正殿临朝的同时 , 还下令司徒长孙篙 、 山阳公奚斤、 北新公安同为左辅 , 坐东 痛西面 , ( ) 浩与太尉穆观 、 散骑常侍为丘堆为右弼 , 坐西痛东面 。 百僚总已以听焉 。当时 , 拓跋嗣避居西宫 , 时隐而窥之 , 听其决断 , 大悦 。一群 臣时奏所疑 , 太宗 ( 拓跋 嗣 ) : 此非我 所知 , 当决之妆曹国主也 。次年 , 拓跋嗣 病死 , 监国的世子拓跋寿即位 , 这就是有名的太武帝。 太平真君四年 ( 4 4 3 ) , 拓跋熹重 申旧制 : “ 令皇太子副理 万 机 ,

·

统百撰” ( 《 世祖 纪 》 ) 。 次年又诏侍 中、 中书监、 宜都王穆寿 , 司徒 、 东郡公崔浩 , 侍 中、 广平公张黎 , 侍 中、 建兴公古弼 , 辅太子 以决庶政 。 诸上书者皆称臣 , . 卜疏仪与表同” ( 同上 ) 。 正平元年 ( 4 5 1 ) , 监国的世子 拓跋晃先太武帝而死 。 从此, 这 一立嗣方式 便 不 见于北魏史籍了。 关于北魏世子监国的基本情况 ,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 ( l ) 此制只 在明元 、 太武 两朝实行过 。

( 2 ) 拓跋寿在监国前无皇太子身分。 《 魏书 · 太宗纪 》 已佚 , 宋人考证 今 纪是魏 澹 《 魏书 》 之残卷 , 其记载监 国初一段史实前后乖决。 魏收书关于监国前后的记载幸存 于 《 太平御览 》 。 然而 , 不论魏澹书 , 允 。 一 民魏收书 , 无立皇太子事 , 而 日临朝听政后 ,

·

悉称皇太子 ” ’ ( 中华书局本 《 太宗纪 》 卷末引《 宋人校语 》 ) 。 《 北史 》 本纪则将立太子与 监 国记为同时 。 而拓跋晃 监国时 , 他被策立为皇太子已有 1 0 余年了。 ( 3 ) 对于世子监国的年龄无定制 。 拓跋熹时年 1 4 , 拓跋晃则是1 7 岁 。

( 4 ) 根据崔浩的建议 , 监国的权力应是很大的 : “ 入总万机 , 出统戎政 , 监国 抚 军 , 六柄在手 。一旦世子监国 , 父 皇则应优游无为 , 颐神养寿 ” ( 《 崔浩传 》 ) 。 但拓跋嗣 只交出了部分政权 , 而对军权并不放弃 。 策封之始即对臣下表示 ; “ 吾与按曹游行四境 ,

叛柔服 , 可得志于天下矣 。 ” ( 同上 ) 次年, 北魏攻宋 , 庭议的裁决和调兵遣将部者战斗仍 是在拓跋嗣主持下进行的 。 至于拓跋晃监国 , 太武帝更是 亲 自命 将 出 师 , 指 授 节 度” ( 《 世祖 纪 》 ) , 重要的军国大事皆由己出 , 不容世子置嚎 。 当然 , 监国的世子也确有一定权力。 明元帝时 , 朝中 日常事务听其决断 ” , 军 国要务 须议于监国之前。 太武帝朝 , 世子能缓宣诏书” ( 《 释老志 》 ) , 可以按照 自己意图 直接颁发一些无碍大局的政令 , 凡 皇帝外征 , 由监国世子居守留台 , 尤其是对刘宋开战 , 两 朝皆用 世子 出镇塞上 , 以防柔 然趁虚而入 。 明元、 太武两朝对监国的世子态度有明显不同 。 前者极力抉植 , 尽量赋予较多的权力 ; 后者对世子存有戒 心 , 力图限制与削夺其权力 。 ( 5 ) 设 立辅弼是是世子监国的重要内容 。 拓跋 煮监国时 , 辅弼大臣一共是 8位 。 除前列 6人外 , 还有两人参与监国机要 。 《 刘浩传 》太宗寝疾 , 世祖监国 , 浩与 古 弼 等 选 侍 东 宫 , 对综机要 , 敷奏百挨 。 ” 8人中只 有崔浩是汉 人 , 余者皆为鲜卑或其他 胡姓贵 族 。 按 崔 浩 的规划 , 辅弼的权并不突出, 只 起师傅宾友的作用 。 但明元一朝 , 辅弼大臣的 权很重 。 《 穆观传 》 : “ 世祖之监国 , 观为右弼 , 出则统摄朝政 , 人则应对 左 右 , 事 无 巨 细 , , 皆关决焉。辅弼中 , 大部分为坐止车门右 , 听理万机 , 故世号 八 公” ( 《 长 孙 肯 传 》 ) 的成 员 , 新皇即位 , 他们又多转为中枢要臣 。 而拓跋晃监国时 , 辅弼清况变化较大 : 一是人数少了, 8位降至4 ; 二是汉 人比例增加 , 与鲜卑贵族形成平分秋 色 的 局 面; 第 三 , 同前朝辅弼相比 , 已 没有那么大的权势了 。

明元帝时期的世子监国 , 有三条历史线 索值得注意。 ( ) 世子监国的缘起 对于拓跋嗣实行世子篮国的起因 , 《 崔浩传 》 的记载较详 : 太宗恒有微疾 , 怪异屡见 , 乃使中贵人密问于浩 日 : t ’ . ” 一肤疾弥年 , 疗治无损 , 恐一旦奄忽 , 诸子并少 , 将如之何 ? 其为我设图后之计 。浩 日: , ’. ” · “ 必不得已 , 请 陈替言 。 自圣化龙兴 , 不崇储贰 , 是以永兴之始 , 社视几 危。 今宜早建东宫。 选公卿忠 贤陛 下素所委仗者 , 使为师傅 , 左右信臣 简在圣心者 , 以充宾友。 入总 万 机 , 出 统 戎 政 , 监国抚军 , 六柄在手 。 若此, 则陛下可以优游无 为 , 颐神养寿 , 进御医 药。 万岁之 后 , 国有成主 , 民有所归 , 则好尤息愧 , 旁无凯视 。 此乃万世之令典, 塞祸之大备也 。 今长皇子寿, 年渐一周 , 明睿温和 , 众情所系 , 时登储副 , 则天 下幸甚 。 立子以长 , 礼 之大经 。 若须待成人而择 , 倒错天 伦 , 则生履霜坚冰之祸 。 自占以 来 , 载籍所记 , 兴衰 存亡 , 鲜不由此 。太宗纳之 。 于是使浩奉策 告宗庙 , 命世祖为国副主 , 居正殿临朝 。 这段史料说 明: 1 . 北魏建国之 初 , 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实行的是不崇储 君 , 待 成 人 而择的原则 。 2 . 这 种不预立世子的习惯是造成魏初政治动乱的重要原因 。 皇位继承原则的不 明确性与魏初政体中氏族旧制的遗留密切相关 。 拓跋 鲜卑原是一个以 拓跋 氏 为首的 部落联盟集团 , 在进击中原前尚处于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 虽然 联盟首领的席位墓本已为拓跋氏所独踞, 但是仍需有诸部大人的认可 才 能 确 立 。 根 据 《 序 纪 》 记载 , 诸部大人在拓跋氏子孙中此或者彼是经常的事情 。 拓跋连的承位仍

遵循着这 一 程序。 入主中原后 , 拓跋联盔哈人汉族封建经矫 、 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 氏族组 织急剧地转变成国家机器 , 拓跋瑰本人也由联盟首领一跃而为专制皇帝 。 由于变革来得过于 急促 , 许多旧的传统被保留下来 , 其中就包括以贵族公选方式产生首领的观念和制度 。 《 资 治通鉴 》 卷 15 5载魏末皇帝即位 , “ 用代都旧制 , 以黑毯蒙七人 , · 一帝于毯 上两向拜夭毕 , 入御太极殿 , 升 昌合门 , 大赦改元 。这是北魏初期帝位继承仪式的 复活 。 魏初原黑毯所蒙 的七人代表着帝室七姓 , 与拓跋氏合为八族 , 是联盟 最初的核心部分 (详见 《 官氏志 》 ) 。 我们不能把这个代都旧 制只视为纯粹的礼仪形式 , 其内涵体现着一种庄严 的权力授受关系 , 暗 示 了贵族群体对皇权的分馨组 以及在皇位传承中包含着的公选因素。 拓跋硅虽致力于对旧传统 的摆脱 , 但侧重点在强化个人 专制权力方面 , 而对继承制度的改造不但无暇顾及 , 而且毫无 意识 。 因此 , 他一面对长子拓跋嗣表示 : “ 汝 当继 统 。一面 又 迫 使其游 行 逃 于 外” ( 《 太 宗纪 》 ) 。 这种皇位继承原则的不明确性 , 给魏初社会的政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 首先 , 它开 启了皇位凯靓者夺位的野心 。 因为没有对继承资格的明确规定 , 每个皇子 、 皇弟 、 皇侄甚至 皇叔, 在其 自认为符合继承条件 , 或在政治上军事上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都可向皇位伸手 。 例如拓跋佳被杀后 , 帝位的争夺是在其两子即拓跋嗣和拓跋绍之间进行的。 拓跋硅的同祖弟拓 跋仪则是在皇位尚未空缺时便开始了夺位行动。 拓跋嗣即位之初 , 其叔父朱提王也 自视有承 位资格 , 多次欲为不轨” , 甚至怀刀 入侍 , 谋为大逆 ” ( 《 拓跋悦传 》 ) 。 其次 , 它容 易引起统洽集团内部派系的形成和斗争。 拓跋鲜卑 的构成极为复杂 , 是多种部族成分不平等的 混合本 。 内部矛盾和权力争夺从来就十分激烈 。 拥立能代表 自己利益或有亲缘关 系的拓跋氏 子弟是重要的斗争手段 。 力举拓跋洼为主的贺兰部酋帅贺的是其母舅 ; 拓跋绍所以敢就父 自 立也 自恃有贺兰 部为后盾, 而拓跋嗣的支持者则另是一个派系 。 图谋皇位者为扩大实力 , 必 然广罗党羽 。 因此 , 整 个统治营垒 内部派系扰攘 , 集团林立 。 在拓跋硅时期, 拓跋仪的集团力 量最强 。 他们之中既有皇室成员 , 也有励臣大姓, 甚 至一些汉人也被卷了进来 。 拓跋迷晚年 , 凯舰者争夺皇位的行动此伏彼起 , 各派势力同拓跋迷之间、 各派系之间的 矛盾纷争愈演愈烈。 拓跋迷的皇位不断受到挑战, 他用屠杀来消灭那些已经构成威胁或潜 在 威胁的势力 。 最后, 恐惧 、 不安和过度的紧张使他的精神变态 。 不久祸生非虑” , 拓跋洼 被儿子杀害。 他死 后, 一 北魏政权一片混乱 , 、 崔浩所言永兴之始 , 社视几危” 即 指 这 一 变 乱 。 拓跋嗣即位后, 恶性循坏重新开始 。 《 北史 · 魏太宗纪 》 卷末论 日 : “ 明元承运之初 , 属廓定之始, . 于时浪顾 鸥踌, 犹有窥视 , 加以天赐之末, 内难尤甚 。前引 《 崔浩传 》 中拓 跋嗣谈及的怪异屡见虽属疑神疑鬼 , 但却表明 了这一时期政治危机的严重性 。 总之 , 拓跋嗣 已经认识到 : 必须确立新的皇位继承制度 , 否则还会酿成新的政治动乱 , 重蹈其父晚年的复辄 。 尤其在拓跋嗣弥年有疾的情况下, 变革更带有一种紧迫感 。 世子监国 的措施就在这一形势下实施了 。 ( ) 拓跋嗣对旧制的突破与妥协 拓跋嗣在魏初是个承上启下的政治人物。 他一生主要精力用 于治理 内政 , 终于使其父 创 立的基业免于崩溃 , 又为其子 的继续开拓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 在改革继承法过程 中, 他 显示 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 , 对于旧的传统 , 既有大胆的突破 , 又有所妥协 。 拓跋嗣 没有套用汉 族 的继统成法 , 对于崔浩的建议也进行了取舍。 一 方面 , 他不但确立了嫡长子的继承原则 ,

且在名

.

义上和实除_ L给予了世子很高的地位和权力。 另一方面 , 格子形势 , 又设置了同碎 地位很高 、 权限很大的辅弼机构 , 向享有特权的联盟贵族让 步 , 以期为改革建立一 个比较安 定的客观环境 。 设置职权甚重的辅弼 , 是拓跋嗣加强皇权的同时, 对八大人官特殊地位的肯定 。 联盟时 期, ’ 拓跋鲜卑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诸朝大人议事 , 主要决定公选首领 、 迁徙、 战 争 等 重 大 事(www.xing528.com)

它有个常设机构负责处理联盟 的 日常事务 , 名目为四部大人 ( 《 刑罚志 》) 。 以后随联 盟的扩大 , 其名 目和体制略有变化 。 拓跋硅 建国后 , 这 个诸朝大人议事的常设机构改称八部 、 大夫 。 《 官氏志 》 : “ 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 人 , 以拟入八 , 谓之八国常侍。著 名民族史专家马长寿先生指出 , 八部大夫与驻在散外的武官八部帅不 同 , 是参理朝政的中枢 要臣 。 他们执掌朝柄 , 权力极重 : “ 尚书三十六曹及外署 , 凡 置三百六十曹 , 令八部大夫主 之 ” ( 资治通鉴 》 卷 1 1 1 ) 。 拓跋嗣 即位后 , 这一机构仍延续下来 。 《 北史 · 长孙篙传 》太宗即位 , (长孙篙 ) 与山阳侯奚斤 、 北新侯安同 、 白马侯崔宏等八人少止车门右 , 听理 万理万机 , 故世号八公 。只是后来 , 拓跋嗣将八部大夫易名为八大 人 官。 《 官 氏 志 》 : “ 神瑞元年 , 置八大人官 。 大人下置三属官 , 总 理万机 , 故世号八公云 。显 然 , 八大人官属于贵族民主制度在新国家机器中的残 余形式 。 这类旧 氏族传统恰是魏 初不崇储贰原则存在的政治基础 ,是制约皇权发展的权力结构 。 拓跋嗣对于这个障碍物 不加以排除 , 反而将其纳人新制 , 可能有下列两方面原因。 第一 , 八大人宫制虽然脱胎于诸朝大人议事的常设机构 , 但又与过去有 很 多 不 同 。 首 先 , 它在一定程度 _ 七已受到皇权的支配和干涉 。 无 论八部大夫 , 还是八大人 官皆由皇帝设置 或定名 , 成员由皇帝任命 , 权限也由皇帝规定。 监国的辅弼则完全由拓跋嗣组建, 权限只是 议事 , 而无裁决权 。 其次 , 从拓跋嗣时起 , 八部大夫中正式确认 了汉人的席位 。 崔宏 、 崔浩 父子是博览经 史的汉族名士 , 极富政治 、 军事谋略 , 与野蛮落后的部落贵族形成巨大的 知识反差 。 汉族官僚不象鲜卑贵族 , 存在着强大的部族背景 , 只能依附皇权 。 由于有崔氏父 子的掣肘 , 这 个机构不再是氏族贵族的一统夭下 了。 第二 , 部落贵族是魏初民族压迫政策的政治支柱 。 北魏初期 , 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 盾。 拓跋鲜卑对周围各族和中原汉族进行残酷的征服战争 , 民族歧视 、 民族压迫构成了魏初 政治统治的主要内容 。 在这 一方面 , 拓跋鲜卑上层分子之间的态度完全一致 , 部落贵族是北 魏皇帝防御和征讨外族的中坚力量 。 由于民族隔阂 , 魏廷为防范汉族官僚势力膨胀 , 也有意 识地使本民族 在政权中处于主导地位。 《 李某传 》 曾讲: “ 时王业草创 , 心腹爪 牙 , 多任亲 信。另外 , 部落贵族的政治特权 自有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 所以任何损害他们利益的 举动 ,都必须支付沉重的代价。 改革非但不能成 功 , 还会触发恶 性事件 , 造成国家的分崩离 析。 对比 , 拓跋嗣是十分清楚的。 ( ) 明元 一朝的世子监国实施顺利 世子监国在明元帝一朝实施得 才较顺利 。 从泰常七年五月诏 拓跋寿以世子身分临朝听 政到次年十一 月即皇帝位 , 其间 , 未由此弓l起 任何较大的政治风波 , 成功地实现了皇位传 承。 拓跋 嗣没有贸然交出全部政权和 军权 , 大约基于这样的考虑 。 一 是对新制能否成功缺乏 把握 , 同时对辅弼大臣存有戒心 。 他担心世子年龄幼小 , 没有从政统军 的阅历 , 一且生变 , 很难驾驭 局面 。 二是 , 他 要亲 自领导一次筹划已久的对宋战争。 征南战争是在监国之制实施

不久展开的

经过多次苦战 ,北魏夺得了司州的全部、 充州和豫州的大部分。 从此确定了南

北对峙的形势

明元代朝的世子监 国实施顺利 , 原 因是多方面的 。 首先 , 这一措施顺乎历史潮流并经过了拓跋嗣 的深思熟 虑 , 缤密布置 。 反对者无 从寻找 借 口 , 不到万不得已不敢冒险 。 其次 , 部落贵族的特权基本没有遭到多大损害 , 故大体不取反对态度。 长孙篙是他们之 中的领袖人物 。 他身经什翼键 、 拓跋硅两代 , 为三朝元老 , 势 力很大 , 为人性格贪婪 , 反复 无常 。 在预立太子问题上 , 他态度暖昧 。 拓跋嗣对他进行试探时 , 长孙篙虽然 口 称立 长 则 顺” , 但犹强调以德则人服 ” , 暗示新制不得使他们的利益受损 。 在权衡利弊后 , 才转向 支持 。 长孙篙的态度代表了 当时大部分部落贵族的思想情绪。 征南战争的胜利 , 使这 些人的 物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拓跋嗣将战利 品班赐从官, 王公已下逮于厮贱 , 无不播给 。临 终前还遗诏把` 所获军实赐大臣 , 自司徒长孙篙已下至于士卒各有差 ” ( 《 太宗纪 》 ) 。 最令 他 们得 意的是 , 终于将崔浩排挤出了辅弼机构 。 由于崔浩反对南伐 , 拓跋嗣对其产生怀疑。 长孙篙等人乘势 罗织诬陷 , 落井投石 , 在拓跋嗣临终与拓跋熹 即位之交形 成 高 潮。 《 崔 浩 传 》 : “ 世祖即位 , 左右忌浩正直 , 共排毁之 。 世祖虽知其能 , 不免众议 , 故 出浩 , 以公归 第 。、 复次 , 世子的人选比较理想 。 一是拓跋寿年龄虽幼但颇有见识 。 崔浩称 赞 他 4 “ 明 睿 温 和 , 众情所系, ” 长孙篙也承认他。 监国时 , 总摄百撰 , 聪 明大度 , 意豁如也” ( 《 世祖纪 》 ) 。 即位之初, 他很快安定了局面, 显示了精 明练达的政治家才千。 二是拓跋寿的 母家是汉人 。 《 皇后传 》 称拓跋煮母杜 氏魏郡郡人 ” , “ 初以良家子入太子宫 , 有宠 , 生 世祖。因为拓跋寿母家无部族的特殊背景 , 也就不会影响到鲜卑部族间的政治平衡 , 不会 产生新的权力再分配问题 。 最后 。 拓跋嗣的早死 , ’ 使父 子间避免了由子时间积累而逐渐形成 的权力之争。

太武一 朝的世子监国 , 从一开始就十分难 产 , 到后来竟演变成皇帝与世子的火并 , 并最 终以此制被废结局 。 拓跋蠢与父亲不何, 对于实施这一措施没有兴趣 。 到太平真君四年诏令皇太子副理 万 机 , 总咙百撰 , 依世子年龄为标准 , 已比前朝整整推迟了三年 , 而且还是世子拓跋晃玩弄 阴 谋促成的。 《 魏书 》 有意迥护相关的史实 。 只有 《 高僧传 · 玄高传 》 透露 出某些内情: 魏虏托 跋煮管据平城 , 军浸凉境。 意舅阳平王杜超请 ( ) 高同还 伪 都。 既 达 平 城 , 大流法化 。 伪太子托 跋晃事高为师 。 晃一时被谗 , 为父所疑。 乃 告高日 : “ 空催枉 苦 . 何由得脱 ? ” 高会作金 光 明斋七 日。 恳忏 。 寿乃梦见其祖及父 , 皆执 剑 烈 威 问: “ 汝何故信谗言? 枉疑太子! ” 表惊觉 , 大集群臣 , 告以所梦 , 诸 臣咸言太 子无过, 实 是皇灵降浩 。 煮于太子无复疑焉 , 盖高诚感之力。 寿 因下书日 : “ t ’ ’ …其令皇子 副理万 机 , 总统百撰 。 · .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 上书如表 , , 又白纸为别 。 太武一朝的政治形势与明元帝晚年的危局情况迥异 , 自然使得拓 跋斋在世子监国问题上 取消极态度 ,

昔 先 , 拓 跋熹彻底变革了不预设储君的制度, 在皇位继承制度上完全采用 了汉族 王 朝的 嫡长子继统法 。 延和元年 ( 4 3 2 ) , 在册封太后和皇后的同时 , 公卿因兹 , 稽诸天人 之会 , 请建副贰为理 由 , 诏令年仅 5 岁的嫡长子 拓跋晃为世子 ( 《 世祖 纪 》 ) 。 其次 , 拓跋寿努力强化专制皇权 , 积极荡涤氏族旧制残余 , 卓有成 效 。 他借 二 世 之 资 , 奋征伐之气” , 对外开疆拓地 ,武功赫赫, 因而威望很高 。 对 内既能集思广益 , 又果于 杀戮 , 权不 下移 , 对朝臣公卿颇具威慑 力。 这时的魏廷 , 虽然仍以鲜卑人为政权骨千 , 但权 势已大为下降 ; 汉人参政比例提高 , 作用有所加强 。 这就使得北魏政权中贵族民主政治的色 彩不断减弱 , 公 选因素 日趋淡化 。 以圭竟出现了公卿出面请建副贰的滑稽场面 。 复次 , 拓跋 寿个人情况 也与当年的拓跋嗣不同 。 他 身体健康 , 精力旺 盛 , 没有一 旦奄 忽的感觉 , 更 兼本人聪明雄断 , 威灵杰立 ” , 哪里肯叠床架屋, 在 自己皇座周围附加上 个监国的累赘来束缚手脚? 世子 拓跋晃是个有权欲并富政治才干的人物 。 史称他好读经 史 , 皆通大 义” ( 《 恭宗 纪 》 ) , 对军国大事皆有独立见解 。 伐河西 、 讨柔然 , 拓跋 晃都坚持过正确的意见 , 对于拓 跋熹 修 静 轮 宫 , 他 也曾极力劝 阻 , 认为财力费损 , 百姓疲劳” ( 《 释老 志》 )。 拓跋煮欣 赏 他 的才能 , “ 恭宗所言军国大事 , 多见纳用 ” ( 《 恭宗纪 》 ) 。 伐河西一役 , 拓跋 晃有过一 次留台决事的机会 , 经 过这次初试锋芒 , 权欲大增。 他见父 亲对监国一事有意拖延 , 遂艇而 走险 , 与玄高玩 弄骗术 , 进行要挟 。 拓跋寿找不出正当的借口 , 只 好执行旧 制。 太武帝时期 , 随着皇权的加强 , 史籍 中已不见八大人 官听理万机的记载 , 监国的辅 弼故不再比附八公。 加之拓跋 扁不肯向世子 放权 , 辅弼的人数不但减少 , 而且职权急剧 转轻 。 经 过拓跋寿的有意安排 , 辅弼几乎成为监察和限制世子活动的机构 。 拓跋寿对辅弼人 选的要求是 , 一 要得力 , 二要忠诚 , 尤其不能容忍他们为忠于世子对皇帝怀有贰心 , 所以 , 东宫四辅皆是太武帝的心腹之臣。 如穆寿 , 前朝辅弼穆观之子 , “ 明敏有父 风 , 世 祖 爱 重 之 ” ( 《 穆寿传 》 ) 。 古弼原是太武监国时的辅弼旧属 , 因其忠谨 ” , 被拓跋熹称为社视 之臣国之宝也犷 。 两位汉族成员 , 张黎是太武的 亲 信, “ 军 国 大 事 , 黎 常 与 焉 ” ( 《 张 黎传 》 ) 。 崔 . 浩则为拓跋寿的第一谋主 。 正 因 这 个 缘故 , 太武朝的辅弼始终与世子 保有距离 。 《 张黎传 》 : “ 恭宗初总百撰 , 黎与东郡公崔浩等辅政 , 忠于奉 上 , 非 公 事 不 言 。 , , 《 古弼传 》 : “ 弼保傅东宫 , 有志成之勤 。一端谨慎密 , 口不言禁中之事 。拓跋晃监国后 , 努力施展 自己的统治才能 。 监国八年 , 他积极参与各种军国大事 , 亲 自 颁布了许多政令 。 其中以监国之初制有司课哉内之 民 , 使 无 牛 家 以人牛力相贸 , 垦殖锄 褥禁饮酒 、 杂戏 、 弃本沽贩诸令, 效果突出 , 不仅使垦 田大 为 增 辟” ( ( ( 恭 宗 纪 》 ) , 而且此后数年之中, 军国用 足矣 ” ( 《 食货志 》 ) 。 他还下令放免杂营户 , 插手 官吏的选举 、 任命, 刑法 的修定和国史的编纂。 辅弼崔浩忠于太武帝 , 不满世子 的越姐代厄和到处伸手。 他 凭借皇帝对他的宠信, 对世 子不断洗垢求瘫 , 施加政治 压力。 特别是由于宗教信抑和某些政见歧异 , “ 师生分 之间尖锐 对立 , 势若水火 。 崔浩本天 师道世家 , 而拓跋晃笃信佛教 。 崔浩发现玄 高参与世子 的政治括 动 , 借机大做文章 。 衣玄高传 》 称: 时崔浩 、 寇天 师并得宠于熹 , 恐晃纂承之 日 , 夺其权柄。 乃潜 日: “ 太子前事实有 谋心 , 结高公道术 , 故令 先 帝 降 梦。 如此论物 , 事迹稍形, 若不诛除 , 必为 巨害。

` 煮遂纳之 , 勃然太怒 , 即收高 。 一伪未平五年九月 , 高与崇公 ( 释慧崇 ) 俱被出系 。, _ 其月十五 日就祸 。 卒于平城之东 隅。 玄高被杀的城东 , 恰邻世子的府第 , 可见太武帝此举有警告拓跋晃之意 。 不久 , 太武帝又下 诏 : “ 自王 公已 下 , 有私养沙门者 , 皆送官曹 , 不得隐匿 。诏书规定的期限相 当严格 , 并 称过期不 出 , 沙门身死 , 容止 者 诛 一 门” ( 《 释老志 》 ) 。 两年后复大举灭佛 , “ 诏诸 州坑 沙门 , 毁诸佛象” ( 《 世祖 纪 》 ) , 太武灭佛的起因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 因 与 本 文 无 关 , 故不赘述 。 但诸家皆承认 , 崔措在其中起过重要作用 。 拓跋晃极力阻止灭佛 , “ 频牛表 陈刑杀沙门之滥 , 又非图像之罪。多次劝阻无效, 他改用 他祛 保护僧众, “ 恭 宗 言 虽 不 用 , 然犹缓宜诏书 , 远近皆豫闻知 , 得各为计 。 四方沙门, 多亡匿获免 , 在京邑者 , 亦蒙全 济。 金银宝像及诸经论 , 大得秘藏” ( 《 释老志 》 ) 。 灭佛事件 , 反映 了拓跋寿父子间的 明 争暗斗 。 此事的前前后后 , 说明了拓跋煮从监国之制实施之初就对世子保有警惕 , 并采取了 严密防范措施 。 , 、 但拓跋晃不是唯唯诺诺之辈 , 为了达到 目的 , 敢于使用各种手段 。 父子 冲突的公开化 , 预示矛盾将进一 步激化 , 斗争的性质必然会发生转化。 灭佛之后 , 太子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其一是努力培植 自己的势力 。 汉族士人高 允博通经史天文术数才学 出众 , 本为泰王翰傅 , 对太子只是受救授经而已。 拓跋晃对其百 般照顾 , “ 甚见礼待” ( ’《 高允传 》 ) 。 高允后来果然成为世子心腹 。给事中仇尼道盛 、 侍郎任平城有宠于太子 , 颇用事 ” ( 《 资治通鉴 》) 1 2 6 ) 。 开国元黝于栗禅拔子洛 之 官 任监御曹令” , 恒在侍卫的太武帝近臣 , 他也成为太 子争取的 目标 。 《 于栗禅附子 洛拔传 ` : “ 恭帝之在东宫 , ( 对之 ) 厚加礼遇 , 洛拔以恭宗虽则储君, 不宜逆 自接纳 , 恒 畏避屏退。太子到处拉人 , 连高允也看不过去 : “ 夫为人君者 , 必审于择人 。 … …顷来侍 御左右者 , 恐非在朝之选 , , ( 《 高允传 》 ) 。 其二是想尽办法消灭劲敌崔浩 。 崔浩监视着世 子的一举一动 , 有时甚至 故意为敌。 《 高允传 : ) ) “ 崔浩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 , 各 起家郡守 。 恭宗谓浩 日 : 先召之人 , 亦州郡选也 , 在职已久 , 勤劳未答 。 今可先补前召外任 郡易 以新召者代为郎吏 。 又守令宰民, 宜使更事者 。 , , 显然拓跋晃的意见 是 正 确 的 , 浩 固争而遣之。 世子注意到 , 太武帝虽然宠信崔浩 , 但在华夷之辨和南北关 系 等 问 题 上 , 有变态民族心理 , 崔浩曾因叹服南人汕鄙国化” , 几次受到他 的重罚。 拓跋晃 决定从这里下手离间他们的 君臣关系 。 崔浩恃宠而骄 , 忘乎所以 , 幻想在异族统治下恢复汉 魏大族的特权制度 。 他忽而欲齐整人 伦 , 分明姓族” ; 忽而 倡言以复五等为本。 崔浩 奉 旨编修国史 , 误把 皇帝务从实录的应卯之词信以为真 , 不但尽述国事 , 备而不典” ( 《 崔浩传 》 ) , 而且刊所撰国史于石 , 用垂不朽 , 欲以彰浩直笔之迹” ( 《 高允传 》 ) 。 拓跋晃乘机引诱对手犯错误 , “ 恭宗善焉 , 遂营于郊东三里 , 方百三十步 ,用功 三 百 万 乃 讫” ( 《 崔浩传 》 ) 浩书言魏之先世 , 事皆详实列子衡路 , 往来见者咸 以为言 。 北人无 不忿患 , 相与谙浩于帝 , 以为暴扬国恶 ” ( 《 资治通鉴 》 卷1 25 ) 。 因此触怒太 武 帝, 大 兴 国史之狱 , 非但崔浩被杀 , 而且清何崔氏无远近 , 范阳卢氏、 太原郭氏、 河东柳氏 , 皆浩 之姻亲 , 尽夷其族。甚至参与修史的秘 书郎吏已 下厚死 ” ( ( ( 崔浩传 》 ) · 事件前后 , 拓跋晃上窜下跳, 异常活跃 。 《 高允传 》 对此记载甚详 ; 初浩之被收也 。 允直中书省。 恭宗使东宫侍郎吴延召允 , 乃留宿宫内。 翌 日 , 恭宗

入奏世祖 , 命允骆乘 。 至 宫门, 请日 : “ 人当见世意 , 吾 自导聊 。 脱至 尊有问 , 但依菩 语 。允请 日: “ 为何 等事也 ? ” 恭宗 日: “ 入 自知也。既人见帝 。 恭帝日 : “ 中书 侍郎高允 自在臣宫 , 同处累年, 小心 密慎 , 臣所委悉 。 虽与浩同事 , 然允微贱 , 制由于 浩 , 请赦其命 。 ” “ “ ” 允竟得免 。 , . 一高 允为人正直 , 一再为崔借开脱 , 浩综务处多, 总裁而 已。 至于注疏 , 臣多于浩 。又 讲 : “ 浩之所坐 , 若更有余衅 , 非臣敢知。 直以犯触 , 罪不 至死 。传中还有很多拓跋晃翻 云覆雨 、 上下其手的内容 , 篇幅所限 , 故不侈录。 仅从上揭材料可证 : 拓跋 熹诛崔浩之举 , 世子 已预先知道 , 很可能有所参与 。 另外崔浩之死 , 国史触忌似不是主因, 当是别人罗织的余衅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 太武帝有个致命的弱点 , 果于诛戮 , 后多悔之。 盛怒 之 下 , 他 族灭了崔氏 , 很快便醒悟上当 , 发 出了崔司徒可惜的感慨。 . 清除崔浩后 , 世子与太武帝开始正面交锋 , 关于拓跋晃之死 , 《 魏书 》 的记载甚为含混 , 只言其亮于东宫未及死因 。 《 资治通鉴 》 卷 1 2 6叙述了一起世子党羽与太武心腹的争斗 , 结果魏主怒 , (世子党羽 ) 道盛等于都街 , 东宫官属多坐死。 帝怒甚 , 戊辰 , 太子以优 卒 。《 通鉴 》 的叙事是综合 《 魏书 》 而来的 。 《 宋书 · 索虏传 》 的记载与此 完 全 不 同 : “ ( 南征 ) 至 汝南瓜步 , 晃私遣取诸营囱获甚众。 熹归闻知 , 大加搜检 。 晃惧, 谋杀熹 。 燕乃 诈死 , 使其近习召晃迎丧 , 于 道执之 ; 及国 , 罩以铁笼 , 寻杀 之 。《 通 鉴 考 异 》 引 《 宋略 》 也称: “ 煮既南侵 , 晃淫于内 , 谋欲杀熹。 熹知之 , 归而诈死 , 召晃迎丧 。 晃至 , 执之, 罩以铁笼, 捶之三百 , 曳于丛棘以杀焉 。司马光不信江南传闻 , 故从 《 魏书 》 。 其 实魏收著史在北齐代魏不久 , 于前朝宫阁之事多用曲笔 , 迥护失实之处不少 , 南 人 无 比 忌 讳。 《 宋书 》 、 《 宋略 》 的记载可能有所渲染 , 但拓跋晃被杀一事基本可信。 其一 ` 拓跋晃 私取 卤获 , 绝非杜撰 。 高允 曾对世子屡行与民争利之事 , 多次劝谏` 可见 拓跋晃确属贪 财好利之徒 。 其二 , 拓跋晃死际 , 东宫从属多受诛连 。 如果不是大规模的谋反事件 , 太武帝 不会这样处理 时。 其三 , 世子谋杀其父 , 从父子 权力之争的演变过程来看 , 完全合乎逻辑 。 总之 , 拓跋晃绝非正常死亡 , 只能与父 子间的政治斗争有关 。 、、 拓跋晃死后 , 北魏的世子监国制度也就 自行废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