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领导干部的两种心理,克服攀比心态

当领导干部的两种心理,克服攀比心态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韩桂芝认同了这个观点。对干部来说,最关键的防线是自守。一名领导干部应当懂得,名声与生命、生命与财富、得到与付出的利害关系。领导干部腐败的沉痛教训警示我们:领导干部掌握权力,面临种种诱惑,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腐败的“俘虏”。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克服攀比心态,确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获,不为人情所困,堂堂正正做人,廉洁自律做事。

当领导干部的两种心理,克服攀比心态

与他人比较,已成为一种习惯思维方式。比的结果,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顺畅,不满意、不满足、不平衡心态常有,人活得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

我们常说,身病、脑病、心病,人最怕心病;身累、脑累、心累,人最怕心累。

一般讲,累有三种。第一种是身累,主要是体力劳累;第二种是脑累,主要是智力劳累;第三种是心累,主要是心理劳累。这三种累是很不相同的。体力劳动的身累一般是不伤人的,恢复比较容易。智力劳动的脑累,对人的伤害比较大,恢复起来不容易。最怕的是心累,与别人比,赌气、怄气、憋气;同别人攀,寒心、灰心、伤心。心累对人的伤害最大最深。人们有时说真累,其实就是心累。

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远比今天落后,可民众似乎没有什么怨言,也没太多“相对剥夺感”,因为当时人们普遍状况都差不多。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公共投入大幅增加,但与其他人比较起来,仍有人有“被剥夺感”。

现在有些人与大款比收入、比排场、比享受。有的人看人家开名车、住豪宅,自己得到的却那样少,心有不甘。有的人总认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常和有钱人比享受,和高收入者比报酬,和企业家财富,越比心理越不平衡。内心一失衡,就容易失态。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得到满足,也会欲望膨胀、贪心不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往往心生邪念,通过非正常手段谋权谋利。

如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徐炳松就在悔过书中自述,他自以为素质、智商、地位比那些富商高,而人家富了,自己还“清贫”着,心理不平衡,由此造成了腐败的内在动因;而商人们为保护既得利益和寻求新的利益,自愿或不自愿地将利益的一部分拿来换取权力的保护和支持,由此造成了腐败的外在诱惑。

有位“知心朋友”曾这样奉劝贪官韩桂芝:“韩姐呀,你以为你清高,你不食人间烟火?别人都把你当傻子呢。人家给你送礼,你拒绝,人家就以为你对他不信任,他会去找别的领导。你这不是壮大了别人的队伍,孤立了自己吗?你要是成了光杆司令,你的工作还怎么干?”后来,韩桂芝认同了这个观点。这段话反映了腐败领导干部的两种心思:别的领导干部或许也在收礼,因此,自己不收白不收;收礼是一种人情往来,可以增进与送礼者的信任。拒礼,有可能使送礼者难堪,甚至可能把送礼者推出自己的“圈子”。

一部分“晚节不保”的腐败高官往往具有这么一种心理:他们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仍然两手空空,不划算,因此在退休前,抓住机会能捞一点算一点,作为“弥补”。有个官员原是市委书记,2008年1月担任省人大副主任后,觉得已提前退居“二线”,想找点“补偿”,变本加厉地敛财。有的贪官也透露过这种心理:在位和不在位是很不一样的,现在手里有点钱,将来什么事情也不用求人。

当今社会,机会很多,诱惑很多,漏洞很多。一个领导干部,要想以权谋私,是很容易的事;要想洁身自好,就需要时时警惕,严防死守,倒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那些处在实权部门、要害岗位的干部,只要想要,几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管好自己,时时自警、自省、自戒、自律,任何教育都代替不了自我教育,任何法律纪律都代替不了自律。对干部来说,最关键的防线是自守。

当干部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想当官就别想发财,想发财就别想当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利用职权,巧取豪夺,发不义之财。在利益面前,要想想自己该不该得,该得的未必就得,不该得的千万不能得。一旦你得了别人的好处,就得给人办事,就会受制于人,或许从此你的命运已经掌握在别人手里了。一名领导干部应当懂得,名声与生命、生命与财富、得到与付出的利害关系。过分追求名利势必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多聚敛财富势必遭到惨重的损失。(www.xing528.com)

尽管当干部挣不了大钱,但日子一般也不比人差,还有地位、权力、声誉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因此,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职位,自重自爱,好自为之。如果贪图眼前利益,为了一套房子、一批“外财”,断送自己美好前程,甚至弄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那是很不值得的。一个干部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如同上了秋千架,务必时时小心,千万不要放松自己,否则一松手就甩出去了,弄不好会跌得粉身碎骨。

领导干部腐败的沉痛教训警示我们:领导干部掌握权力,面临种种诱惑,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腐败的“俘虏”。市场经济拜金逐利,犯不犯错误,犯不犯罪,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关键要把握住自己。如果与社会上大款比收入比享受比排场,心态就会失衡。滑向腐败深渊的干部,往往是从心态失衡开始的。腐化变质是渐进的过程。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克服攀比心态,确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获,不为人情所困,堂堂正正做人,廉洁自律做事。

当前,物质主义流行,物质多多,诱惑多多,攀比多多。不是比德性,比知识,比精神高尚,而是比穿什么名牌,开什么名车,住什么档次房子。不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精神的位置在哪里?这样的物质攀比,精神缺失,让人非常担忧。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比较中度过的。我们总是讲“不要和别人攀比”。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在比较中度过的。

比了一辈子,其实真正让我们动心琢磨的就是身边的那几个人。我们敬佩远远高于自己的人,不会和比尔·盖茨比富有,不会和乔丹比投篮,不会和帕瓦罗蒂比唱歌,不会和顶级名模比身材……我们却常常羡慕或嫉妒稍稍高于自己的人,尤其是亲友、同学、邻居,无论在哪方面超过自己,都可能使我们心绪难宁。这样许多人的幸福快乐就由他们周围的人来决定了。看来尽管“人比人气死人”,但与人相比是避免不了的,你不和别人比,别人也会和你比。

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自己这辈子到底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比,比什么和怎么去比?横向与别人比,比出差距、比出问题、比出追赶的信心和勇气、比出实干的决心和毅力,就会比出催人向上的动力。更重要的是,纵向与自己比,比出知足、比出快乐、比出幸福、比出不足、比出目标、比出超越自己的自我激励。将“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改成“人比人得活着,货比货得留着”才是明智的态度。

多年来,经济思维、物质生活主导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对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产生了强烈影响,比如事事量化成数字以便相互比较,比如时时在攀比和竞争。

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状况和社会文化下,许多人的价值观就被引导或并不关注自己拥有什么,而一定要看自己比别人多拥有什么。

现代人比什么?应该是比谁更健康、更快乐,比谁的生活更有意义,比谁的生命更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