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摆脱偶像崇拜综合征∶偶像应是我们自我完善的目标

摆脱偶像崇拜综合征∶偶像应是我们自我完善的目标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学者指出,偶像崇拜属于人类的本性,一些偶像身上有我们可以学习的有用的东西。偶像的影响有正负两面。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21世纪最流行的偶像崇拜综合征。有专家指出,那种近乎病态的崇拜者,往往具有易冲动、反社会人格、自我中心等心理特点。也就是说,我们追随偶像、崇拜偶像,不是为了寻找一种虚假的安慰,而是为了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完善人生之路。

摆脱偶像崇拜综合征∶偶像应是我们自我完善的目标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偶像崇拜情结。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崇拜偶像不是为了寻找一种虚假的安慰,而是为了完善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完善人生之路。

约翰·列侬曾经说过:“披头士比耶稣还受欢迎。”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偶像崇拜情结。一些学者指出,偶像崇拜属于人类的本性,一些偶像身上有我们可以学习的有用的东西。但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也明确指出:偶像崇拜是一种危险倾向的开始,因为这种偏向会导致抑郁、焦虑等病态心理,以致无法正常生活

偶像的影响有正负两面。在世俗社会中,常有一群人共同迷恋某个人,崇拜某一个明星。他们在一起组织影迷会、歌友会,并在网上发表各自的意见。在未经世事的青少年看来,这种“着迷”甚至会诱发出神圣的感觉,觉得这种力量真的好“伟大”。

尖叫,尖叫,不停地尖叫;推挤,推挤,不停地推挤。当一个偶像出现在舞台上,闪光灯频闪,台下的粉丝则会发出海浪一般的咆哮。这种排山倒海的声势,这种顶礼膜拜的狂热,简直可以与任何大型宗教的仪式相媲美,这样的场景会使人产生一种癫狂错乱的感受。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21世纪最流行的偶像崇拜综合征。

杨丽娟,本是甘肃省兰州市一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女子。她的父亲是位老师,本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也算和美,但是,自从有一次做梦梦到刘德华,她就认定自己和刘德华有某种解不开的缘分。于是,她就失去了理智,不上学、不工作,也不交朋友,每天就在家关注刘德华的消息,一心只为了见刘德华,而溺爱她的父母更是不惜倾家荡产地支持她。

1997年9月,杨丽娟第一次跟随旅行团香港寻找刘德华,想和刘德华见上一面,结果失望而归。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这个念头。2004年初,刘德华在甘肃拍摄《天下无贼》。杨丽娟觉得希望来了,觉得刘德华会从自家门口经过,就站在自家屋顶从早到晚地等。这年10月,父母又筹借了5000元让杨丽娟到北京去看刘德华的演唱会。虽然杨丽娟买票进去了,但因为距离太远,无法与刘德华近距离接触。杨丽娟很失望,便继续寻找机会。2005年,杨父卖了自家房子让杨丽娟到香港旅游。可惜,这一次还是没找到刘德华,杨丽娟只得将一封信交给了刘德华的邻居。到了2006年3月,杨父想卖肾支持女儿见刘德华,但被医院拒绝。于是,杨父就想到了“具有巨大能量”的媒体。

果然,在媒体的炒作和大肆宣传下,杨丽娟追星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全国许多媒体先后报道了该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也给刘德华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但是,刘德华认为这件事“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不孝”,拒绝了与杨丽娟会面的要求。2007年3月25日,杨家三口再次赴港。在刘德华的生日宴会上,杨丽娟终于与偶像近距离接触,还被安排上台跟刘德华谈话及拍照。但是,与刘德华见面后,杨丽娟依然如故,并没有得到“拯救”。在极端失望之际,杨父在香港跳海自杀,并留下遗书大骂刘德华。(www.xing528.com)

这当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而对普通大众来讲,他们都觉得自己理智得多,偶像崇拜并不会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但实际上,经心理调查研究,人们对偶像崇拜的痴迷比想象的严重得多,并已经开始影响健康。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有三分之一的人过度沉溺于偶像世界而不能自拔,不能正视现实的世界。很多被调查的人存在焦虑、抑郁以及不能正常发挥个人才干的现象,甚至有的人愿意以偶像的名义损害自己或者他人。

当我们成为某个偶像的粉丝后,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关注这个偶像,仿佛与他建立了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偶像受到了“挑战”,粉丝当然会挺身而出。因此,网上就有了比如迷周杰伦和挺李宇春的两派“粉丝”所展现的“口水战”。很多人为维护偶像,不惜牺牲时间、精力、金钱,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失去自我,已然有走火入魔的趋势。

有专家指出,那种近乎病态的崇拜者,往往具有易冲动、反社会人格自我中心等心理特点。这种人可能会确信这样的想法:“只要周杰伦看了我写给他的情书,他就会跟我结婚。”不过,还好专家说这种危险的偶像崇拜者只有1%,大多数的偶像崇拜者还比较温和,能够心理自控。

对大多数偶像崇拜者来说,偶像的成功是令他们着迷的第一要素,关注偶像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或者觉得自己也可以像偶像那样成功。

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说,他十分崇拜一位女作家兼歌手。他觉得自己与这位偶像志趣相同,每天都要看她的博客,并觉得自己与偶像相识已久,自己某一天也会走上同样的路。所以,看偶像的博客就像是在看自己的一样。最后竟发展到一天不看她的博客,心里就翻腾不安。每当情绪低落时,只要看一眼偶像的博客,就会觉得自己走在成功的路上,很快乐。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位想当作家的学生却懒于创作,只会生产“伟大”的想法。

这种渴望成功而又迷恋偶像的心理,很多人都有过,也并非一定危险,如果处理得当,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获得去追求成功的动力。但是,首先一定要独立思考,应该在看到偶像成功的同时,用心分析他之所以能成功,是什么样的素质在起作用。同时,要认真学习这种素质。其次,要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要经常问自己:我的优点是什么?我的兴趣在哪里?我现在需要提高的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现实条件去追逐梦想,梦想实现的概率才更高。

也就是说,我们追随偶像、崇拜偶像,不是为了寻找一种虚假的安慰,而是为了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完善人生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