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表征理论的定义、概念区分与典型特征

社会表征理论的定义、概念区分与典型特征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莫斯科维奇来说,社会表征是集体成员的共享观念、意象和知识。社会表征被认为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事物、事件或目标作出反应的一系列定义性的短语或形象,它们成为用来解释世界的工具。

社会表征理论的定义、概念区分与典型特征

一、社会表征的界定

一直以来,人们在理论的形成和经验学习的时候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社会表征的概念。对于赞成和反对社会表征的学者来说,能够使他们达成共识的是,不存在被所有人普遍接受的概念的定义,因而关于社会表征的定义很多,其中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用“集体表征”的概念诠释其共享表征的特点。瓦格纳认为,人们通过人际沟通与对话形成对共有理解事物的认知表征,又通过对其给予集体详细描述而成为社会表征,这些形成的社会表征通过个体日常生活的语言、行为、人际的互动和交流共同建构社会共识(Wagner,W.,Duveen,G.& Farr,R.,1999)。马丁(W.Martin)和乔治(G.George)将社会表征的定义理解为是表征的主体或载体、表征的客体和社会群体的实际场景三者相互支持的系统(Martin,W.& Bauer,G.,1999,292,163-186),他们将社会表征表示为三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即表征的主体或载体S、表征的客体(指一种具体的事物或一个抽象的概念)O和社会群体的某个项目或实际的场景P,这三者构成了相互支持的系统。

莫斯科维奇来说,社会表征是集体成员的共享观念、意象和知识。思想的共识领域(consensus universe)是由社会产生的,并由社会的沟通而形成的“共有意识”(common consciousness)的一部分,是人们对社会世界常识理论(commonsense theories)的方式共享的共同知识和信息。它们由概念和图案等元素所组成。借助社会表征,社会成员才可以建构社会事实。莫斯科维奇对社会表征的定义为:社会表征是一种含有自己的逻辑和语言的认知系统,它不是单纯的代表“关于……的意见”、“对……的意象”或“倾向……的态度”,而是借以发现和组织实在的“知识的分支或理解”;社会表征“关切日常思想的内容,以及那些可以让我们的宗教信念政治观念以及我们自然而然所做的关联等,得以具有一贯性的种种观念的仓储。它使得我们可以将事物与人物分类,比较和解释行为,以及将这些东西予以客体化而成为我们社会设置中的一部分。虽然表征常处于我们的心灵之中,却通常只能在世界中发现”(Moscovici,S.,2000,180)。

因而社会表征就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事物、事件以及目标作出反应的一系列定义性的短语或形象,它们是人们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工具。同时这些社会成员或集体所共享的观念、思想、意象和知识结构,由社会沟通和个体与群体的互动而产生,表征的角色是将社会事件、个体和事件在一个熟悉的类别体系中予以锚定(Anchoring)和具体化(Objectification),赋予不熟悉的事物以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给予事物意义是凭借我们表征它们的方法,即我们所用的有关它们的语词,所讲的有关它们的故事,所制造的有关它们的形象,所产生的与它们相关的情绪,对它们分类并使之概念化的方法,加于它们之上的各种价值(斯图尔特·霍尔,2005,3)。社会表征的概念在社会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同语言、文化和传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意味着用语言或其他方式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语,或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这是某一社会文化的众成员间意义产生和交换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表征被认为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事物、事件或目标作出反应的一系列定义性的短语或形象,它们成为用来解释世界的工具。比如“艾滋病是同性恋的瘟疫”等都是典型的社会表征。按照这样的理解,社会表征被认为是很显然的事情,但人们不一定善于发现。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只是人们的错觉;人们对于知觉对象(刺激物)的反应,有赖于自身所处的社群对此物的定义。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无论是其能见度、事实感还是对事实的定义,其实都受到了社会表征的影响,而这也成为社会表征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表征理论的支持者们认为,人们就是利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参照物去了解和熟悉新鲜事物的。这些社会表征将人们有关的社会和政治态度具体化和形象化,同时也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为一种新兴的学说,社会表征理论区别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其他各种理论,并具有如下特征(Pearce,L.P.& Mocardo,G.,1999,31-52):

(1)社会表征是有关日常知识的复杂的体系,包括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解释等要素;

(2)社会表征的内容和结构十分重要;

(3)社会表征能帮助定义和组织现实(reality);

(4)社会表征将沟通和互动考虑其中;

(5)社会表征将不熟悉的事物转变为熟悉的事物;

(6)通过运用暗喻(metaphors)、类比以及与原型的比较,社会表征将新的和抽象的概念或事物整合到原有的框架体系之中;

(7)形象(images)是社会表征的中心要素;

(8)抽象的概念被简化(通过使用形象和类比)和具体化(通过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

(9)社会表征一旦产生就会独立存在,这可以在社会或文化产物中得到印证;

(10)社会表征是群体和个体识别(identity)的关键组成部分;

(11)社会表征是群体间互动的重要特征,因而社会表征理论明确承认了社会冲突和在社会动态过程中权力的重要性;

(12)社会表征是说明性的,他们能对行为和思想(尤其是感知)加以指导;

(13)社会表征不是与生俱来的(deterministic)或静态的,它们会随着很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对于它们达成共识的程度、它们的详细程度以及它们如何被交流等;个体可以影响、创造和改变社会表征。社会表征可以经由个体的影响、直接经验、劝说性的沟通以及群体间的互动而被改变;

(14)社会表征将个体与他们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联系起来;

(15)社会表征受科学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科学。(www.xing528.com)

因为社会表征理论强调社会群体意识反应的共识性,而非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异性,所以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学家,开始尝试利用社会表征方法来探察社会公众对一些社会现象,如互联网、宗教、精神病、艾滋病、贫困问题和移民现象等所持的态度和观点。

二、社会表征理论的相关概念区分

(一)社会表征与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社会表征在概念和态度上是不同的。态度是一个人对特定人和事物所抱有的相对持久的评价倾向,是传统社会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态度和社会表征最大的不同在于态度是属于个人层次的概念,而社会表征是具有社会性的,它是结合了社会和个人两个层次的概念,是一套价值、概念或实行系统,是一套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事物的信念、叙述或解释。它不仅是只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概念,而且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理念和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态度仅仅表达了社会表征过程中的一层意义,即社会表征概念的外围和评价的方面,而不是其主要的构成部分(Thompson,L.& Fine,G.,1999,278-302)。

(二)社会表征与社会认知(social perception)

社会表征和社会认知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反映在二者都包含了指导个人世界的认知结构,都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体系。但区别在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导向是源自个体的,而忽略了来自社会生活和人际互动中的很多认知内容,它是对现实世界的表征,反映个体头脑中的认知过程。它虽然也来自于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脉络中,但是并未将社会因素囊括其中,而更偏向认知领域。而社会表征则是社会群体的一种集体建构,它可以通过交流与互动过程建构集体社会生活。

(三)社会表征与社会基模(social themata)

基模理论是一个关于知觉与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型,它尝试要将人们借以理解复杂的社会、世界的机制予以独立出来,它关心的是人如何知觉、理解、存储与记忆物质的刺激,其目的是想要理解人们在记忆中如何表征社会讯息。本质上,基模理论是一个讯息的处理模型,主要以个体主义的模型为研究对象,而社会表征理论则是要尝试以社会的集体过程来了解个体之社会心理的运作,因此二者建立在不同层次的解释上。同时,基模理论将分类与类别化的过程认为是个体认知功能的元素,而社会表征将锚定视为一种社会过程。虽然关于社会表征和社会基模的研究有着明显的质的不同,但其中有一些相互聚合与对应的观点也很难为人们所忽略。这两个概念基本上都是属于社会认知的知识结构进程,二者都被构想成是具有内在组织结构的记忆轨迹;它们也都强调了在处理社会讯息时认知途径的使用问题;二者都被认为是具有内在规范与评价维度的体系,具有相似的运作功能;他们都组织与存储于记忆中,引导对社会知识与讯息的选择和评价。

(四)社会表征与归因(attribution)

正如归因理论的目的在于找寻人们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之归因过程的了解,社会表征理论强调由社会表征所具体化的知识和意义系统的解释功能。这两个理论都关注于人类对事件的理解与解释的基本需求,都为日常生活之社会解释提供心理的透视。二者也都强调社会生活中解释的重要性,但是二者理论建筑的分析层次是有区别的。归因理论探讨在进行因果解释时的个体认知过程,而社会表征则强调解释的社会与集体的本质。归因理论的研究目的是了解人们所做的归因类别,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作出何种归因;而社会表征则是形成人们期望与常模规范的基础,在归因的过程中它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它隐含着一种自动的解释,在进行讯息分析之前原因已经被事先挑选出来,无须经历过多的思考,人们的解释已由社会表征所命定,这种自动的解释是习得的,经由语言、沟通、互动和交流而得。

(五)社会表征与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社会认同是被社会群体共享的社会表征的直接结果。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好(张莹瑞,佐斌,2006,475-480)。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在群体与相关群体的有利比较。社会认同是对群体行为作出的新的解释,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可以讲,人们生活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必然形成相类似的社会认同。这种在社会表征基础上的社会认同促进了一种亲密的情感和群体的一致性,因而社会表征成为社会认同的前期心理储备。

三、社会表征的典型特征

(一)社会共享性与群体差异性

社会表征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社会共享”。社会表征作为一种产生于日常生活的常识性知识,应该被同一组织群体内部的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并且成为群体成员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基础。它强调的是群体而非个人,但是在群体层面上,由于群体中有多个相互竞争关系的子群体存在,因而并不是所有的社会表征都能在群体成员中达成一致。正是根据一个社群内各子群体对待某特定事物的观点态度一致程度上的差异,莫斯科维奇将社会表征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被整个社区一致接受的“支配性”(hegemonic)社会表征,子群体对之持有一些不同观点的“无约束性”(emancipated)社会表征,以及存在于群体冲突中的“争端性”(polemical)社会表征。

(二)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

社会表征作为一种常识性的知识体系,主要源自于人们的经验基础,同时也源自于人们通过传统、教育和社会交流接收和传递的信息、知识和思维模式。这就是说,社会表征根源于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因而具有社会根源性。有趣的是,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社会表征反过来又可以对社会群体成员的行为、思想和感知施加一种近乎是强制的影响力量,即所谓的“行为说明性”(behaviorally prescriptive)。社会表征会预先安排个体的行为,同时也会影响群体成员的感知,并进而会影响他们对所经历事件的解释和行为回应。阿契波(A.E.Echabe)和芮威瑞(D.P.Rovira)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那些和他们的预想相一致的事情的记忆特别深刻,而对于那些和预想不相一致的事情,人们则倾向于在记忆中对其加以“修改”(Echabe,A.E.& Rovira,D.P.,1989,543-551)。也就是说,不管与事情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对于某些新事物的预想或者说社会表征,通常情况下会得到巩固。

(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

一方面,社会表征具有行为说明性,并且会在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社会表征作为一种社群内成员共享的知识体系,一旦产生之后,就会超越成员个体而独立存在于社会中,所以社会表征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被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但是社会表征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静态的。随着社会群体成员就某一特定问题的直接经验逐渐地丰富起来,成员间社会互动的日益加深,以及诸如媒体等社会机构在信息传递和劝说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人们会对原本持有的对该事物的社会表征和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产生疑问,进而导致人们在有关该事物的社会表征的一致程度上出现分化和对现有社会表征的修正甚至是重新导向。从这个角度讲,社会表征应该被视为一个会随着外界因素变化而变动的动态知识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