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处是我家:“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归属问题

何处是我家:“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归属问题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象征着新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前途和命运。3.相对剥夺感的体验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生活的参照系时,他们更明显地倾向于城里人相比较。相对剥夺感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并可能造成多种后果,其中包括压抑、自卑、逆反。调查发现,在同样的岗位做同样的工作,三分之二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到了同工不同酬的存在。

何处是我家:“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归属问题

案例

一个“新民工”的告白

报纸上把我们这些20岁左右,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打工仔叫做“新生代民工”,和那些作家、歌星一样叫做“80后”。最近,听说有一项调查显示,说我们80后农民工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而选择“出来锻炼自己” “学一门技术”和“在家乡没意思”的人共占到71.4%。报纸说,与“老”农民工相比,年轻的打工者开始学习“奢侈”消费,一方面不能吃苦,另一方面对自身权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看了之后,心里很不服气。我从小跟着父母走南闯北,呆过的城市就有好几个,上学自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断断续续。不光我是这样,我们这帮哥们儿,谁没转过三五次学。虽然磕磕绊绊把中学读完了,这学历如果回老家种地还不算低,可真要在城市找工作,能算得上受教育程度高吗?我们也想好好读书,可是要想和城里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就得缴借读费读高价书,没有钱就只能上没有资质的民办学校。我们本来基础就差,父母文化低又忙着打工赚钱,在这样的环境下,想学习好可没那么容易。其实,我们也没想找什么像写字楼里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无非是想靠本事吃饭,找一份能够按时发工资、准时上下班的力气活儿,这可是每一个城里人最基本的要求。难道非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做牛做马才叫“能吃苦”吗?我们的父母在城里干了快一辈子了,到头来累了一身病不说,什么医保、社保全没有。有个小病小灾没钱去大医院,只能在城中村的小诊所将就,真要得了大病可怎么办,根本不敢想。我觉得生活医疗有保障这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就应该争取。说到这儿, 我又要和城里人比了, 他们都有单位给买的各种保险,我们难道就不该有?我们这点儿愿望又怎么能说是要求高。有报纸说, 近些年大城市闹“民工荒”主要因为我们“80后民工”工作耐受力低,吃不了苦,不肯进厂干活。可我就是想不通,,难道我们就只能像我们的父母那样,工资再低也进厂做工,待遇再差也任劳任怨,受人歧视也要毫无怨言。我们从小在城市长大,虽然过不上城里人的生活,但对他们的生活并不陌生,为什么城里人眼中最基本的生活工作要求, 放到我们头上就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 新生代民工问题”?就因为我们的户口簿写的是“农村居民”,现在全社会都在讲缩小城乡差距, 可一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有许多人持双重标准。说实话, 我们没有提出过什么非分的要求, 就是争取自己最基本的权利而已。 [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工,作为中国特殊劳动群体之一,其发展状况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工内部出现了代际更替,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通常称其为“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阵营的主力军且在整个社会中影响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城市发展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难以调和的矛盾,他们一直为城市的边缘人群,身上被贴上负面的标签。对这个群体来说,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对自身的发展极其重要,同时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群体对社会发展来说也必不可少。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惑:无归属感

面对同样的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因其自身的特点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困惑,进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惑主要体现在归属困境上,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身份归属的困惑心理

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人,首先必须对“我是谁” “我属于谁”这个社会的身份归属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但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从职业上讲,他们是体力劳动的工人;从地理位置来讲,他们是来自农村在城市打工的民工;从成长环境来说,他们是在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户籍制度上来说,他们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对于农民这个身份“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归属感比较低,他们不希望别人将他们看成农民,希望从职业、成长环境等社会因素重新归属自己的身份,对城市人身份归属感增强,但是从现实来看,农民是他们身上无法抹去的称号,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身份归属陷入了困惑之中。

2.对未来归属的迷茫心理

对于大多数老一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明白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属也在农村,因此也就有了不管多么困难都要回家过年的春运存在。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身在城市、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接纳,根在农村却日渐远离农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象征着新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前途和命运。城市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城市严重的社会歧视、现有户籍以及教育制度、高昂的生活成本等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打破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梦。同时没有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经历,对家乡的归属感仅来自存在的亲情,使他们不愿意像老一辈一样赚钱之后再回农村生活。总之,他们成了既融不进城市也回不到家乡的“边缘人”,对未来归属陷入了迷茫中。

3.相对剥夺感的体验

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生活的参照系时,他们更明显地倾向于城里人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城市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并可能造成多种后果,其中包括压抑、自卑、逆反。调查发现,在同样的岗位做同样的工作,三分之二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到了同工不同酬的存在。

(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归属问题的成因分析

1.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www.xing528.com)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高层次需要包括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的时期这些不同层次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和生活条件相对有所改善,因此生理需要已经不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了。他们希望能够融入城市,大多数人在城市从事的工作缺乏应有的保障,在城市成活中缺乏安全感以及他们在城市工作,远离亲人又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无法满足其归属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是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迫切的需要。他们的个人素质相对提高,但是由于学历等问题限制使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或者满足发生障碍时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

2.群体认同障碍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着天壤之别,进入城市之后,看到城市的繁华以及城市居民的富裕生活,与农村的贫穷以及农民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微薄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种两个群体之间的比较,让他们对自己所属的农民这个群体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那么他们就会试图离开他们所属的农民群体。人们总是想得到一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正如想要获得高的自尊一样。“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不满意的农民群体认同,当他们发现无法通过与城市居民进行比较而获得对农民这个群体的积极评价时,也无法改变农民群体的地位时,就试图通过脱离群体即离开农民这个群体或者从心理上与农民这个群体分离进而进入具有较好条件的城市居民群体。因其没有足够的资本离开农民群体,因此只能从心理上与农民群体分离。此时渴望成为城市市民而产生新的积极社会认同,但是由于体制、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很难获得城市对他们的认同。作为城市结构的新生组成部分,他们希望的不仅仅是在生存意义上的融入城市,更在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等方面试图融入城市,但是屡屡受挫,无法真正获得新的认同。因此心理上离开农民群体却没有获得新的群体认同,进而没有群体的心理归属感。

(四)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对“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心理归属感的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那么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积极的心理归属,减少心理问题的困扰。

第一,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据一项调查报告称,城市居民一般对“新生代农民工”负面评价较多,比如“没有文化素质” “邋遢”以及“道德低下”等,当然也有部分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评价为正性的,比如淳朴、厚道、老实、诚实、善良、吃苦耐劳等,正面的评价相对较少但并不是没有,说明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了别人高度的评价并拥有积极的社会认同。所以“新生代农民工”首先要提高自信心。训练自信心可以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进行,比如,每次做一件事情之前心中默念“我是一个有自信的人”,“我有信心和其他人愉快交往”;也可以多参加大型集会活动与不同的人接触和交往,从失败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善,不断进步。

第二、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相比较来说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而且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从业劳动力的平均水平。但进入城市之后,不仅生活标准参照系发生变化,受教育程度参照系也要发生变化。参照标准为同时空的城市人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不能立足于这个现实,对职业期望高、对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自然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新生代农民工”应认清自己的劣势,脚踏实地地工作,在工作中逐渐增长才干,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资源分配。

第三,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这主要是他们生活范围狭小,缺乏人际沟通造成的。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大胆、坦诚地对待同事、领导以及周围的其他人,加强与周围人的沟通交流。可能在主动打招呼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尴尬甚至是有伤自尊等挫折,此时要鼓励自己,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长的,如果退缩,永远也不可能进步。

第四,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不少“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悠然有在一些不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比如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买东西拥挤或者加塞,抢着上公共汽车等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会受到人们的轻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不断学习城市的文明礼仪,学会使用文明用语,既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能保持个人良好形象,促进与周围人的交往。从小事着手,使自己在生活和行为习惯上融入城市中。

第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将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全面评价自我,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道德素质等内容。其次是评估就业环境,因此制订规划时要分析周围环境条件的特点,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有实际意义的职业规划。第三是选择职业。在全面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做出选择。职业选择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努力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职业选择决定了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新生代农民工”朋友不要简单地认为找到一份工作就是自己的职业,随意从这个工作跳到那个工作,这里不行还有那里。第四是制定职业计划,包括在多少年之内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又需要做什么。一般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通过不断完成短期目标最终实现长期目标。最后就是实施行动,规划再完善,如果不想办法转化为行动的话,终究是没有用的。比如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家政人员,当制定完规划后就立即行动起来,参加多种技能培训,与从事同样工作的人员交流工作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服务标准,终究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家政人员。

第六,“新生代农民工”要积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利用工作业余时间,自学相关的文化课程或者参加相应的技术培训,同时多读书、多看报、多关注时事政治,开阔自己的视野和眼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样是农民工的杨晓霞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功落户宁波,当上人大代表,成为农民工中的佼佼者。

总之,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新生代农民工”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才能在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