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的介绍

云南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的介绍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花灯音乐的分布和特色,笔者至少接触过三种以上的说法。(五)红河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红河花灯主要流传于地处滇南的建水、蒙自、个旧等县市,开远、弥勒等地花灯音乐与之同属一类。

云南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的介绍

二、云南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

花灯在云南的流布广泛,不单是汉族地区,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有花灯的流布。所以同是云南花灯,却又形成若干个支系,在共性中,又有差异。关于花灯音乐的分布和特色,笔者至少接触过三种以上的说法。有金重在《云南花灯》一书里九个分支的说法,有本书说到的八个分支的说法。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又接触了王群的十个分支的说法。笔者最后认为,王群的说法较为妥当,较有说服力,但书稿已接近尾声,只能对王群“地域性花灯音乐的形成”作个标题介绍,其余还保留书稿的原来说法,待以后深究。

金重九支说法:

昆明呈贡花灯,二玉溪花灯,三楚雄花灯,四曲靖花灯,五巧家花灯,六保山花灯,七永胜花灯,八大理花灯,九红河花灯。

王群十支说法:一昆明、呈贡花灯,二玉溪、华宁花灯,三元谋禄丰花灯,四姚安、大姚、楚雄花灯,五弥渡、祥云宾川花灯,六建水、蒙自花灯,七嵩明、罗平师宗花灯,八巧家、宣威花灯,九保山、腾冲花灯,十丘北、广南花灯。

(一)昆明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

昆明花灯流行于昆明市多数县区的农村城镇,如昆明城郊东庄、大树营、小坝等;官渡区龙头街、菠萝村等;西山区明家地、梁家河村、普吉;呈贡县的上下可乐村、松花铺、吴家营、观音寺、马郎村等;富民县永定镇、丁家营、者北、东村等;晋宁县晋城、二街、双河、宝丰、昆阳镇等;宜良县草甸、硒池、狗街、匡远镇等。昆明传统花灯音乐,按在不同表演形式中的运用主要分为戏剧音乐和歌舞音乐两类。主要以使用【打枣竿】、【寄生草】、【倒板桨】、【哭皇天】、【绿柳叶】、【金钮丝】、【红绣鞋】等明清俗曲小曲、小调、杂调为主的曲调。音乐风格总体上偏于古朴、典雅,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剧目有《打鱼》、《长亭饯别》等。

(二)玉溪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

玉溪花灯主要流传于滇中今玉溪市属的红塔区,同属今玉溪市的华宁;江川县大街镇的三街村、早街村、大庄村、大营村等;江城镇江城村、海门村、明星村等;前卫镇的石河村、庄子村等;九溪镇各村,安化乡各村、雄关乡各村等;通海县的九街村、大梨村、三义村、碧溪村、元山村等;峨山彝族自治县各村;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县的花灯曲调多与之属同种类型,但又各具特色。曲调主要有【道情】、【虞美情】、【十二花】、【走板】、【凤穿花】、【五里塘】等,这一带的花灯曲调,总体上具有歌舞性强、优美抒情的特点。保留的代表剧目有《蟒蛇记》、《金铃图》、《八仙图》等。

(三)楚雄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

楚雄花灯主要流传于地处滇西的姚安县、大姚县和楚雄市,禄丰县部分曲调与之属同类,是部分明清俗曲的进一步通俗小调化、简单化。这一地区花灯音乐的特色具有结构简单、旋律简朴的特点。同时花灯曲调数量多,风格多样。如姚安花灯曲调主要是【翻腔】、【平腔】、【送郎】等,但大致包括了三种音乐风格类型,分别是【筒筒腔】、【琴腔】、【勾腔】等戏腔类型的腔调。其中一种【筒筒腔】使用最广,最具代表性。这类曲调具有较强的叙述性功能,旋律上具有“正宫调”的色彩。另一种是【四平调双搭调】、【进童腔】、【九连环】等一批具有徵、羽调式交替色彩的曲调和【送郎调】、【海棠花】、【访亲调】等羽调式曲调。这类曲调均属小调类型,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和歌舞性特点。徵、羽交替色彩曲调中环绕徵音进行的特性腔型的使用,使这部分曲调形成了统一的音乐风格。再一种是以【挂枝儿】、【打枣竿】、【倒拔桩】(【倒扳桨】变体)为代表的一批明清俗曲,这些曲调较昆明、呈贡同类曲调更具清丽、流转的气质,禄丰【打枣竿】、【倒扳桨】则更多向着通俗小调方向演变。元谋花灯音乐经过弘万育等著名花灯艺人的演唱和发展,形成了既变化多样又熔于一炉,旋律委婉、细腻的特点。在姚安、大姚一带,从集体花灯歌舞《拉花》(又称“打岔”)中【大绣香袋】、【采花调】、【闹五更】、【平腔】等为代表的一批徵、商调式的花灯歌舞小调,得到了充分发展,音乐格调明快,气氛热烈。这一地区花灯歌舞音乐结构上富有特点,如【跑谱】、【等点】、【凤点头】等多种前奏、尾奏的使用,使唱腔伴奏显得丰满、连贯。伴奏乐器主要用笛子和梆子。花灯歌舞与小戏《拉花》为姚安所独有;楚雄花灯主要以歌舞、小戏为主,根据姚安花灯表演形式特点编创和使用姚安【采花调】编曲的花灯歌舞《游春》,是云南花灯中最具影响的歌舞节目之一。

(四)大理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www.xing528.com)

大理花灯主要流传于大理的弥渡、祥云、宾川、巍山、永胜等县,这一地区的花灯由于在多种民族中演唱及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入,具有浓郁的滇西汉族民歌风格,其中弥渡花灯的特色最为突出。【十大姐】、【绣苟包】等因在省外一直被歌唱家们作为云南民歌介绍和传唱而广为流传。另外,这一地区的花灯与白族的风俗、艺术相结合,形成若干特点,如花灯角色中有“大理婆”作白族或彝族妇女打扮,节目中有《霸王鞭》、音乐、舞蹈有白族特色,有些剧目和吹吹腔剧目相同,并用吹吹腔曲调【一字腔】演唱,花灯叫【一压三】,【一压三】在这一带花灯小唱、花灯戏中广为运用,使这一部分花灯曲调在云南花灯中具有独特的结构、伴奏特点和演唱韵味。弥渡、祥云一带由《打花鼓》演变而来的诸多“花鼓”及曲调,则是云南花灯及其音乐发展衍变中的一种特殊事象。

(五)红河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

红河花灯主要流传于地处滇南的建水、蒙自、个旧等县市,开远弥勒等地花灯音乐与之同属一类。这一地区的花灯曲调从来源上看有明清俗曲、小调及戏腔等多种类型,由于方言语调及彝族音乐的影响,花灯音乐形成了特殊的音调、节奏及演唱特点。音乐上将彝族的【山药腔】、【海菜腔】等与花灯曲调相结合,并用彝族四弦、直箫等乐器伴奏,演唱上吸收了彝族真假声交替演唱的特点,舞蹈上把彝族的“踩荞步”、“跳弦步”融进花灯舞蹈中,语言上又吸收了彝族的一些方言土语、歇后语。剧目有《霸王下山》、《打草杆》等彝族化的保留剧目。

(六)曲靖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

曲靖花灯主要流传于地处滇东的嵩明、罗平、宣威、师宗等县,今曲靖市麒麟区、马龙等县的花灯音乐与之属同一类型。这一带花灯的集体歌舞音乐得到较多的发展,曲调或富于律动感,或优美活泼,富于抒情气质,加花固定式衬词的运用十分普遍且变化多样。这个地区花灯的特点是形态多样的,并和川、黔、桂的艺术有某些关联,又有一些自己本地区独有的剧目。它的形态有三类:一类是以丑角为主,一两个生角和旦角为辅助的逗笑、唱曲,这就是宣威的“走老丑”,“走老丑”就是在走中来表演;第二类是花灯歌舞和小戏,如会泽小唱灯、曲靖花灯、师宗花灯、罗平花灯都属于这一类;笫三类是发展较完整的花灯,如嵩明花灯,它的舞蹈就已经有六十多种构图,有花灯歌舞《团场》和《哑巴配》之类的大戏。地处滇西北的巧家、会泽等地花灯在帮腔的运用上较普遍并具有特点,巧家花灯与川黔艺术有关,可能受川剧“帮腔”的影响,帮腔者人数亦可寡可众,花灯剧目《搬角色》一剧中,演出时后台帮说白,不帮唱腔。云南花灯仅有巧家花灯有这种表演形式。这个地区的如发拉花灯,常年在高寒山区演出,还保留着与祈神密切结合的风貌,演出的节目有严格的次序,头出戏是《开财门》,末出戏是《安家神》,观众与演员有互动式的合唱内容,但表演艺术技巧很简单。

(七)保山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

保山花灯主要流传于地处滇西边陲的保山、腾冲及施甸、龙陵等市县。大理州云龙县漕涧乡的花灯音乐与之同属一类。这一地区花灯音乐的主要表演形式是花灯小唱和花灯歌舞。由于各种当地民间小调被吸收到花灯演唱中,所以这一带的花灯音乐具有浓郁的当地民歌风格。这里的花灯特点是保留了一些以“灯”、“茶”、“花”命名的歌舞。灯有鱼灯、仙灯等;茶有“大采茶”、“小采茶”、“古名采茶”等;花有“送花调”、“蓝翠花”、“茶花调”等。此外,保山花灯中有《吹箫引凤》一剧,在文字结构、音乐配置上都比较完整,是其他地区花灯所没有的。

(八)文山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

文山花灯主要流传于滇东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丘北、广南、西畴、文山、麻栗坡等县。其花灯唱腔的特点是演唱在花灯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是花灯音乐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元素。

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了《云南花灯曲调选集》,其中收集了包括从各地比较流行的花灯曲调中选出的三十首曲调,1961年初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云南花灯选曲一百首》,此书由七十三首戏剧曲调(或选段)、二十首歌舞曲调和独唱曲调等三个部分组成。2002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云南花灯唱腔选》,收录20世纪50年代以来常用花灯曲调和新编唱腔120首。云南花灯音乐除了包括各地花灯音乐一些特色曲调外,还有比较流行通用的曲调连接式使用,为了新剧目剧情需要而吸收了京、滇剧版腔体而创腔的新唱腔。(云南花灯的分布和音乐特色主要参考了王群《云南花灯音乐概论》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