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花灯的起源与发展,云南花灯的发展阶段

花灯的起源与发展,云南花灯的发展阶段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宵灯节的兴起对云南花灯的形成有很大关系。之后云南花灯在其发展历史上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形式有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两类。这种以花灯曲调与滇剧表演结合的方式,时称“灯夹戏”。

花灯的起源与发展,云南花灯的发展阶段

一、花灯的起源与发展

(一)花灯的起源

花灯作为一种风俗活动和综合性民间艺术,在内地兴起已经具有久远的历史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的社祭和灯节等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社祭是古代以里社为单位对土地神的祭祀。社祭中除了对土地神的祭祀、祈年等仪式活动外,也包含着歌舞、宴饮、男女郊游等娱乐活动。这种祭祀活动代代薪火相传并逐步演变,直至今日云南不少地区仍有社祭,它应该是云南花灯的直接源头。

元宵灯节的兴起对云南花灯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元宵节相传起源于汉朝。东汉时,明帝提倡佛法,于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庶亦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逐渐演化为隆重的灯节。

南北朝时期,元宵节观灯已经成为风气。而在唐朝时,唐玄宗将元宵放灯规定为三夜,元宵节发展成为盛大的灯市。到宋代,宋太祖又把灯期延至五夜,元宵灯会空前繁盛。于是经过唐、宋几代的发展,元宵节成为包括游乐、宴饮及歌舞百戏等多种活动内容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这样,花灯作为这一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逐渐开始定型。

(二)云南花灯的发展阶段

花灯活动在云南的形成与兴起,也与汉族人口的大量增加,元宵灯节和各种花灯及节气的活动陆续传入云南有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朱元璋傅友德为帅,沐英、蓝玉为副帅,率军三十万平定云南。后留沐英镇守,并先后派遣了四五十万人进滇,实行大规模的军民屯田。由苏、浙、鲁、豫、晋、陕及两湖各省入滇的部队和家属,以及由于经商、工匠、嫡戍等原因先后迁进云南的人约有四百余万。他们把省外各地的家乡风俗活动(如贺岁时和社祭习俗)和时兴的民间艺术(如时尚小曲、歌舞、器乐、戏曲等)带进了云南,并在各地生根发芽。清康熙年间(约1701年左右)年云南开始出现专业花灯戏班,曾有四个戏班在昆明建立乐王庙。清乾隆年间(约1746年左右)年,秦腔、石牌腔、楚腔、弋阳腔等传入云南。于是云南花灯的曲调中增加了如【挂枝儿】、【打枣竿】、【道情】、【虞美情】等外地明清小曲曲调,据此推算,作为一个剧种的花灯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具雏形。之后云南花灯在其发展历史上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1. 老灯时期

辛亥革命为界,之前流行于云南各地的花灯统称“老灯”。形式有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两类。前者表演时载歌载舞,无故事情节,如《拉花》、《团场》等;后者则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但仍以歌舞为主,如《打鱼》、《乡城亲家》《包二接姐姐》等,唱腔主要以曲调式连接为主。

2. 新灯时期

即辛亥革命以后,以玉溪“新灯”为标志,这时出现了红军灯、救亡灯、学生灯。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经过云南姚安时,当地艺人编演了《洋人闹中华》、《抓兵曲》等小戏欢迎红军,时称“红军灯”。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戏剧工作者王旦东和花灯艺人熊介臣等组成“云南农民救亡灯剧社”,先后到昆明、玉溪、普宁、通海和广东曲江等地演出。他们以玉溪花灯曲调为基础,编演了《抗战十二花》、《抗战十二将》等花灯调和《张小二从军》、《新投军别窑》、《茶山杀敌》等花灯戏。这些剧目均有文学剧本,改变了原花灯剧目的“提纲戏”状况。他们还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调引入花灯音乐中,创作出一支新的花灯调【复仇调】。解放战争期间,在昆明学生运动中和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中,曾编演过《农村一家》、《血海深仇》等新剧目,时称“学生灯”。(www.xing528.com)

3.“灯夹戏”时期

1938年,云南农民救亡灯剧团因时局变化被迫解散,直到1946年熊介臣才又在昆明庆云茶室连唱三天,深受观众的欢迎,他还被人们亲切地尊称为“云南花灯皇帝”,该茶室随后改为花灯园子,成为云南第一个花灯剧场,从此形成固定的职业班社。为适应职业演出的需要,花灯艺人开始大量移植滇剧剧目,如《滴水珠》、《朱砂痣》、《狸猫换太子》、《红灯记》、《纱灯记》等,进一步学习吸收滇剧的表演程式、服装道具、舞台装置以及板腔体的声腔运用等。这种以花灯曲调与滇剧表演结合的方式,时称“灯夹戏”。

4.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

1949年12月9日,云南宣布起义并和平解放,1950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不久,云南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相继建立。云南花灯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以及省文化部门的各级领导之下,花灯工作者努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政策方针,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掀起了云南花灯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具体的成果有以下几点。

首先,巩固并发展了花灯的社会地位。花灯的第一个变化,是它自身及其从业人员社会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昆明先后建立了滇剧、京剧、花灯工作者联谊会,花灯艺人在昆明、重庆、北京参加政府召开的戏曲工作会,从此步入了文化建设的主流,这是他们的价值发生根本变化的一个标志。

1952年云南省文化局成立,艺术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中花灯如何发展就是一个议论的主要课题。当时,全省的花灯活动蓬勃发展,有的地州已经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比如,1952年建立的玉溪人民实验剧团,内设花灯组;1953年10月建立曲靖专区剧团,内设花灯队。昆明、玉溪、曲靖、个旧、宜良等城镇的一些茶室中,都有花灯艺人演唱。昆明市内比较突出的,有民营的昆明人民灯剧团经常演出。省委、省政府决定,花灯既然是云南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就应该建立一个由省文化局直接领导的国营花灯团,其目的是使它在全省花灯艺术的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它又应该是花灯发展创新的实验田。1954年1月30日,云南省花灯剧团成立,全盘接受了昆明人民灯剧团,民营改为国营,熊介臣、李永年等成为省花灯剧团的艺术骨干,夏曼迁、马正才、蒋丽华、袁留安等成为有潜力的青年演员,并从昆明的中学中吸收了史宝凤、姚芝生、旃珠等青年学生,从玉溪吸收了门兰芬、冯开学、肖琼英等青年花灯爱好者。之后,又吸收了一些新文艺工作者。各州、市、县在1954年到1962年间,相继成立了国营的专业花灯剧团,到“文革”之时,先后挂过牌的专业花灯剧团有40多个,活动时间比较长的有21个。

1956年云南省文艺干校成立,内设花灯科,负责培训花灯演员。曲靖、楚雄、昆明等地也相继成立短期或长期培训花灯演员的学校或训练班。相当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入到花灯队伍中来,引起了花灯巨大的变化。云南省戏曲改进协会及稍后的云南省戏曲工作室的成立,使花灯的创作及研究工作有了业务上的管理机构,逐步走上了有序发展的稳定状态。

专业剧团的成立、身份地位的确立、个人工资及退休制度的保障,使从业人员安居乐业,专心事业,促进了花灯艺术的发展繁荣。花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出现之后,知识层对花灯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大、中学校的师生较多地进入剧场观看花灯,而且他们对花灯的舆论也多从轻视转为赞誉。

其次,树立了云南花灯在全国的形象。新中国成立以后,云南花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表现在1959年到1960年,云南省花灯剧团赴首都北京及贵阳、遵义、重庆、成都、西安、洛阳、郑州、上海、南京、蚌埠杭州、桂林、南宁等十三个城市巡回演出,受到中央首长、专家学者、一般观众的普遍赞赏。从观众及社会舆论的反应可以看出,云南花灯的形象树立了。可以说在全国300多个剧种当中,云南花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排名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